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题(有答案版) 下载本文

A、真理从内容上说是客观的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真理从形式上说是客观的 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E、认识真理是物质性的活动

7、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A、B、C、D、E)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C、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E、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8、以下关于哲学中的“价值”范畴及其特性的阐述,正确的有(A、B、C、D、E ) A、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 B、价值具有主体性 C、价值具有客观性

D、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E、价值具有多维性

9、任何真理都是(A、B、C、E)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B、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C、具体真理

D、不可能向谬误转化的

E、从相对真理不断地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过程

10、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具体表现在(A、B、C、D、E)

A、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

B、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C、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D、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旧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E、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旧唯物主义只看到认识的摹写性 11、西红柿原来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叫做“狼桃”。由于它艳丽的诱人,人们都怕它有“毒”,不敢吃。16世纪公爵俄罗达格里从南美洲带回一株,献给女皇伊丽莎白。从此在欧洲世代相传,但仍然没有谁敢吃它一口。过了差不多200年,法国的一位画家冒着风险尝了一个,感到美味可口,并未中毒。后来经过分析鉴定,发现它含着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于是名声大振,广为传播。这个故事包含的哲理是(A、B、D、E) A、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无限的过程 C、人的正确认识经过一次飞跃不行,经过两次飞跃才能达到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E、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2、解放后,我们按照李四光的学说勘探石油,在所谓“贫油”的中国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储藏。而在人口问题上,马寅初的理论却长期未予重视,致使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很大困难,这说明(A、B、C、E)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 D、 科学理论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E、 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少走弯路 1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A、B、C、D、E) A、 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 B、 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C、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E、 科学的认识规律 1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C、D ) A、是主张意识决定物质的错误观点 B、是只承认理性认识的教条主义的主张 C、说明了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

D、体现了正确的理论对革命运动的巨大的能动作用 E、强调了实践必须依赖理论

15、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有(A、B、C、E) A、“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 B、“任何具体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 C、“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D、“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是真理” E、“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16、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B、C)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E、理论对实践不起作用

17、真理向谬误的转化,具体表现为(D、E) A、人类并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B、真理与谬误这两个对立的方面都是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C、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统一,二者之间既贯穿着斗争性,又具有统一性 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E、真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如果孤立其中某一个原理,它就会变成谬误 18、马克思主义是(C、D) A、相对真理 B、绝对真理

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D、人类认识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段 E、无所不能的真理

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联系体现在(C、D)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面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片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必然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 E、理性认识产生感性认识

20、辩证的认识运动包括两次飞跃它们是(A、D) A、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从理性认识又回到感性认识 C、从实践到新的实践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E、从具体认识到抽象认识

二、辨析题:

1、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是真理”。 错误。

其错误在于:(1)它用真理的有用性取代了真理的客观性。有用即真理把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看成是否是真理,这就把真理主观化了,不顾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质属性。(2)它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有用即真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认为真理可以因人而异,这就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3)它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界限。真理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效用,但有用的认识却不一定是真理。歪曲事实的谎言和诡辩,虽然对剥削阶级混淆视听、欺骗人民有用,但它却不是真理。可见,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即真理”,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确。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认识是否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就必须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才能解决。(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惟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和谬误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意义”。 正确。

(1)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只是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那怕多走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只要它再度进入了原有的条件或范围,也就从错误恢复为真理。(2)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性的认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变化了的条件下,事物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还仍然照搬老一套,或者历史条件尚不具备,把只有在将来才能实现的原则当作现实,都会使真理变成谬误。(3)真理是全面的。作为全面的真理性认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每一个原理都是处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之中。如果把其中一个原理孤零零地抽出来,切断同其他原理的关系,或者把它们彼此对立起来,它也会丧失其原有的真理性,而转化为谬误。 从以上对真理和谬误二者间的相互转化看,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二者的对立就是相对的了。

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

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消极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才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它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是以科学的实践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认为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中才能正确反映世界,获得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它是以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认为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又能动地用理性认识去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既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又体现了认识论的辩证法。只有这样的认识论,才能称得上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绝对真理是不包含错误的真理,相对真理是包含有错误的真理。 错误。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2)真理的绝对性也称绝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3)真理的相对性也称相对真理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有限的,因而总是近似的、相对的。(4)任何真理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而包含有错误的认识就是谬误,而不是真理。

三、综合分析题: 1、分析题

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对认识(知识)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看法。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材料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的意思),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为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 请回答:

(1)材料1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2)材料2、材料3同材料1的共同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