张道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毕业论文 下载本文

学报, 29(10):5508-5515

孙霞, 陈新燕, 柴仲平, 等. 2012. 不同土壤管理措施下南疆果园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特征. 草业科学, 29(7):1023-1027

谭承来. 1993. 幼龄果园套种生产模式.落叶果树, (4):48-49

谭周进, 戴素明, 谢桂先, 等. 2006. 旅游踩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 26(11):1921-1926

王晖, 莫江瞬, 鲁显藉, 等. 2008.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氨沉降的响应.生态学报28(2):470-478

王继红, 刘景双, 于君宝, 等. 2004. 氮磷肥对黑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8(2):35-38

王清奎, 汪思龙, 冯宗炜, 等. 2005. 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生态学报, 25( 3) : 513-519

王小利, 苏以荣, 黄道友, 等. 2006. 土地利用对亚热带红壤低山区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 39(4):750-757

王耀锋, 邵玲玲, 刘玉学, 等. 2014. 桃园生草对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库组分的影响.生态学报, 34(20) : 6002-6010

王英俊, 李同川, 张道勇, 等. 2013. 间作白三叶对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碳含量的影响.草地学报, 21(3):485-493

王志明, 朱培立, 黄东迈, 等. 2003. 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江苏农业学报,19(1):33-36

文都日乐, 张静妮, 李刚, 等. 2010. 放牧干扰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草地学报,18(4):517-522

温晓霞, 殷瑞敬, 高茂盛, 等. 2011. 不同覆盖模式下旱作苹果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时空动态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11):82-88.

吴红英, 孔云, 姚允聪, 等. 2010. 间作芳香植物对沙地梨园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43(1):140-150

吴金水, 肖和艾. 200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表观周转时间测定方法.土壤学报, 41(3):401-407

吴金水. 1994. 土壤有机质及其周转动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37-461.

谢瑾岚, 龙桂芝. 1990. 丘陵红壤桔园绿肥覆盖改土效应研究.湖南农业科学, (5):38-40 修荆昌. 1994. 苹果梨的土肥水综合管理.农村科学实验, (6):20

徐华勤, 家恩, 冯丽芳, 等. 2009. 广东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生态学报,29(8):4112-4118

徐明岗, 文石林, 高菊生. 2001. 红壤丘陵区不同种草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生态环境效应.水土保持学报,15(1):77-80

徐瑞富, 王小龙. 2003. 花生连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与土壤养分关系研究.花生学报, 32(3):19-24

徐雄, 张健, 廖尔华. 2006. 四种土壤管理方式对梨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影响.土壤通报, 37(5):901-905

徐阳春, 沈其荣, 冉炜. 2002. 长期免耕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土壤学报, 39(1):89-96

薛菁芳, 高艳梅, 汪景宽, 等. 2007.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作为土壤肥力指标的探讨.土壤通报, 38(2):247-250

薛菁芳, 高艳梅, 汪景宽. 2007. 长期施肥与地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中国土壤与肥料, (3):55-58

严昶升. 1985. 土壤肥力研究方法.北京:农业出版社:97

颜晓捷, 黄坚钦, 邱智敏, 等. 生草栽培对杨梅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8(6): 850-854

杨成德, 龙瑞军, 薛莉, 等. 2014. 东祁连山高寒草本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的季节动态. 中国草地学报, 3: 78-84

杨刚, 何寻阳, 王克林, 等. 2008.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的影响.土壤通报, 39(1):189-191

杨青华, 韩锦峰, 贺德先. 2005. 液体地膜覆盖对棉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生态学报, 25(6):1312-1317

姚胜蕊, 薛炳烨. 1999. 果园地面管理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30(2) : 186-192 易志刚, 蚁伟民, 周国逸, 等. 2003. 鼎湖山三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碳释放研究.生态学报, 23(8):1673-1677

余会康, 江秋仙. 2003. 生草栽培对温湿度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福建果树, 125(2):1-4 俞和云, 吴光林. 1993. 海涂柑桔园生草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的影响.江西柑桔科技, (4):13-15

俞慎, 李振高. 1994. 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研究进展.土壤学进展, 22(6):42-50 岳泰新, 惠竹梅, 孙莹, 等. 2009. 行间生草对葡萄园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37 (9) :100-104

张成娥, 杜社妮, 白岗栓, 等. 2001. 黄土塬区果园套种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土壤与环境, 10(2):121-123

张桂玲. 2011. 秸秆和生草覆盖对桃园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35(12):1236-1244

张国, 曹志平, 胡婵娟. 2011. 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及其在农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应用生态学报, 22( 7) : 1921-1930

张金波, 宋长春. 2003.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影响的敏感性评价指标.生态环境,12(4) : 500-504

张丽华, 黄高宝, 张仁陟. 2006. 旱作条件下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甘肃农业科技, 12:3-6.

张其水, 俞新妥. 1990. 杉木连栽林地营造混交林后土壤微生物的季节性动态研究.生态学报, 10(2):121-125

张琪, 丛鹏, 彭励. 2007. 通径分析在 Excel 和 SPSS 中的实现. 农业网络信息, 3(2): 109-111

张琪静, 刘秀春. 2004. 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烟台果树,(37):7-8

张先来, 李会科, 张广军, 等. 2005. 种植不同牧草对渭北苹果园土壤水分影响的初步分析.西北林学院报,20(3):56-59

张勇, 杜华栋, 张振国, 等. 2014. 黄土丘陵区自然植被恢复下土壤微生物学质量演变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