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高考文言语段虚词练习 下载本文

答案:1、 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 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3、 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 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5、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文言虚词练习(十八) 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答案:1、 动词,可译为赞许2、 动词,可译为给予3、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4、 介词,可译为和5、 动词,可译为对付6、 动词,可译为参与7、 动词,可译为结交8、 动词,可译为帮助9、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精编 近年广东语文高考文言虚词考查汇总

年份 考查词语 考纲18个虚词 2010 之、为、所、于 2009 其、之、以、乃 而2、何、乎、乃1、其1、且1、若、所2、为2008 因、与、以、于 1、焉、也、以5、因2、于3、与2、则、者、2007 而、以、所、于 之2 2006 以、因、乃、为 2005 与、且、以、而 (一)而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①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②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④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⑤而思也。三思⑥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⑦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⑧而。 答案: ①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 ②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③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④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⑤连词,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 ⑥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而------常见用法: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8种关系: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目的。

(特别关注)1.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例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特别关注)2.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

(特别关注)3. 表示目的关系。例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何

“徐公①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②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③何也其所据④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⑤何其大也!然⑥何人能忘情耶⑦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⑧何如 答案:

①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 ②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 ③疑问代词,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 ④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什么”; ⑤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⑥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什么”;

⑦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什么”;

⑧何如,固定结构,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怎么样”。奈何(为什么)、若何(怎么办) 何------常见用法:用作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前置宾语,翻译时,“何”要后置,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特别关注)1.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特别关注)2.用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句: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①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②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疑③乎是,问其故,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④乎蛇者⑤乎!而王胡为⑥乎如此好乐若恢恢⑦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⑧乎

答案:

①语气助词,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②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③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对”“对于”; ④介词,可译为“比”;

⑤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⑥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不译; ⑦助词,形容词词尾,不译;

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乎------常见用法: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特别关注)1.置于句末,用作语气助词。例句: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特别关注)2.形容词词尾,翻译为“……的样子”。 例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特别关注)3.置于句中,用作停顿,表示舒缓语气。例句: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四)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①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②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③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④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⑤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

①副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 ②代词,可译为“你的”;

③副词,表判断语气,相当于“是”; ④副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竟然”“却”; ⑤副词,表条件关系,可译为“才”。

乃------常见用法:用作副词,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就”等。例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特别关注)1.用作副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特别关注)2.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特别关注)3.用在判断句中,加强判断语气,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特别关注)4.用作副词,表示条件关系,可译为“才”。 例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其

人言,蔺相如徒以①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②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③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④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⑤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⑥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⑦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⑧其一二。⑨其是耶,其非耶⑩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⑾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⑿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答案:

①代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代词性短语之前,可译为“他的”; ②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他”,; ③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④副词,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 ⑤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 ⑥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⑦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⑧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可译为“其中的”;

⑨连词,放在句首,形成“其……其”结构,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⑩连词,放在句首,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⑾助词,补足音节,可不译;(此点少见,可忽略) ⑿代词,可译为“自己”。

其------常见用法:用作代词(人称代词——尤其注意“自己/我”的含义,指示代词)。 (特别关注)1.语气助词。

①祈使语气,相当于“必须”、“一定”。 例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④婉商(婉转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例句: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