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地貌学问题整理 - 图文 下载本文

板块构造学说把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基本原理是地球的岩石圈分解为若干巨大的刚性板块即岩石圈板块,重力均衡地位于软流圈之上,并在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转动,相邻板块之间或相互离散,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

三个学说理论理论角度不同,板块构造学说从整体上囊括了从陆地漂移机制出发的大陆漂移学说和从洋盆扩张机制出发的海底扩张说,是发展十分完善的活动论主要学说。

内在联系:

三大构造学说一脉相承,均为与固定论对立的活动论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因此,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是不可分割的三大部分。

20.试述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问题

板块驱动机制问题:地幔对流很难实现,要实现一次对流至少需要10亿年的时间,这与海底扩张速度不符。

关于海沟沉积物变形的问题:洋壳向海沟俯冲时应有洋壳物质带到俯冲带并发生褶皱,而现今海沟处不仅沉积物很少,且没有任何变形。

关于大洋中存在大陆的问题:大洋中某些岛屿应该是海底大陆(如新几内亚东北部一海岛,其莫霍界面深20~30km,应该是沉没的大陆,此事实是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无法解释)

关于海底磁异常条带的问题:磁异常条带并非是一系列规则的条带,事实情况是一些不规则的条带,而且情况很复杂,难以用来证实扩张学说。

21.什么是风化作用?简述风化作用的几种类型。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物理成机制风化造成岩石分解,机制风化主要是温度变化,地表流水侵蚀,海水侵蚀,风力侵蚀,水的分解等对岩石的机械破坏作用,把整块岩石破碎成岩石碎屑物。但机械风化与化学风化环环相扣,如机械风化造成的裂缝会增加进行化学风化的表面面积,而化学风化在裂缝造成的矿物也会帮助岩石分割,包括:热膨胀,冻融风化,压力卸荷,水力作用,盐结晶作用。 化学风化:是指含各种化学成分的水溶液以及生物溶液对岩石的腐蚀,破坏作用造成对岩石成分的改变,常常引致其形态的崩溃,包括:碳酸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生物风化:包括生物的物理风化和生物的化学风化。

22.什么是风化壳?何为风化壳的三层结构?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风化壳: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的综合产物,在陆地表面由残

积物和土壤构成的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

三层结构: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

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和生物风化为次。岩石破碎,但很少有化学风化形成的粘土矿物,以生物风化为主形成的土壤也很薄。

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形成大量粘土,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形成残积矿床。可形成较厚的土壤层。)

地貌条件(在构造稳定的平坦地形条件下,风化壳形成的速度大于侵蚀速度,有利于形成深厚的风化壳;相反,在年轻的褶皱带,新构造运动剧烈,地形起伏大,坡陡谷深地区的风化壳一般较浅薄)

岩性和时间(母岩的成分对风化壳的发育也有很大影响。风化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风化壳的发育程度。)

23.风化作用的产物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粗细不等、棱角分明的碎石块,在地势陡峭的情况下可形成倒石锥。

化学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能溶于水的可迁移物质和难于迁移,堆积在原地的残积物(性质稳定的元素富集时形成的残余矿床)

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包括生物的物理风化和生物的化学风化。生物死亡后,腐烂分解形成一种腐植质(胶状的物质),是一种有机酸,对岩石起腐蚀作用。 地壳表层岩石经机械破碎,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松散物,再经过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增加了有机物质---腐殖质,这种具有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的松散物质叫做土壤。

残积物:地表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残留于原地的松散堆积物。

风化壳:地表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长期作用,形成由风化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基岩面上的不连续薄壳,剖面上风化壳在成分和结构上都有明显差异。

24.简述风化壳的分带及特征

全风化带:岩石完全变色,结构完全破坏,仅外观保持岩体状态,用手压成散沙状。

强风化带:岩石大部分变色,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变质,形成次生矿物,岩石完整性较差。

弱风化带:岩石部分变色,部分岩体结构已遭破坏,部分矿物变质,形成了沿裂隙面的风化夹层,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的完整性较强。

25.简述风化作用的地貌意义

⑴一切外营力的先锋,其他外营力的前提; ⑵风化作用是有选择性的,不同岩石抵抗风化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即选择性风化; ⑶差异取决于矿物的成分,岩石的热容量、导热率、岩石的结构、岩石的孔隙度、裂隙度、岩石的透水性和可溶性; ⑷上述作用取决于气候条件。干旱区以物理风化为主,起作用的主要是岩石的成分、热容量、导热率、岩石的结构,湿热地区以化学风化为主,起作用的主要是岩石的孔隙度、裂隙度、岩石的透水性和可溶性。

26.什么是崩塌?简述崩塌的特征及影响崩塌形成条件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体、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 崩塌的特征:陡峻的山坡上,岩体土体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沿坡向下倾倒、崩落现象,在坡脚处形成倒石锥或岩屑堆。

形成条件:基本条件有地貌、地质和气候条件,另外还有触发条件。

地貌条件 坡度一般在50°以上才能发生崩塌,而坡地的相对高度直接影响崩塌发育的规模。

地质条件 主要是岩性结构和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层面、断层等,对坡

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体(山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气候条件 在一些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促使岩石破碎,以致产生崩塌。在软岩硬岩互层地区,差别风化使软弱易风化的岩层形成缓坡或凹坡,硬岩因耐风化多形成陡壁或悬崖,这里也容易发生崩塌。在一些高山或高纬度地区,特别是初冬和早春季节,陡坎上常见崩塌现象。 外界因素

1.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坡体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

2.融雪、降雨 特别是大暴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3.地表冲刷、浸泡 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边脚,也能诱发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活动。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冻胀、昼夜温度变化等也会诱发崩塌。

27.什么是滑坡?滑坡包括哪些地貌特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地貌特征

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

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的山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的岩、土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 滑坡床一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土体,简称滑床; 滑坡舌一指滑坡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简称滑舌;

滑坡台阶一指滑坡体滑动时,由于各种岩、土体滑动速度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落台阶;

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的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滑坡洼地—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形成的沟槽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 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位于滑坡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滑动体分界处者称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裂缝,称鼓张裂缝;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状展布者,称扇状裂缝。 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在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具有。

28.试述滑坡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