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载本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①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②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③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道:“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④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⑤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

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徵。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评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1. 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琴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

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C.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古琴在演奏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文中所举

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例子,印证了这一点。

D.古琴,“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可以观风教,摄心魄,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也

可以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是最好的道德教化工具。

2.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

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

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C.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

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李白等人。

D.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

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

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B. 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

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C. 道家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而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因而道家最理想的 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

D. 在第五段中,作者引用了有关诗文,来表明道家思想在琴乐中有了渗透并与之

融合,而这种渗透和融合,使古琴文化内涵更显“清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 把 抓

徐国平

“一把抓”是宗家中药铺百年不倒的招牌。据说这招牌还是慈禧太后亲赐的,只可惜那块金匾不慎毁于战火。

宗世良的后人,衣钵相传,几代为医。在草药的选料和炮制上,家规要求甚严。自然,同样的病,在其他药铺要抓三五副,甚至十副八副,而在“一把抓”一副即可。 后来,“一把抓”传至宗瑜手上。

时过境迁,浞城的西药店林立各处。宗瑜没有“理所当然”顺时造势,反而将中药铺开在一条偏僻老巷深处,三间门面,狭小逼仄。他还将先人的牌匾换下,改名为“一把抓中药馆”,令人费解。宗瑜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中药馆的生意冷冷清清。无人光临时,宗瑜便泡上一壶清茶,一边细细呷品,一边静心翻览历代医书。不过,仍有一些老主顾,贪图“一把抓”的药价便宜,一副药少到几元钱,贵点的也不过几十元钱。不比其他一些药店,贵得让人咂舌。

有人讥讽宗瑜这都啥年代了,一点经济头脑都没有。也有几个同行气不过,找上门当面质问,说他这是搅乱市场。宗瑜坦然一笑,说,祖上留的规矩不能破,你我都是悬壶济世,道合志不同,又何必争执。同行自甘没趣,也拿宗瑜没辙。

宗瑜配药,从不用衡器,每味药全凭手拿捏。有人曾打过赌,结果,从宗瑜手中抓过的药,数次衡量均毫钱不差。宗瑜轻淡一笑,说,雕虫小技,药在心间,手上自然有准。 夫人耐不住清贫,屡劝宗瑜,凭着百年招牌,何不将药铺搬至人来人往的繁华地段。宗瑜笑笑,摇摇头说,又不卖萝卜白菜,干我们这行的,得把日子看淡一些,看淡了,心底便是清风明月,便是辽阔旷远。

夫人嘁地一声,茫然不解,清风明月? 辽阔旷远? 哪跟哪呀这是!

好在近几年,随着人们养生观念的增强,冷落多时的中医又回归热门。

有一段时间,好几家私立医院纷纷高薪聘请宗瑜坐诊,也有些投资商贪图“一把抓”的招牌,出巨资收购或入股,均被宗瑜婉言谢绝。

夫人免不得抱怨宗瑜过于清高迂腐,这年头哪行不是挖空心思把钱赚到手。宗瑜却嗤之以鼻,说医病先要医心,铜臭气太浓,再好的良药也会失去根本。

一天过午。药馆来了一位中年男子,自称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开春患了一种怪病,浑身虚软,气喘无力,跑遍了各大医院,钱花了不少,病却毫无起色,这才慕名而来。 宗瑜一番望闻问切下来,心平气和道,你只是气火太盛,并无大碍。你有没有带来别处大夫开的药方? 中年男子闻听,脸色放松,从皮包里掏出一大把处方。

宗瑜接过,一一过目后,哂然一笑,说,中医讲究阴阳调和,你的药方,开的尽是冬虫夏草之类名贵补药,反而失之平衡。庸医误人,只图牟利,一副药少说也千儿八百吧。中年男子连连点头称是。

随后,宗瑜配齐一副药,说,我抓了一副贱药,治你的病或许有效。中年男子忙说,只要病愈,价钱不惜。宗瑜淡淡一笑,说,不要以为钱多就是良药,贱药不贵,20元足矣。中年男子难以置信。

数日后,中年男子驱车来到“一把抓”中药馆,兴奋地说,一副药下去,病真的就好多了,随后,执意要重金酬谢,硬是被宗瑜推辞。 眼见中医馆红火起来。谁也没想到,宗瑜却失手了。

一天早上,人们发现“一把抓”铁将军把门,那块悬挂多年的牌匾也被摘走了。一打听,才知一位患者服过宗瑜抓的药后,上吐下泄,患者家属便闹上门,要说法要赔偿,引得不少同行大老远也跑来看热闹。宗瑜疑惑,自己一向抓药谨慎,怎能出此纰漏? 羞愤之下,按先前那位患者的药方,抓了煎熬好自己喝下。没出半日,竟也上吐下泻,浑身泛起红斑。

宗瑜开始怀疑从市场进的那些草药,吩咐夫人将那副药方上的草药取样送检。结果很快出来,其中三味草药的农药残留物严重超标,服下必然引起中毒。

尽管不是自己药方的问题,可祸根毕竟出在“一把抓”的草药上。没有把好草药货源一关,宗瑜依然愧疚难当,遂做出摘匾关门之举。

后来,有浞城人在外地一山野,偶然发现了宗瑜,当时他正在山间平地躬身翻晒着草药。一问才知,宗瑜承包了一大片地,亲自把关,雇人种植中草药。

(选自《天津文学》201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