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图文 下载本文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科书上安排的顺序一致吗?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

例题之间有哪些练习?你认为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理解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班级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的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然后大家对展示的作品给于适当的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口算除法、估算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竖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3、教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那些成功的体会可以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亲身实践,解决问题 1、出示讲课书第35页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用什么方法计算?教师讲评。 2、出示教科书第35页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进行解答,提问:“大约”表示什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全班讲评。

3、出示教科书第35页的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进行解答,全班讲评。 4、提问:(1)这3道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练习九第1、2、3、4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5、6题。 六、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口算除法 :估算除法

除法 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笔算除法 除法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除式中的0 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反思】: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单元测验

一、口算

80÷4= 90÷3= 40÷2= 120÷3= 260÷2= 350÷5=

4500÷9= 2000÷4= 6000÷3= 84÷4= 63÷3= 62÷2=

二、填空

1.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 )。 2.370÷7的商是( )位数。

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 )。 4.834÷3的商是( )位数。

三、判断题

1.471除以4商是两位数。 ( ) 2.738÷6的商中间没有0。 ( ) 3.因为624÷6的商是三位数,所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一定是三位数。( ) 4.被除数的末尾有0,商的末尾也一定有0。 ( ) 四、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320÷8= 909÷9= 714÷7= 347÷8= 五、应用题

1.学校买来960本作文本,把这些作文本平均分给四、五、六年级。每个年级该领走多少本?

2.小明从家走到学校,每分钟走66米,他8分钟走到学校;从学校回家,小明只用了6分钟。回家时,小明每分钟走几米?

3.小芳看一本132页的书,每天看8页。至少要多少天才能看完?

第三单元 复试统计表

一、教材分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第一课时 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品牌 统计/箱

A 30

B 45

C 25

D 10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复试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39页例2,练习十第2、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1)班第一组5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

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