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案例分析 下载本文

案例一、小宝已经3岁了。近些天,孩子的“言行举止”比较特别。比如,有一天老师带孩子做户外活动时,小宝突然说:“太阳公公一个人在天上,他会不会孤单啊?太阳公公有家吗?有没有爸爸、妈妈?”小宝特别不喜欢老师管他,总是“不听话”。比如,本来会自己好好地用汤匙吃饭,却故意把米粒撒一饭桌,用手捡着放到嘴里。不过小宝有时也挺可爱的。比如,前天中午,老师帮小宝盛好饭,小宝一脸认真地说:“老师,你辛苦了。”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面问题: (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了什么?

(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案例分析

孩子的行为举止说明:

(1)孩子正处于心理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比如,提出“太阳公公会不会孤单”、“太阳有没有爸爸、妈妈”,说明思维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像的发生,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进行了延伸、扩展。“不听话”说明孩子最初的独立性的出现;“故意用手捡米粒放进嘴里”说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会说“老师辛苦了”,说明儿童已开始使用抽象的词语,但还经常需要和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 (2)注意保护孩子的探究精神,但要和重视安全结合起来,而且不要打击孩子积极认知的兴趣。孩子“反抗期”的执拗,要注意教育,不要养成任性的性格,同时又不能耻笑、威胁孩子。对待孩子的独立性,要注意教育,防止养成执拗性的同时,也要防止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不良性格。

案例二、经过长时间教育,我发现班上大部分孩子洗手的方法还是不正确,手总是洗得不干净。我们几位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让孩子们相互看看、摸摸自己和别人的手,比比谁的手干净,并让孩子们总结洗手的“小诀窍”。有的孩子说“要用肥皂搓,再用水冲干净”。有的说“洗手时要卷起袖子,不然会把衣服弄湿的”。我搬来了娃娃家的“脸盆”、“肥皂”、“毛巾”等,请孩子们学习并练习洗手的正确步骤:先卷袖子→打开水龙头冲一下手→用肥皂搓手心和手背→用水冲干净→用毛巾擦干水。为了帮助孩子牢固地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我还画了一些洗手的小图示,编上1、2、3、4、5,并附上简单的说明文字,将其贴在洗手池的上方墙上。终于,孩子们都能按正确的步骤洗手了。

以上案例中老师的做法好在哪里?为什么?体现了幼儿教育中的哪些原则?请结合案例

具体说明。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教师恰当地利用了多种手段、多种原则来促进教学的实施,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掌握了学生发展的特点,抓住了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了这一教学难题。案例中教师利用幼儿日常行为的教学来启发幼儿,让幼儿掌握了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园教师不仅是幼儿的教育者,而且是生活上的看护者,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还应该对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教育,做到保教结合。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利用了教授幼儿洗手的机会,不仅很好地贯彻了教学原则,还教会幼儿洗手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

教师还应用了一些教育原则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中幼儿教师灵活机智地应用了若干教学原则,将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在了问题解决的前台,以一种教学的方式教会幼儿如何洗手。幼儿也对掌握该技能产生了兴趣,并且乐于付诸实践,幼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活动性和综合性教育原则。

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好在充分认识和利用了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因为无论是幼儿的生活活动还是作业课、参观访问等教学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活动还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都有其各自重要的教育作用。

案例三、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如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

请你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以上现象。 案例分析

(1)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2)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来的。我国幼儿园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兼顾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提法又与学校教育目标略有不同,如把“体”放到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较以后各年龄阶段更为重要。

(3)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所以教育目标是否合理,除了符合社会要求之外,还要看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成年人画一个菱形图案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很困难的,即使3岁孩子照葫芦画瓢,要临摹一张菱形图样也是很困难的。这就是说,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年龄特征和规律的,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教育目标如果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就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损伤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损伤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

案例四、如今走在大街上,时常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小眼镜”;寒暑假,各大医院儿童眼科专家常常要为前来就诊的大量眼疾患儿治疗。已有20年幼儿教育教龄的罗老师感慨地说:“近几年,视力不佳的幼儿明显增多了。”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幼儿教师应如何帮助并教育幼儿注意眼的保健。 案例分析

近年来,由于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很多幼儿沉迷于电脑游戏,导致视力下降.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幼儿为此所困扰,幼儿教师应初步具备帮助幼儿保护和提高视力的能力。 (1)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画画;看书写字时眼睛距书本保持1尺以上距离;不躺着看书,以免眼与书距离过近;不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因为身体活动可导致书与眼的距离经常变化,极易造成视觉疲劳;集中用眼一段时间后应望远或到户外活动,以消除眼的疲劳。

(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采光条件、适宜的读物和教具。幼儿活动室窗户大小适中,使自然光充足。室内墙壁、桌椅家具等宜用浅色,反光较好。自然光不够充足时,宜用白炽灯照明。为幼儿提供的书籍,字体宜大,字迹、图案应清晰。教具要大小适中、颜色鲜艳、画面清

楚。

(3)定期给幼儿测查视力。要定期为幼儿测查视力,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矫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行为,及时发现幼儿视力异常表现。

(4)教育幼儿注意用眼安全和卫生。幼儿教师要教育幼儿不要用手揉眼睛,毛巾、手帕要专用,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以防沙眼、结膜炎等;教育幼儿不玩可能伤害眼睛的危险物品,预防眼外伤。

案例五、在伦敦举行的父母与子女会议上,英国“0至3岁”公司总裁马修·梅尔梅德说,很多父母热衷于让幼儿玩大量的益智玩具,安排幼儿进行各种“开发智力”的活动,希望借此提高孩子的语言、认知等能力。如果学习压力过重,幼儿的大脑会不堪重负。这样,孩子长大后容易对事物缺乏兴趣和好奇心,竞争力弱,不善于为人处世。

请谈谈在中国实际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道德的表现,其原因是什么? 案例分析

这种现象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

(1)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作为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们较为重视给予儿童足够的文化知识,至于其他方面则可忽视。

(2)家长的功利需要。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十分普遍。许多家长过早地为孩子选择职业定向,学习一技之长,希望孩子能够在人才竞争中取胜。而作为幼儿教育目标当中一些基本的内涵则被忽视和削弱了,如幼儿的人格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素质的提高等。

(3)应试教育的压力。由于升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当中,而这种竞争也已经广泛深入影响到幼儿教育阶段。在社会上风行的“0岁方案”“神童方案”等,无不反映出应试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影响。正因为上述原因,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干扰和影响了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贯彻实施。

幼儿体、智、德、美各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特色园”“兴趣班”的做法常常只注重幼儿的某一方面发展,盲目攀比,拔苗助长,如果利用不好会阻碍幼儿的正

常发展,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最终造成幼儿思维、个性发展的扭曲,与人们愿望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