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授课者:蔡文锋 授课时间:第7—9周
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六、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归纳: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3.比较下面两组中A、B两句,说说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①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两句都是写水的流速极快A是直接描绘急湍、猛浪的形象,使人恍若亲见;B是间接描写,流速之快是经过计算流程和与他物作比较后才感知的
②A猿则百叫无绝
B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两句都是写猿的叫声A是概括式的写法;B是具体描写,不仅写了音速、音色,连回声也写了出来
七、课堂小结
5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授课者:蔡文锋 授课时间:第7—9周
1.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2.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补充资料】 1.名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2.课文赏析
梁陈之际的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信,可是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非通常事务的叙述,亦无客套的絮语,而是奇山异水的描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开篇别开生面,新辟奇境,节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夺人作者泛舟于浩浩江面之上,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的绮丽风光“风烟俱净”,写其天空之高爽明净作者从大处着眼,为下文的工笔描摹,勾勒出一幅背景同时,它又成为“天山共色”的陪衬“天山共色”,峻山耸入九天,挺拔秀劲仰视之时,天山相连,万里无云,共呈一色此乃“奇”山之隐喻“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叶扁舟于江水之上,不得不随波逐流这两句写水之自然奔流,舟之任意东西,已暗示此水之“异”,并隐喻了作者由此而产生的飘逸之情“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承上文扬起的文势一宕,要言不繁,交代出地点、距离,以及其特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至此,文章虽是简笔淡墨,然而,山水之形貌已初步显现出来紧接
6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授课者:蔡文锋 授课时间:第7—9周
着,作者将文笔一挥,崛起描写之文字“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在此分两层写一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其秀美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逗人游兴;细石垒垒,怪形异状,以奇引人鱼之动,使得山水别饶生趣;石之静,衬得鱼之娓娓可爱两者相映成趣,逼真欲现,给人以清美秀丽之感一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其壮美山高岭连,自然水之落差极大,成滔滔汩汩之势波光粼粼,水声轰鸣,置身于此山此水,怎不心胸壮阔,感情激越!“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奇壁陡削之状,而其遮天蔽日,横云割雾之形依然可见究其实,是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个“寒”字体现出来的:“寒树”缘无阳光温暖而来,无阳光是因为山之高“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作者在此通过树的特点:适寒、竞长、繁多的描写,突出了树之奇,也就显示了山之奇真可谓惨淡经营,别出心裁“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泠泠泉声,谐婉动听这两句是文章之枢纽,由绘形写貌,过渡到摹声录音作者步步写来,层层墨染,境界递现画面转换,妙造自然“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由奇山异水,引出鸟禽 本课主要以教师有声有色地朗读,以引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领悟
22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7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授课者:蔡文锋 授课时间:第7—9周
1.学习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结合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辩证看他的消极避世的思想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高雅的志趣。
2.熟读全文,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理清思路,感知全文。
3.体会学习本文的写人的方法,学习通过分析人物遭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志向。
4.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体会作者高尚的节操人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歌抒发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高尚的节操,表现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此愿就是:辞官归隐,寄情田园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1.陶渊明:字潜,名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他年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闻,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
东晋末年的思想学术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盛行,佛教、道教亦广泛流播,传统的儒家思想虽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泯灭陶渊明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济世救民的入世精神、道德人格修养、安贫乐道的心态,在他的思想中均有所体现而道家的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