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6生态环境的保护随堂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下载本文

( )

A.人类排放的废物增加

B.能量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C.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

D.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解析:环境污染的形成是由于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超过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生物圈作为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具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使生物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生物吸收等,其中以后者为主。生物圈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三级结构是物质循环的闭合回路。当废物释放量超过净化能力时,使物质循环的回路部分阻断,而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D

5.A、B两个湖泊原来的生态系统基本相似,但其中一个湖泊因附近农田过度使用化肥而被污染。如图表示目前两个湖的光合作用速率随着水深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B湖光合作用速率远低于A湖,所以受到污染的湖是B湖 B.A湖和B湖中的生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 C.A湖固定的太阳能更多,所以A湖中的能量传递效率更高 D.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的生物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析:比较A、B两个湖的光合作用速率曲线,可以看出受到污染的湖是A湖;A湖和B湖中的植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而动物的分层现象则由食物、栖息场所等导致;由于污染,A湖固定的太阳能更多,但这不能影响能量传递效率;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没有植物分布,因此这部分区域主要分布的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答案:D

6.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循环系统,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有能和鳄鱼搏斗的缅甸蟒蛇、疯狂繁殖的亚洲鲤鱼、数量惊人的八哥等。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D.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解析:根据生态学原理,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建立新的食物链,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但如果发生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鱼等),则首先会减少当地的物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食物链的方式造成其他物种消失或者濒危);其次是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引起土壤元素的改变或者是减少,从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更新换代或破坏)。

答案:B

7.(2015年潍坊模拟)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就地保护 B.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D.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易地保护,A项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项错误;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项错误。

答案:B

8.黄花刺茄是具有很强的耐贫瘠和耐干旱特性的草本植物,原产北美洲,我国于1981年首次发现该物种入侵,目前已在多省区有分布,对本地物种造成危害。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黄花刺茄可以增加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B.荒地、路边、弃耕地、过度放牧的草地,黄花刺茄可取得优势地位 C.控制黄花刺茄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和人为铲除,化学防治最好 D.导致黄花刺茄在入侵地呈“J”型疯长的主要原因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解析:因为没有天敌,黄花刺茄的入侵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A错误;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黄花刺茄的控制最好使用生物防治,C错误;黄花刺茄在入侵地呈“J”型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条件适宜,缺少天敌,D错误。

答案:B

9.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后,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例如,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入侵”到一个新环境的初期,可能会(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新环境内的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A.②③④ C.①②③

B.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外来物种入侵到新环境的初期,由于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与所在环境中同一营养级生物进行竞争,而导致侵入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从而减少侵入地的物种,破坏侵入地的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单。

答案:C

10.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二十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急增,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垃圾涌入该湖。湖水变得不仅很浑浊,而且腥臭难闻。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例如,四鼻孔鲤鱼、野鸭、水螅等,上述的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

A.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B.掠夺式的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解析:认真审题不难发现环境污染的同时,生物种类减少,生物的减少导致污染物净化减慢,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答案:A

1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的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间接的使用价值 C.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解析: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即地球上的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B错误,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C正确,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如破坏生态环境、掠夺式开发、乱捕滥猎及盲目引种等;D错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而是应建立合理的开发利用机制。

答案:C

12.某研究机构研究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实验结果见右图。其中P表示磷;N表示氮;COD表示化学需氧量(代表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氧气消耗量)。据图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A.人工湿地可将生活污水完全净化 B.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N去除效果好于P

C.8~11月份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中N和P的减少都是同步的

D.从12月份COD的曲线变化分析,浮游动物的取食作用对污水有一定净化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人工湿地的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根据信息判断,人工湿地可以将生活污水净化,但最终不能完全净化,故A项不对;污水中N最终含量低于P,故人工湿地对污水中N的去除效果更好,故B项对;8~10月份,人工湿地污水中N和P的减少是同步的,但11月份N继续减少,而P含量增加,故C项不对;从整体上看,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有一定净化能力,图中没有信息反映浮游动物的取食作用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故D项不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稻鱼共生系统”中,鲤鱼通过冲撞稻秧导致稻飞虱等害虫落入水中并食之,同时使清晨水稻叶片上的露水滴落,减轻稻瘟病原孢子的产生和菌丝体生长;鲤鱼的游动,又使水浑浊,抑制水中杂草的生长;稻叶在给鲤鱼提供食物的同时,还为鲤鱼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与水稻单种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表现在:

①生态效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济效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洲鲤鱼”被引入美国,在当地已经构成了生态入侵,它与美国的本地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导致入侵地的________锐减。

(3)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