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题(有答案版) 下载本文

D、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E、不可分离的关系

25、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指(A、B、D) A、意识是通过社会劳动创造的 B、意识离不开集体和社会 C、意识是社会的基础

D、意识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E、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6、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B、C) A、使矛盾双方发生对抗

B、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C、在事物质变过程中,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新的统一体的产生 D、消除矛盾双方的对立

E、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7、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A、D、E) 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促使事物灭亡 C、促使矛盾激化

D、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 E、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8、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B、D、E) A、人们主观思维中推想的矛盾 B、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

C、人们思维过程中逻辑的自相矛盾 D、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

E、任何事物都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属性

29、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A、B、C、D、E) A、事物的本质联系 B、事物的必然联系 C、事物的稳定联系 D、客观的

E、事物本身固有的

30、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E、意识能够创造发明规律

二、辨析题:

1、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

因为(1)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

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2)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第一,错误的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如神、鬼等错误观念的客观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这一原型的主观变形。第二,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有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根源。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3)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的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

2、和谐不包含矛盾,因而建立和谐社会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错误。

因为(1)和谐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从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类的角度来看,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2)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3)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4)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并不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动力,和谐社会建设会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

3、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也有意识现象,所以不能说世界统一于物质。 错误。

因为(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认识。(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4)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也有意识现象,但意识是派生于物质的,是第二性的现象,其本原仍然是物质性的。世界的统一性说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而不是世界的现象的多样性。在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意义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意识现象是派生于物质的第二性的东西,它不能与物质并列成为世界的本原,也不能单独构成世界的本原。

4、矛盾就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错误。

因为(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3)题目中的观点实际上只是说了矛盾的斗争性,而忽略了矛盾的同一性,从而割裂了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结合才是矛盾。所以说题目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5、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过“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可见,人们是可以创造发明规律的。 错误。

因为(1)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

系。(2)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3)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发明或消灭规律,人们只能认识、利用规律,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4)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观点认为自然规律是人为规定、创造的,这是唯心主义的规律观,它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因而是错误的。

6、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物质性。 正确。

因为(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说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三、综合分析题: 1、分析题 材料1

17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

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材料3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的特性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中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参考答案】

(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论证其唯心主义,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借用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2、分析题 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还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矛盾这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参考答案】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话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即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集中起来,这两句话突出一个问题,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做纯粹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做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

(3)材料3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不是字面上的、主观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做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否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3、论述题

分析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及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参考答案】

(1)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