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一)
一、填空题
1.思维的逻辑形式是由( )和( )组成的。在“如果p,那么q”中,“p”和“q”是( )项,“如果,那么”是( )。
2.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是( );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逻辑方法是( )。 3.一个命题的主项和谓项都周延,则这个命题是( )命题,一个命题的主项和谓项都不周延,则这个命题是( )命题。
4.当SAP假时,S与P的外延关系可能是( )关系、( )关系或( )关系。
5.我跑遍了杭州所有的书店都没有买到这本书,最后在“高教”书店才买到。这句话违反了( )律的要求。
6.根据对当关系,SEP真,能推出“并非SAP”( ),SIP( )。
7.若有效三段论的前提中有O命题,则该三段论要么是第( )格,要么是第( )格。 8.若以“p←(┐q∨┐r)”和“┐(q∧r)”为前提进行假言推理,能必然推出结论。 二、单项选择题 1.学校可以划分为大学、中学、小学和体育学校、业余学校。这句话犯的划分错误是( )。 A.多出子项 B.子项相容 C.概念含混 D.划分不全
2.若SOP为假,S与P的外延关系是( )。 A.全同关系 B.全异关系 C.属种关系 D.交叉关系
3.“北京在上海的北面”和“北京是大城市”这两个命题( )。 A.两个都是关系命题 B.两个都是性质命题 C.前者是关系命题,后者是性质命题 D.前者是性质命题,后者是关系命题
4.根据矛盾律的要求,若说“他既懂物理学又懂化学”,则不能说( )。 A.“他或者懂物理学,或者懂化学” B.“并非他既懂物理学又懂化学” C.“他或者不懂物理学,或者懂化学” D.“他或者懂物理学,或者不懂化学” 5.由PIS可以推出( )。
A.SEP B.PES C.并非SEP D.PAS 6.下列推理形式正确的是( )。
A.p→q B.p→┐q ┐p所以q ┐q所以p C.┐p∨q D.p∨┐q∨r p所以q p∨r所以┐q
7.由“如果p则q,如果r则s,p或r”,可推出( )。 A.q∨s B.┐q∨┐s C.┐q∨s D.q∨┐s
8.从“凡是正确的推理都是形式有效的推理”可以得出( )。 A.形式有效的推理都是正确的推理 B.非形式有效的推理都不是正确的推理 C.形式有效的推理都不是正确的推理 D.不正确的推理都是非形式有效的推理 三、双项选择题
1.根据概念不同的划分标准,“运动员”这个概念属于( )、( )。 A.单独概念 B.集合概念
C.普遍概念 D.正概念
2.“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这一命题是( )、( )。 A.全称命题 B.单称命题 C.肯定命题 D.特称命题
3.与“这些人都是大学生”这一命题具有反对关系的有( )、( )。 A.这些人中有的是大学生 B.并非这些人中有的是大学生 C.这些人都不是大学生
D.这些人中有的不是大学生
4.由“并非可能p”真,可推出( )、( )。
A.必然p真 B.可能┐p真 C.可能┐p假 D.必然┐p真 5.以PAM为大前提,SEM为小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 )、( )。 A.不能推出结论 B.能必然推出SEP的结论
C.能必然推出SOP的结论 D.能必然推出SIP的结论 6.根据直接推理,由SAP必然推出( )、( )。 A.PIS B.SOP C.并非SOP D.PAS 四、多项选择题
1.若概念a与b交叉,b概念真包含c概念,则概念a与概念c的关系为( )。 A.真包含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属种关系 D.交叉关系 E.全异关系 2.┐(┐p→q)等值于( )。
A.┐(p∨q) B.┐p∧q C.┐(p∨┐q) D.┐p∧┐q E.p→┐q
3.“并非今年不出现洪灾”这一命题是( )。 A.特称否定命题 B.负命题 C.复合命题 D.模态命题 E.关系命题 五、图表题
1.将下列语句中标有横线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表示在一个欧勒图中。 巴金(A)是文学家(B)而不是历史学家(C),郭沫若(D)既是文学家又是历史学家。 2.用真值表方法判定A,B两个命题是否等值。 A.如果要想有健壮的体魄,就要加强体育锻炼。 B.并非不加强体育锻炼,也能有健壮的体魄。 3.用真值表方法,说明丁的命题是否正确。 甲:小张在浙江大学,小李不在浙江工业大学。
乙:要么小张在浙江大学,要么小李不在浙江工业大学。 丙:只有小张不在浙江大学,小李才在浙江工业大学。 丁:甲、乙、丙三人命题不能同真。 六、分析题
1.分析下面三个人的交谈,看谁违反了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并说明理由。
甲说:“关于火星上是否有生物,科学界争论很久了。有人说有,有人说无。我根本不同意他们的观点。”
乙说:“你不同意,我同意。”
丙说:“你们俩的意见我认为都不对,对科学界的争论,我认为不能一概同意,也不能一概反对。”
2.试分析下列语句作为定义和划分有何错误?为什么?
性质命题就是不含其他命题而只反映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它可以分为肯定命题、否定命题、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
3.一位老师傅带着两个徒弟。他想考考他们,看看谁更聪明一些。他把两个徒弟叫到面前说:“给你俩每人一笸箩花生去剥皮,看看每一粒花生仁是不是都有粉衣包着,看谁能先回答我的问题。”大徒弟听完,赶紧往家里跑,连饭也顾不上吃,急忙剥起来。二徒弟却不慌不忙地端着笸箩走回家去,先对着花生端详一阵,然后把肥的、瘦的、三个仁的、两个仁的花生,分别拣了几粒,总共不过一把。把几种不同类型的花生剥开了皮,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有粉皮包着。大徒弟从早晨一直剥到傍晚,才把一笸箩花生剥完,就急忙向师傅报告。到那里一看,师弟早已在师傅那里了。师傅见两个徒弟都来了,说:“二徒弟先到的,先回答问题吧!”二徒弟答道:“我剥了几粒花生,就知道所有的花生都有粉衣包着。”大徒弟这时恍然大悟地说:“还是师弟比我聪明!”
请问:这两个徒弟各用何种推理获得结论的?请写出推理形式。 七、综合题
1.已知:SAP与SOP有矛盾关系,SAP与SIP有差等关系。试证明:SIP与SOP有下反对关系。
2.某科研小组接受了一项科研任务。关于小组成员中谁参加这项科研任务的问题,小组内部商定:
(1)如果A参加,则B也参加; (2)如果C不参加,则D就得参加;
(3)如果A不参加而C参加,则组长E得参加; (4)组长E和副组长F不能都参加。
经请示上级,决定由副组长F参加并主持这项研究,请问:在此种情况下,按照小组商定的意见,B和D是否参加这个项目的研究?并请你把推理过程写出来。
综合测试(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逻辑常项、变项;变项、常项。 2.概念的限制,概念的概括。 3.全称否定,特称肯定。 4.S真包含P,交叉,全异。 5.矛盾。 6.真,假。 7.二 ,三。 8.p.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B. 5.C. 6.C. 7.A. 8.B. 三、双项选择题
1.C,D. 2.B,C. 3.B,C. 4.B,D. 5.B,C.6.B,D. 四、多项选择题
1.A,C,D,E. 2.A,D. 3.B,C. 五、图表题 1.答:图略
2.答:设p代表:“有健壮的体魄”;q代表:“加强体育锻炼”,则A.p→q B.┐(┐q∧p)
列表如下:
p q ┐q p→q ┐q∧p ┐(┐q∧p) T T F T F T T F T F T F F T F T F T F F T T F T
由表可知,A,B两判断等值。
3.答:设p表示“小张在浙江大学”,q表示“小李在浙江工业大学”,则甲:p∧┐q,乙:p要么┐q,丙:┐p←q
p q ┐p ┐q p∧┐q p要么┐q ┐p←q T T F F F T F T F F T T F T F T T F F F T F F T T F T T
由表可知,丁的判断是正确的,即甲、乙、丙三人的判断不能同真。 六、分析题
1.答:甲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他对“火星上有生物”和“火星上无生物”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都加以否定。乙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因为他对上述相互矛盾的判断都加以肯定。丙的说法是正确的。
2.答:关于“性质判断”的定义不正确,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因为性质判断除了断定事物具有某性质外,还断定事物不具有某种性质。另外,对性质判断的划分也是错误的,犯了“划分标准不同一”和“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3.答:大徒弟用的是完全归纳推理,他剥了一笸箩里的每一颗花生,才得出“所有花生仁都有粉衣包着”的结论;二徒弟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他只剥了一小部分花生就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推理形式略(请读者参看《普通逻辑原理》第219页和第222页上的推理形式)。 七、综合题
1.答:证:根据SAP与SIP有差等关系,当SIP真时SAP真假不定,既然SAP真假不定,那么与SAP有矛盾关系的SOP的真假也是不定的。所以,当SIP真时,SOP的真假是不定的。根据SAP与SIP有差等关系,当SIP假时,SAP就一定假。又根据SAP与SOP有矛盾关系,当SAP假时,SOP就一定真。所以,当SIP假时,SOP就一定真。根据SAP与SOP有矛盾关系,当SOP真时,SAP就一定假。又根据SAP与SIP有差等关系,当SAP假时,SIP的真假不定,所以,当SOP真时,SIP的真假不定。根据SAP与SOP有矛盾关系,当SOP假时,SAP就一定真,又根据SAP与SIP有差等关系,当SAP真时,SIP就一定真,所以,当SOP假时,SIP就一定真。由以上证明可得知,对于SIP和SOP来说,当其中一个真时,则另一个真假不定。但是,当其中一个假时,则另一个一定为真。所以SIP与SOP有下反对关系。
2.设A,B,C,D,E,F分别代表科研小组A,B,C,D,E,F六位组员参加这个科研项目的研究。根据已知条件,可构造下列推理过程:(1)A→B 前提 (2)┐C→D前提 (3)(┐A∧C)→E前提 (4)┐E∨┐F前提 (5)F前提 (6)┐E(4)、(5),相容选言推理 (7)┐(┐A∧C)(3)、(6),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8)A∨┐C(7)等值式 (9)B∨D(1)、(2)、(8),二难推理
由上可知,或者B参加这个项目的研究,或者D参加这个项目的研究,或者B和D都参加这个项目的研究,即B和D中至少有一人参加这个项目的研究。
综合测试(二) 一、填空题
1.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 )。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定义是( )定义。
3.当S与P的外延之间具有( )关系或( )关系时,SIP和SOP都是真的。
4.在特定的领域里,若aRb真且bRc也真时,aRc一定真,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就叫做( )关系。
5.反驳论证方式,就是指出某一论证的( )与( )之间没有逻辑联系,犯了的逻辑错误。 6.若SEP为真,对其进行换质后可得( ),其取值为( );A换位后可得( )。
7.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因此,我们是实事求是的。这个三段论省略的是( )前提,这个被省略的前提是( )。
8.如果┐p,那么q∧r;┐p,所以,q∧r。这是( )推理的式。 二、单项选择题
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和“我是群众”这两句话中,“群众”这个概念是( )。 A.都是集合概念 B.都是非集合概念 C.在前一句中是集合概念,在后一句中是非集合概念 D.在前一句中是非集合概念,在后一句中是集合概念 2.“所有困难都不是不可以克服的”这个命题( )。 A.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 B.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C.主项周延,谓项周延 D.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3.当SEP为假时,则( )。 A.SOP为假 B.SIP为假 C.SOP真假不定 D.SAP为真
4.新中国的青年是勤劳的,我是新中国的青年,所以我是勤劳的。这段话犯了( )。 A.“转移论题”的错误 B.“偷换论题”的错误 C.“混淆概念”的错误 D.“模棱两可”的错误 5.如果一个演绎推理的形式正确,则( )。 A.前提不真实时,结论不一定为真 B.前提真时,结论一定假 C.结论真时,前提不真实 D.结论真时,前提一定真
6.若“(p( )(q∨┐r))∧┐(┐q∧r)→p”这一推理形式成立,那么空括号内应填入( )。
A.∨ B.→ C.要么 D.←
7.若以“(p∨┐q)→(r∨┐s)”为一前提,推出“┐p∧q”这一结论需增加的另一前提是( )。
A.r∧┐s B.r∨┐s C.┐r∧s D.r∧s
三、双项选择题
1.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个概念,正确的概括与限制是( )、( )。 A.概括:学生限制:南开大学一年级的学生 B.概括:大学生限制:大学一年级的女学生
C.概括:综合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限制:年轻的大学生
D.概括:天津市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限制:天津市大学刚进校的学生 2.“张明喜欢李平”这个命题中“喜欢”这一关系是( )、( )。 A.非传递关系 B.对称关系 C.非对称关系 D.传递关系
3.若“任何困难都不是不可以克服的”为真,则下列命题为真的是( )、( )。 A.任何困难都是不可以克服的 B.有的困难是不可以克服的 C.有的困难不是不可以克服的 D.所有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4.在下列三段论推理式中,违犯三段论规则,推理错误的是( )、( )。 A.MIP,SAM 所以SIP B.PAM,SAM 所以SAP C.MEP,MAS 所以SOP D.PIM,MAS 所以SIP 5.下列推理错误的是( )、( )。
A.只有不怕艰难困苦,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我们要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就不要怕艰难困苦 B.他要么是工人,要么是技术员。他是技术员,所以,他不是工人
C.如果没有法制作保障,就没有真正的民主,要充分发扬民主,就不需要法制 D.并非张明既爱好文学又爱好体育,他不爱好文学,所以,他爱好体育
6.由前提(p∧q)←┐r,要能必然推出r的结论,则应加上另一个前提( )、( )。 A.p∨┐q B.┐p∨┐q C.p∧q D.┐(p∧q) 四、多项选择题
1.“并非如果天一冷,就送暖气”等值于( )。 A.“天冷了,却不送暖气”
B.“并非如果不送暖气,天就不冷” C.“并非如果天不冷,就一定送暖气”
D.“送暖气,天很冷” E.“并非或者送暖气,或者天不冷”
2.下列命题形式中,与“并非所有S不是P”具有差等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有( )。 A.所有S是P B.有的S不是P C.所有S不是P D.并非有的S不是P E.有的S是P
3.由前提“┐p→(q∧r)”推出结论p,需要增加前提( )。 A.q∨r B.┐(q∧r) C.q∧┐r D.┐q∧rE.┐q∨┐r
4.符合下图所表示的概念外延关系的概念组有( )。(图可参见《普通逻辑学习指南》286页)
A.a 科学家 b 数学家 c 物理学家 d 天文学家 B.a 文学作品 b 诗歌 c 小说 d 散文
C.a人民法院 b市人民法院 c 司法机关 d 最高法院 D.a 城市 b 中国的城市 c 天津市 d 长春市 E.a 妇女 b 女劳动模范 c 女干部 d 女党员 五、图表题
1.用欧勒图表示下列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A.美国 B.社会主义国家 C.中国 D.拉丁美洲国家
2.列表说明:在小张与小李不同时上场比赛的条件下,“如果小张不上场比赛,那么小李上场比赛”与“要么小张不上场比赛,要么小李不上场比赛”的真假情况是否相同。 六、分析题
1.试分析下列文字中的“工人”是否对“工程师”构成反驳。某车间工程师要求工人严格执行生产工序,指出只要按照规定的工序生产,就能生产合格产品。某工人不服,说:“如果不按你规定的工序生产,也能生产出合格产品。”于是,这位工人当场做了两只产品试验,一只按工程师规定的工序进行,一只不按工程师规定的工序进行,结果两只产品全部合格。在场的领导和工人都不明白究竟是谁对、谁错。
2.以“所有A不是B”与“有C是A”为前提,能否必然推出“有B不是C”?能否必然推出“有C不是B”?为什么?
3.已知某些生物的活动是按照时间的变化(昼夜交替或四季变更)来进行的,具有周期性的节奏。如鸡叫三遍天亮,牵牛花破晓开放,在北方燕子春来秋往,人白天工作夜间休息等等。有的科学家从中作出结论:凡生物体的活动都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奏。请问这个结论是运用什么推理获得的? 七、综合题
1.A表示命题“所有精通语言学的都精通英语”,B表示“所有精通英语的不精通计算机”,C表示“有些精通计算机的是精通语言学的。”试证明:若A与B均真,则C假。 2.某单位有采购员A,B,C,D,E五人,已知: (1)或者C去上海,或者B去上海; (2)如果A不去北京,则B去上海; (3)只有E去广州,D和A才都去北京; (4)如果C去上海,则D去北京。
现假定B不去上海,请根据这些条件推知E是否去广州,并写出推理过程。 综合测试(二)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2.规定的语词。 3.真包含、交叉。 4.传递。
5.论据、论题、推不出。 6.SA、真、I。
7.大、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实事求是的。 8.充分条件假言、肯定前件。 二、单项选择题
1.C. 2.C. 3.C. 4.C. 5.A. 6.D. 7.C. 三、双项选择题
1.A,B. 2.A,C. 3.C,D. 4.A,B. 5.C,D. 6.B,D. 四、多项选择题
1.A,B,E. 2.A,B,D. 3.B,C,D,E. 4.A,E. 五、图表题 1.答:图略
2.答:设p代表“小张上场比赛”,q代表“小李上场比赛”。
(1)将条件与两个已知判断分别符号化:┐(p∧q),┐p→q,┐p要么┐q; (2)列出真值表
p q ┐p ┐q (p∧q) ┐p→q ┐p∨要么┐q T T F F F T F T F F T T T T F T T F T T T F F T T T F F
(3)由上表可知,当条件“┐(p∧q)”满足时,判断┐p→q和┐p∨┐q是等值的,即这两个判断是同真同假的。
如表所示,当p→q与q仅有一真时,┐p∨.┐q取值为假,p∧q也取值为假。 六、分析题
1.答:工程师的要求可以表示为:如果按规定的工序生产,那么生产的产品合格。而工人的说法可以表示为:如果不按规定的工序生产,也能使生产的产品合格。两者是下反对关系,可以同真,所以工人的话并没有对工程师的要求构成反驳。
2.答:能必然推出“有C不是B”。不能必然推出“有B不是C”,因为“大项不当周延”。 3.答:因为前提都是个别生物的属性,而结论是所有生物的一般属性,因此,这个结论是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来的。 七、综合题
1.答:根据三段论规则,若A,B均为真,可推得“所有精通计算机的不精通语言学”为真,而这个结论与C相矛盾,若该结论为真,则C为假。因此,若A,B均为真,则C为假。 2.答:设A代表“A去北京”,B代表“B去上海”,C代表“C去上海”,D代表“D去北京”,E代表“E去广州”。
根据已知条件,可构造如下推理过程: (1)C∨B 前提 (2)┐A→B前提 (3)E←D∧A前提 (4)C→D前提 (5)┐B前提 (6)A(2)、(5)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7)C(1)、(5)相容选言推理 (8)D(4)、(7)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9)D∧A(6)、(8)联言推理 (10)E(3)、(9)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由上可知,E去广州。
综合测试(三) 一、填空题
1.思维的逻辑形式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 ),二是( )。其中( )是区别不同种类逻辑形式的惟一依据。
2.属概念与其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 )关系,这种关系是对概念进行( )和( )的逻辑根据。
3.从概念间的外延关系看,“农产品”与“商品”具有( )关系,而“工业”与“农业”具有( )关系。
4.当S与P处于( )关系和( )关系时,SAP与SEP都是假的。
5.从关系的对称性和传递性看,命题间的矛盾关系是( )关系和( )关系。
6.当“┐p∨q和“p∧q”都假时,q的真值是( )。
7.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既断定p∧q真,又断定┐p∧q真,则违反( )律;如果既否定┐p∧┐q真,又否定p∨q真,则违反( )律。
8.在“(┐p( )q)→q”的空括号中,填入逻辑常项( ),可构成有效的推理形式。 9.违反三段论规则的“四项错误”,从逻辑基本规律的角度看,是一种违反( )律的逻辑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组概念具有种属关系的是( )。 A.负命题与复合命题 B.概念与命题
C.普遍概念与集合概念 D.被定义概念与定义概念 2.“没有S是P”与“没有S不是P”这两个命题( )。 A.质与量均相同 B.质相同但量不同 C.质不同但量相同 D.质与量都不同
3.与“并非S都不是P”相等值的逻辑形式是( )。 A.SAPB.SEPC.SIPD.SOP
4.设A为“《孔乙已》”,B为“《鲁迅全集》”,则A与B的外延关系为( )。 A.A真包含于B B.B真包含A C.A与B全异 D.A与B相容
5.如果A与C交叉,B真包含于A,而且B又真包含于C,那么下列命题为假的是( )。 A.B是A或者B是C B.若B不是A,则B不是C C.要么B是C,要么B是A D.只有B是A,B才是C 6.命题间的蕴涵关系属于( )关系。 A.非对称且非传递 B.对称且传递 C.非对称但传递 D.对称但非传递
7.“小丁与小王是同时考入大学的”这一命题属于( )命题。 A.性质 B.关系 C.联合 D.选言
8.如果┐r←→p∧q为真,而┐r为假,则( )。 A.p与q都真 B.p与q至少有一假 C.p必真 D.q必真
9.已知“只有小王是外语系的学生,小王才精通英语”为假,则( )为真。 A.如果小王不是外语系学生,那么小王不精通英语 B.小王是外语系学生而且小王不精通英语 C.小王不是外语系学生而且小王不精通英语 D.小王不是外语系学生或者小王精通英语
10.如果“p当且仅当非q”与“q”都是真的,则( )为真。 A.p∧q B.p∧┐q C.┐p∧q D.┐p∧┐q 三、双项选择题
1.若A是单独概念,B是普遍概念,则A与B的外延关系只能是( )关系或( )关系。 A.同一 B.A真包含B C.A真包含于B D.交叉 E.全异
2.以p→(q∧s)为一前提,若再增加( )或( )为另一前提,可有效地推得∧r。 A.q B.┐q C.r D.┐q∧r E.┐s∧r
3.若一有效三段论的小前提是全称否定命题,则其大前提可以是( )或( )。 A.所有P是M B.有P是M C.有M不是P D.没有P不是ME.所有M是P
4.若SOP与SIP恰有一真时,则下列断定正确的有( )、( )。 A.SAP与SEP恰有一真 B.SAP与SIP恰有一假 C.SEP与SOP恰有一假 D.SAP与SEP恰有一假 E.SAP与SIP恰有一真
5.如果◇┐p为假,则( )、( )。
A.┐p为假 B.□┐p为假 C.□p为假 D.p假E.可能p假
6.某医院夜间有七个腹泻病人来挂急诊,医生询问后得知,他们都吃了某菜场出售的螃蟹,医生据此推断:腹泻可能由不新鲜的螃蟹引起。此处医生运用的探求因果联系方法的特点是( )、( )
A.两次求同,一次求异 B.同中求异
C.异中求同 D.先行情况中仅有一种共同情况 E.先行情况中仅有一种相异情况
7.两前提中有一特称,则结论必为特称。这一三段论规则可以理解为( )、( )。 A.只要前提中有一个是全称,结论就可以为全称 B.结论为全称,则两前提必为全称
C.两前提中有一个为特称,结论不能为全称 D.结论为特称,则两前提不能都为全称 E.两前提为全称,则结论必为全称
8.下列推理形式中,无效的是( )、( )。 A.如果p,那么r;如果┐p ,那么r;所以r B.只有┐p,才q;┐p;所以 ┐q C.要么p,要么q,p,所以┐q
D.如果p∧q 那么r;┐p∨┐q;所以┐r E.p∧┐q;所以p 四、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组概念中,不具有属种关系的是( )。 A.《毛泽东选集》与《纪念白求恩》 B.“太阳系”与“地球” C.“浙江省”与“杭州市” D.“演绎推理”与“三段论” E.“全国人代会”与“省人代会”
2.以PEM为一前提,增补( )为另一前提,可必然推出SOP。 A.SAM B.SOM C.SIM D.SEM E.MAS
3.当“p→q”、“┐p→┐q”与“┐p∨┐q”三个公式均真时,下列公式中取值为真的是( )。 A.p→┐q B.┐p→q C.q→┐p D.p?->q E.p∧┐q 五、图表题
1.“演绎推理(A)和归纳推理(B)是两种不同的推理(C),一为必然性推理(D),一为或然性推理(E)。”请用欧勒图表示标有横线的概念间的外延关系。 2.已知:
(1)M真包含于P; (2)有些S是M;
请用欧勒图表示S与P可能具有的各种外延关系。
3.请列出下列A,B,C三命题的真值表,并回答当A,B,C三命题恰为一真两假时,甲是否
上场,乙是否上场。
A.如果甲上场,那么乙也上场 B.乙上场当且仅当甲上场 C.如果甲上场,那么乙就不上场
p q
4.请列出A,B两个命题形式的真值表,并回答A是否蕴涵B。 A.┐p←→┐q B.p→┐q 六、分析题
1.断定一个复合命题为假,是否意味着断定了其所有支命题为假?请以不相容选言命题为例加以说明。
2.当q取值为真时,能否确定“(p→q)∧q”的真假值?为什么?
3.设下列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假的,请问:甲班班长是否参加了公益活动?为什么? A.甲班所有人参加了公益活动
B.甲班小李参加了公益活动C.甲班所有人都没有参加公益活动
4.I和O至少有一真。因为如果I和O都是假的,那么根据对当关系,A与E同真,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请指出这一论证的论题、论据、论证方式、方法及所借用的推理形式。 七、综合题
1.已知:A.若S与M全异,则S与P交叉B.只有S与P全异,P才不与M全异C.S不与P交叉,而且也不与P全异请推出S,M,P三者的外延关系,并用欧勒图表示之。
2.三位同学从学校毕业后,一个当了律师,一个当了教师,一个当了厨师。同学会上,大家作如下议论:
A.甲当了律师,乙当了教师 B.甲当了教师,丙当了律师 C.甲当了厨师,乙当了律师
但大家的议论都只说对了一半,请问他们各选择了什么职业?请写出推导过程。 3.一个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是O命题,试证明它必为哪一格哪一式的三段论? 综合测试(三)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逻辑常项,逻辑变项,逻辑常项。 2.反变,限制,概括。 3.交叉,反对。 4.真包含,交叉。 5.对称,反传递。 6.假。
7.矛盾,排中。
8.∧(并且)。 9.同一。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4.C. 5.C. 6.C. 7.B. 8.B.9.D. 10.C. 三、双项选择题
1.C,E. 2.D,E. 3.A,D. 4.A,D. 5.A,B. 6.C,D.7.B,C. 8.B,D. 四、多项选择题
1.A,B,C,E. 2.A,C,E. 3.A,C,D. 五、图表题 1.答:图略 2.答:图略 3.答: A B C
p q p→q p<--->q p→┐q T T T T F T F F F T F T T F T F F T T T
当A,B,C三判断恰有一真两假时,甲上场,而乙没有上场。 4.答:
p q ┐p<--->┐q p→┐q T T T F T F F T F T F T F F T T
由表可知,A不蕴涵B。 六、分析题
1.答:断定一个复合判断为假,并不意味着断定其所有支判断为假。例如,不相容选言判断,它至少有一个选言支真,而且只能有一个选言支真,如两个选言支假,它是假的;如两个选言支真,它也是假的。 2.答:当q取值为真时,p不论真、假,(p→q)都是真的,所以,当q真时,可以确定(p→q)∧q取值为真。 3.答:
(1)因为A与C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2)由(1)及题设,可知B是真的,可推得:甲班有人参加了公益活动。
(3)由(2)及题设,可知C假而A真,即“甲班所有人参加了公益活动”,故可知“甲班班长参加了公益活动”。 4.答:
(1)论题:I和O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2)论据:因为,如果……显然是不可能的。
(3)论证方式、方法:演绎论证,间接论证,用的是反证法,借用的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 七、综合题 1.答:
(1)由C可推得“S不与P交叉”,即“并非S与P交叉”(联言推理分解式)。
(2)由C可推得“S不与P全异”,即“并非S与P全异”(联言推理分解式)。
(3)由(1)与A可推得“并非S与M全异”,即“有S是M”(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
(4)由(2)与B可推得“P与M全异”,即“所有P不是M”(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
(5)由(3)与(4)可推得“有S不是P”(三段论第二格EIO式)。 (6)由(1)、(2)与(5)可推得“S真包含P”。 因此,S,M,P三者的外延关系如下:图略 2.答:
(1)设A的议论前半句真“甲当了律师”,则B的议论全错,不合题意,故A的议论应是前半句假,后半句真,即“乙当了教师”。
(2)“乙当了教师”为真,则C的议论后半句假,而前半句真,即“甲当了厨师”。 (3)“甲当了厨师”为真,则B的议论前半句假,而后半句真,即“丙当了律师”。 3.答:
它必为第三格的OAO式。因为它或为第一格,或为第二格,或为第三格,或为第四格。 如第一格,根据格的规则,则大前提必全称,不合题意,故不可能是第一格; 如第二格,根据格的规则,则大前提必全称,也不合题意,故不可能是第二格;
如第四格,根据格的规则,则大、小前提都不能是O判断,也与题意不合,故不可能是第四格;所以,它必为第三格。
因为大前提是O判断,根据三段论规则,“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结论”,“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结论”,所以小前提必为A判断。又根据“前提中有一特称,结论必特称”,“前提中有一否定,结论必否定”,结论为O判断。所以,应为OAO式。
综合测试(四) 一、填空题
1.“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和“不普及教育,就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具有的共同的逻辑形式,若用p,q作变项,就可表示为( )。
2.有A,B,C三个概念,A真包含B,而A与C全异,所以,B与C的外延关系为( )。 3.有A与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A是B,而且( ),那么A真包含于B。 4.两个性质命题的主谓项周延情况是不同的,这两个性质命题是( )关系。 5.当S与P处于( )关系和( )关系时,SAP假而SIP真。
6.已知关系R是反对称和反传递的,所以由aRb真,可得知( );由aRb真而且bRc真,可得知( )。
7.已知┐p真而┐q假,则p∧q( ),p∨q( ),p∨←→q( ),p→q( )。 8.排中律是( )的逻辑根据,矛盾律是( )的逻辑根据。
9.一个有效三段论的结论为A命题,该三段论不可能是( )格、( )格、( )格。
10.在进行归纳推理时,若前提考察了某类中的每一个对象,则这个推理是( )。若前提只考察了某类中的部分
对象,则这个推理是( )。 二、单项选择题
1.“交叉关系不是全异关系”与“S与P不是全异关系”,这两个命题的种类应是( )。 A.两个都是关系命题
B.前者是关系命题,后者是性质命题 C.两个都是性质命题
D.前者是性质命题,后者是关系命题 2.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点是( )。 A.先求同后求异B.先求异后求同
C.两次求同,一次求异D.两次求异,一次求同
3.“并非如果p那么q”与“有S不是P”这两个命题形式的( )。 A.常项与变项均相同 B.常项相同,变项不同 C.常项不同,变项相同 D.常项变项均不同
4.如果一个推理的前提与结论都是假的,其推理形式( )。 A.必然有效 B.必然无效 C.不可能无效 D.可能有效
5.关系推理①“A与B矛盾,B与C矛盾,所以A与C矛盾”与②“A蕴涵B,B蕴涵C,所以A蕴涵C”( )。
A.都是有效的 B.①有效而②无效 C.都是无效的 D.①无效而②有效
6.如果对两个相互等值的命题( ),则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A.同时肯定 B.肯定一个,否定一个 C.同时否定 D.不肯定也不否定
7.当p∨┐q与p←→q仅有一真时,( )取值为真。 A.p∧q B.p∧┐q C.┐p∧q D.┐p∧┐q
8.下列各组命题形式中,不具有矛盾关系的是( )。 A.p→q与p∧┐q B.SEP与SIP
C.p∨←→q与p←→┐q D.p∨q与┐p∧┐q
9.一个有效的三段论AAI式,其大小项在前提中均不周延,该三段论为( )。 A.第一格 B.第二格 C.第三格 D.第四格 10.与“必然有S是P”的负命题相等值的命题是( )。 A.可能有S是P B.可能所有S不是P C.可能有S不是P D.不可能有S是P 三、双项选择题
1.下列逻辑形式特征相同的命题组是( )、( )。 A.SEP与SIP B.SAP与SOP C.SAP与PAS D.SOP与POS E.SAP与SEP
2.以“不可能p”为前提,根据模态逻辑方阵,可必然推出的结论是( )与( )。 A.必然不是p B.必然p C.不可能不是p D.可能p E.并非必然p 3.已知“如果甲获胜,那么乙和丙也获胜”为真,下列为真的命题是( )、( )。 A.只有甲获胜,乙和丙才获胜 B.如果乙和丙获胜,那么甲获胜 C.如果甲不获胜,那么乙和丙也不获胜 D.如果乙和丙不获胜,那么甲也不获胜 E.只有乙和丙获胜,甲才获胜
4.同时肯定“王刚必定会被北大录取”和“王刚可能不会被北大录取”则( )、( )。 A.违反矛盾律要求 B.违反排中律要求 C.既违反矛盾律要求,又违反排中律要求 D.或者违反矛盾律要求,或者违反排中律要求
E.既不违反矛盾律要求,又不违反排中律要求
5.根据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和格的规则,可知下列属于第一格的有效式是( )、( )。 A.AEE B.AAA C.EAE D.IAI E.OAO
6.光是有质量的。因为光对射到的物质产生了压力,而如果光没有质量,就不会产生这种压力。这段论证用的是( )、( )。
A.演绎论证 B.归纳论证 C.直接论证 D.反证法 E.选言论证
7.与“并非(如果小周来,那么小张就不来)”相等值的命题是( )和( )。 A.小周来但小张不来 B.或小周来,或小张不来 C.并非(只有小周不来,小张才来) D.只有小周来,小张才来 E.小周来,小张也来
8.凡负命题都是复合命题,性质命题不是复合命题,可见性质命题不是负命题,全称否定命题是性质命题,所以全称否定命题不是负命题。这一议论中包含了( )、( )。 A.第一格三段论 B.第四格三段论 C.第三格三段论 D.第二格三段论 E.换质位法 四、多项选择题
1.下列对概念的限制与概括不正确的是( )。 A.“形式正确的推理”概括为“正确的推理” B.“间接推理”限制为“三段论” C.“划分的子项”概括为“划分的母项” D.“归纳推理”概括为“或然性推理” E.“命题”限制为“概念”
2.如果p∨q为假,则下列公式中取值为真的是( )。 A.p→q B.p←→q C.p∧q D.┐p∨┐q E.┐p∧┐q
3.下列属于完全归纳推理特征的是( )。 A.从个别到一般 B.前提蕴涵结论
C.结论蕴涵前提 D.前提中考察了某类的所有对象 E.能够应用于一切有穷类和无穷类 五、图表题
1.一个性质命题的主、谓项都不周延,请用欧勒图表示其主项(S)与谓项(P)可能具有的各种外延关系。
2.已知:(1)M与P的外延是全异的。(2)所有的M都是S。请用欧勒图表示S与P可能具有的外延关系。
3.甲、乙、丙三人是某校高考理科前三名,但不知具体名次,小吴说:如果甲第一名,那么丙第二名。小田说:甲第一名,当且仅当丙是第二名。后来事实证明,两人中只有一人说对了。请列出真值表并说明具体名次。
p q
4.请用真值表方法解答:当“p→q”与“p←→q”都假时,A与B的真假情况。 “p∧q”(A)与“┐p ∨┐q”(B)
p q
六、分析题
1.S与P是具有交叉关系的两个概念,以S为主项,以P为谓项,可作哪几个取值为真的性质命题?其中有几个可以进行有效的换位推理?请列出公式。
2.断定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为真,是否意味着断定了其所有支命题为真?为什么? 3.对于有效三段论而言,如果一个项在结论中不周延,那么该项在前提中也不周延。因为,在有效三段论中,如果一个项在前提中不周延,那么该项在结论中就不得周延。请指出上面论证中的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并指出正确与否?为什么?
4.求同法与求异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运用求同法与求异法各应注意什么问题? 七、综合题
1.已知下列四个命题中有两个是真的,有两个是假的,请问:甲与乙的试验是否成功?请写出推导过程。
(1)或者甲试验成功,或者乙试验成功。 (2)并非甲可能试验成功。 (3)并非甲必然试验不成功。 (4)乙试验成功。
2.小赵、小孙和小李三人报考大学,他们分别报了中文专业、数学专业和医学专业。 已知:
(1)如小赵不报数学专业,那么小李就报医学专业。 (2)小李不报医学专业。
请问三人各自选报了什么专业?请写出推导过程。
3.已知一个正确的三段论,其两个前提中,只有一个项是周延的,求证其结论只能是I命题。请写出推导过程,并写出属于什么格?什么式?
综合测试(四)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p→┐q (或:p←q)。 2.全异关系。
3.有B不是A。 4.矛盾。
5.真包含,交叉。 6.ba,ac。
7.假、真、真、真。 8.间接论证,间接反驳。 9.第二,第三,第四。
10.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 二、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D. 5.D. 6.B. 7.B. 8.C.9.C. 10.B. 三、双项选择题
1.C,D. 2.A,E. 3.D,E. 4.A,D. 5.B,C. 6.A,D.7.C,E. 8.A,D.
四、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C,D. 五、图表题 1.答:图略 2.答:图略 3.答:
p q p→q p←→q T T T T T F F F F T T F F F T T
由表可知,当小吴、小田中,只有一人说对时,甲不是第一,丙是第二。所以,应是乙为第一,丙为第二,甲为第三。 4.答:
p q p→q p←→q p∧q ┐p∨┐q T T T T T F T F F F F T F T T F F T F F T T F T
由表可知,当“p→q”与“p←→q”均假时,A为假,B为真。 六、分析题
1.答:当S与P具有交叉关系时,以S为主项,以P为谓项可作“SIP”和“SOP”两个取值为真的性质判断。其中SIP可作有效的换位推理:SIP→PIS。 2.答:断定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真,意味着断定其前后件的真假情况有以下三种情况: (1)前件与后件都是真的; (2)前件与后件都是假的; (3)前件假而后件真。
所以,断定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真,并非断定了其所有支判断为真。
3.答:论题:对于有效三段论而言,如果一个项在结论中不周延,那么该项在前提中也不周延。论据:因为,在有效三段论中,如果一个项在前提中不周延,那么该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论证方式:演绎论证。借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但该论证不正确,犯了“推不出”的逻
辑错误。因为它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规则“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4.答:求同法的特点是:异中求同。求异法的特点是:同中求异。两种方法的注意点是不同的。运用求同法,要求比较的场合尽可能多,而且应注意除已发现的共同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共同的情况。运用求异法,要求除一个情况不同外,其他情况必须完全相同。同时要注意,这个惟一不同的情况,对被研究现象来说,是整个原因,还是仅仅为部分原因。 七、综合题
1.答:设p为“甲试验成功”,q为“乙试验成功”,推导过程如下: ①由(2)得“必然┐p”(5)(负判断等值推理)。 ②由(3)得“可能p”(6)(负判断等值推理)。 ③(5)与(6)为矛盾关系,必为一真一假。 ④由③与题意可知(1)与(4)必为一真一假。
⑤若(4)真,则(1)真,不合题意,所以(4)必假,而(1)真。 ⑥由(4)假可得:┐q(7)。
⑦由(1)真且(7)可推得:p(相容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 所以,甲试验成功,而乙的试验没有成功。
2.答:设“小赵报数学专业”为p,“小李报医学专业”为q。 (1)┐p→q(2)┐q
①由(1)与(2)可推得:p,即小赵报数学专业(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 ②小李或报数学专业,或报医学专业,或报中文专业,现小李不报数学专业,也不报医学专业,所以是报中文专业。
③由①与②可知小孙报医学专业。
3.答:已知:两前提中只有一个项周延。 求证:
结论必为I判断。 解:
结论或为A判断,或为E判断,或为I判断,或为O判断。
如结论为A判断,则S在结论中周延,那么S在前提中也必须周延,前提必须有两个周延的项,与题意不符合(根据三段论规 则(2)、(3));
如结论为E判断,则S与P在结论中均周延,在前提中也必须周延,那么前提中必须有三个周延的项,与题意不符合(根据三段论规则(2)、(3));
如结论为O判断,则P在结论中周延,在前提中也必须周延,那么前提中也必须有两个周延的项,亦与题意不符合(根据三段论规则(2)、(3)); 所以结论必为I判断。
它可以是第一格的AII式,第三格的AII式、IAI式,第四格的IAI式。
综合测试(五) 一、填空题
1.在“所有S是P”中,逻辑常项是( ),逻辑变项是( )。
2.在一个正确的划分中,“母项”与“子项”在外延上具有( )关系,而“子项”与“子项”之间具有( )关系。
3.一个性质命题的主项不周延,则该命题是( )命题;一个性质命题的谓项周延,则该命题是( )命题。
4.若“所有S是P”取值为真,则“所有非P是非S”取值为( )。
5.在概念外延间的“全同”、“真包含于”、“交叉”、“矛盾”关系中,属于反对称关系
的是( )关系,属于反传递关系的是( )关系。
6.若“r←p∧q”取值为真,┐r亦取值为真,则┐p∨┐q取值为( )。 7.已知一有效三段论的小前提是O命题,则此三段论是第( )格( )式。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性质命题中,逻辑形式相同,是指( )相同。 A.主项和谓项 B.谓项和量项 C.谓项和联项 D.量项和联项
2.在①“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②“青年应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中的“青年”( )。 A.都是集合概念
B.①是集合概念②不是集合概念 C.都不是集合概念
D.①不是集合概念②是集合概念
3.若A是划分的母项,则根据划分规则,A不可以是( )。 A.单独概念 B.普通概念 C.正概念 D.负概念
4.当具有SIP形式的命题为真时,概念S与概念P的外延必然具有( )关系。 A.同一 B.交叉 C.属种 D.非全异 5.概念间的交叉关系,属于( )关系。 A.对称且传递 B.对称但非传递 C.非对称但传递 D.非对称且非传递
6.以(┐p→r),(┐q→s),┐r∨┐s为前提进行推理,其结论应是( )。 A.┐p∨┐q B.┐p∧┐q C.p∧q D.p∨q
7.一有效的AAI式三段论,其大小项在前提中均不周延,则此三段论为( )。 A.第一格 B.第二格 C.第三格 D.第四格 三、双项选择题
1.如A和B都是单独概念,则A与B的外延关系可能是( )或( )关系。 A.全同 B.真包含 C.真包含于 D.交叉 E.全异
2.下列关系中同时具有反对称性和传递性的是( )与( )。 A.概念间的全同关系 B.命题间的等值关系 C.命题间的矛盾关系 D.概念间的真包含关系 E.概念间的真包含于关系
3.若SOP与SIP只有一真,则必然有( )与( )。 A.SAP与SEP只有一真 B.SAP与SIP只有一假 C.SEP与SOP只有一假 D.SAP与SEP只有一假 E.SAP与SIP只有一真
4.设SOP假,下列命题中为假的是( )与( )。 A.SEP B.PIS C.SAP D.SIP E.IS
5.以PAM为前提,应增补( )或( )为另一前提,可必然推出SOP。 A.SEP B.SAM C.SOM D.SEM E.MOS
6.已知“如果甲去苏州,那么乙或丙去苏州”为真,则( )与( )必然为真。 A.只有甲去苏州,乙或丙才去苏州 B.如果乙和丙去苏州,那么甲也去苏州
C.如果甲不去苏州,那么乙和丙均不去苏州 D.如果乙和丙都不去苏州,那么甲也不去苏州 E.只有乙或丙去苏州,甲才去苏州
7.一有效三段论的结论是假的,则其大小前提不可能是( )或( )。 A.都真 B.都假 C.一真一假 D.都不假E.都不真 四、多项选择题
1.若“A可分为B,C,D”是正确的划分,则B与C的外延不能是( )关系。 A.同一 B.真包含于 C.交叉 D.矛盾 E.真包含 2.若┐p∧q 为真,则下列公式中取值为真的是( )。
A.┐p→q B.p→q C.┐p→┐q D.┐p∨┐q E.p∨q
3.当“p→q”、“┐p→┐q”与“┐p∨┐q”三公式均真时,下列公式中取值为真的是( )。 A.p→┐q B.┐p→q C.q→┐p D.p←→q E.┐p∧┐q
4.以r←(p∨q)为一前提,若再增加( )为另一前提,可有效地推得r。 A.p B.q C.┐p D.┐q E.p∨q 五、图表题
1.已知:概念A与概念B交叉,A与C全异,A真包含D,B与C交叉,B真包含D,请用欧勒图表示A,B,C,D间的外延关系。
2.请用真值表方法解答:当p→q与p<--->┐q均真时,p∨┐q和p∨q的真假情况。pq 3.请用真值表方法解下列问题。 已知:
下列A,B,C三命题中,恰有两个为真。 试问:甲是否懂英语?乙是否懂英语? A.如果甲懂英语,那么乙不懂英语 B.甲懂英语或乙不懂英语 C.甲懂英语但乙不懂英语
p q
六、分析题
1.科学归纳法的特点是什么?与简单枚举法的区别是什么?
2.分析丙的议论是否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违反哪条规律?为什么? 甲:“语词都是表达概念的。” 乙:“有些语词不表达概念。”
丙:“甲和乙说的都不正确,我认为只有实词是表达概念的。” 3.下列公式是否正确表达了共变法?为什么? ①ABC---a1 ② A1BC---a1 ③ ABC1---a1 ABC---a2 A2BC---a2 ABC2---a2
ABC---a3 A3HE---a3 ABC3---a3 ------ ------- -------- A( )a A( )a A( )a 七、综合题
1.试证明三段论规则“从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结论”。并说明运用何种论证方式。 2.设下列四句中只有一句真,问:小周,小陈,小刘是否学日语?请写出推导过程。 (1)或小周不学日语,或小陈不学日语。 (2)只有小周学日语,小陈才学日语。 (3)小刘学日语,小陈也学日语。 (4)小周不学日语。 综合测试(五)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所有,是; S,P。 2.属种(真包含),全异。 3.特称,否定。 4.真。
5.真包含于,矛盾。 6.真。 7.二,AOO。 二、单项选择题
1.D. 2.B. 3.A. 4.D. 5.B. 6.D. 7.C. 三、双项选择题
1.A,E. 2.D,E. 3.A,D. 4.A,E. 5.C,D. 6.D,E. 7.A,D.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D,E. 3.A,C,D,E. 4.A,B,E. 五、图表题 1.答:图略 2.答:
p q p→q p←→┐q p∨┐q p∨q T T T F T T T F F T T T F T T T F T F F T F T F
由表可知当“p→q”和“p←→┐q”均真时,“p∨┐q”为假,“p∨q”为真。 3.答:
p q p→┐q p∨┐q p∧┐q T T F T F T F T T T F T T F F F F T T F
由表可知,当A,B,C三判断中,恰有两个为真时,可看出,甲不懂英语,乙也不懂英语。 六、分析题
1.答:科学归纳法是根据某类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之间具有因果联系,从而推出某类对象都
具有某种属性的结论的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法有明显的区别:
(1)两者得出结论的根据不同。简单枚举法的根据仅仅是现象的多次重复,没有遇到反例;而科学归纳法要进一步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两者考察的部分对象的数量不同。简单枚举法要求数量多些,结论才可靠些。而科学归纳法不要求数量多,但要求准确把握现象间的因果联系。
(3)两者结论的可靠性不同。科学归纳法的结论比简单枚举法的结论可靠性高些。 2.答:丙的议论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甲与乙的议论是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丙对两者同时否定,就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3.答:三个公式均未正确表达共变法。因为: (1)先行情况未变,而被研究现象变了。不是共变。 (2)其他情况没有完全相同,第三场合有其他情况变了。 (3)先行情况中变化的是C,但结论说A与a有因果联系。 七、综合题
1.答:证明:从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结论。两个特称前提不外四种情况:或“II”,或“OO”,或“IO”,或“OI”。如果是II作前提,则前提中没有一个项是周延的,必违反“中项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
如果是OO作前提,则违反“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结论”的规则;
如果是“IO”或“OI”作前提,前提中有一个项是周延的(O判断的谓项),但因为前提中有一个否定判断,结论必为否定判断(根据规则(5))。
如果结论为否定判断,结论中的P就周延,那么前提中的P也必须周延(根据规则(3))。 根据条件,前提中只有一个项是周延的。如这个周延的项是大项P,则违反“中项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如这个周延的项是中项,则犯“大项不当周延”的错误。所以,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结论。论证中所用的论证方式为完全归纳论证,亦称分情况论证。 2.答:设“小周学日语”为p,“小陈学日语”为q,“小刘学日语”为r。 ①┐p∨┐q ②p←q ③r∧q ④┐p
(1)设④真,则①也真,与题设不符,故④假,得“小周学日语”为真⑤。 (2)⑤真,则②真,根据题设可知①、③均假。 (3)①假,即并非(┐p∨┐q),可推得“p∧q”⑥。 (4)③假,即并非(r∧q),可推得“┐r∨┐q”⑦。 (5)由⑥可推得:q ⑧。 (6)由⑦与⑧可推得:┐r。
由上述的推导过程,可知:小周、小陈学日语,小刘不学日语。 综合测试(六) 一、填空题
1.逻辑常项是指逻辑形式中( )部分,变项是指逻辑形式中( )部分。判别逻辑形式类型的惟一根据是( )。
2.与“杭州人”这个概念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是( ),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是( ),“杭州人”的属概念是( ),它的种概念是( )。
3.概念的( )和( )是概念的两个重要的逻辑特征。 4.( )的性质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称为对当关系。 5.当S与P处于( )关系和( )关系时,SIP真,SOP也真。
6.从关系的对称性和传递性看,“交叉关系”是( )关系和( )系。 7.与“并非如果生病,就发烧”相等值的联言命题是( )。 8.根据矛盾律,能由( )推( );根据排中律,能由( )推( )。
9.已知一个有效的三段论,其大前提为O命题,此三段论必为( )格( )式。10.反证法是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命题为假,然后根据律,确定原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有A和B两个概念,如果有A不是B,而且有B不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必定是( )。 A.真包含关系或交叉关系 B.真包含关系或全异关系 C.真包含于关系或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或交叉关系 2.在性质命题中,逻辑形式相同,是指( )相同。 A.主项和谓项 B.主项和量项 C.谓项和量项 D.量项和联项
3.如果A,B两概念具有同一关系,则A与B( )。 A.内涵与外延均相同 B.内涵相同,外延不同 C.内涵不同,外延相同 D.内涵与外延均不同 4.下列限制或概括有错误的是( )。 A.“三段论”限制为“大前提” B.“集合概念”概括为“概念” C.“反对关系”概括为“全异关系” D.“演绎推理”限制为“选言推理”
5.一个有两个支命题的不相容选言命题为真,则这两个支命题具有( )关系。 A.可同真,可同假 B.可同真,不同假 C.不同真,可同假 D.不同真,不同假
6.如果断定一个性质命题的主、谓项均周延,那就是断定了其主、谓项外延具有( )关系。 A.同一 B.属种 C.交叉 D.全异 7.如果“p∧q”与“p∨q”均假,则( )为真。 A.p∨q B.┐p∧q C.p∧┐q D.┐p∧┐q
8.如果“有A是B”、“有A不是B”、“有B不是A”都真,则( )。 A.A是单独概念,B是普遍概念 B.A是普遍概念,B是单独概念
C.A,B都是单独概念 D.A,B都是普遍概念
9.当一个三段论,两个前提都真时,这个三段论不可能是( )。 A.形式有效而结论真实 B.形式有效而结论虚假 C.形式无效而结论真实 D.形式无效且结论虚假 三、双项选择题
1.如果□p为真,则( )、( )。 A.□┐p假 B.p假 C.◇p假 D.┐p假 E.◇┐p真
2.以“p←(p∧r)”为前提,若要必然推出┐r,则应加上前提( )或( )。 A.p∧q B.p∧┐q C.┐p∧q D.┐p∧┐q E.┐(┐p→┐q)
3.已知“有A不是B”为假,而“有A是B”为真,所以A与B的外延关系应是( )关系或( )关系。
A.全同 B.全异 C.交叉
D.A真包含B E.A真包含于B
4.以q为一前提,再增补( )或( )为另一前提,可必然推出结论┐p。 A.p→┐q B.p→q C.┐p←q D.p∨q E.p←→q 5.类比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共同特点是( )、( )。 A.从个别到一般 B.前提不蕴涵结论
C.从一般到个别 D.结论的断定范围超出前提的断定范围 E.从个别到个别 四、多项选择题
1.使“如果非p,那么q”为真的充分条件是( )。
A.“p且q”真 B.“非p且q”真 C.“非p且非q”真 D.“p或者非q”假 E.“只有p,才非q”假 2.已知“p→q”为假,下列命题中为真的是( )。
A.p∧q B. p∧┐q C.q→p D.┐(q∧┐p) E.┐(p∧┐q) 3.有一个正确的三段论,其结论是O命题,因此( )。 A.前提中一定有个O命题 B.前提中肯定有个E命题 C.前提中不一定有E命题 D.前提中不一定有O命题 E.前提中必有一个否定命题 五、图表题
1.“巴金A是著名的作家B,今年庆祝96华诞,他是著名小说C 《家》D、《春》E、《秋》F的作者G。”请用欧勒图表示有横线的概念间的外延关系。
2.已知:概念A与概念B交叉,概念B与概念C交叉,而概念A与概念C全异,概念D真包含于B,概念A又真包含D。请用同一欧勒图表示概念A,B,C,D之间的外延关系。 3.用真值表方法解答:在什么情况下,丁的话成立。 甲:或者小林的论文获奖,或者小陈的论文获奖。 乙:如果小林的论文没获奖,那么小陈的论文也没获奖。 丙:如果小林的论文获奖,那么小陈的论文没获奖。 丁:甲、乙、丙三人的话都对。
p q
4.请用真值表方法解答:当“┐p→┐q ”与“p←→┐q”都真时,“p∨┐q ”和 “┐p∧q”的真假情况。
p q
六、分析题
1.一个有效三段论,其大项在前提中周延,在结论中不周延,这个三段论应是哪一格?哪一式?为什么?
2.食盐是化合物。因为食盐是由不同种元素化合形成的新物质,而凡是不同种元素化合形成的新物质都是化合物。指出以上论证中的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用的是什么推理? 3.如肯定A而否定B,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为什么? A.甲上场而乙不上场。 B.只有甲不上场,乙才上场。
4.写出下列推理的形式结构,并分析其是否正确。
如果经济上犯罪,那么就要受到法律制裁;如果政治上犯罪,那么也要受到法律制裁;某人经济上没犯罪,或者政治上没犯罪,所以,某人不会受到法律制裁。 七、综合题 1.已知:
(1)A真包含于B。(2)有C不是B。 (3)若C不真包含A,则C真包含于A。
问:A与C具有什么关系?请写出推导过程,并用欧勒图表示A,B,C三个概念在外延上可能有的关系。
2.已知下列(1)与(2)命题假,(3)与(4)命题真,问:D是否被大学录取? (1)A和B两人中只有一人被大学录取。 (2)如果A没有被录取,那么B就被录取了。 (3)如果C未被录取,那么A就被录取了。
(4)只有D被录取了,C才被录取。请写出推理过程和推导根据。 3.请用选言证法,证明结论为A命题的有效三段论只能是第一格。 综合测试(六)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不变,可变,逻辑常项。
2.非杭州人,上海人,中国人,杭州青年人(本题中的后三个答案不是惟一的)。 3.内涵,外延。 4.同一素材。 5.真包含,交叉。 6.对称,非传递。 7.生病了,但没有发烧。 8.真,假;假,真。 9.第三,OAO。 10.排中。 二、单项选择题
1.D. 2.D. 3.C. 4.C. 5.A. 6.D.7.D. 8.D. 9.D. 10.B. 三、双项选择题
1.A,D. 2.A,D. 3.C,E. 4.B,C. 5.D,E. 6.A,E.7.A,C. 8.B,D. 四、多项选择题
1.A,B,D. 2.B,C,D. 3.C,D,E. 五、图表题 1.答:图略 2. 答:图略 3.答:
p q p∨q ┐p→┐q p→┐q T T T T F T F T T T F T T F T F F F T T
据表可知,当小林获论文奖,而小陈没有获论文奖时,丁的话成立。 4.答:
p q ┐p→┐q p<--->┐q p∨┐q ┐p∧q T T T F T F T F T T T F F T F T F T F F T F T F
据表可知:当“┐p→┐q”和“p<--->┐q”都真时,“p∨┐q”真,“┐p∧q”假。 六、分析题
1.答:这个三段论应是第四格AAI式。
(1)因为根据已知条件,该三段论大项在结论中不周延,所以结论必为肯定判断,由此可推出两个前提必为肯定判断(前提中有一否定,结论必否定)。
(2)又已知大项在前提中周延,大前提肯定,所以大前提必为PAM。
(3)中项在大前提中不周延,在小前提中必须周延,又小前提为肯定判断,所以小前提必为MAS。
(4)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结论为SIP。 2.答:论题:食盐是化合物。 论据:因为食盐??都是化合物。
论证方式:演绎论证。论证中,用了三段论推理AAA式。
3.答:否定B,即是肯定“甲上场而且乙也上场,”这与A不可同真。所以,肯定A而否定B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4.答: p→s q→s ┐p∨┐q -------- 所以┐s
也可以用横式:((p→s)∧(q→s))∧(┐p∨┐q)→┐s不正确。因为二难推理不能从否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推出否定它的后件。 七、综合题 1.答:
(1)A真包含于B,可得:所有A都是B。
(2)由“所有A都是B,而且有C不是B”,得“有C不是A”(三段论)。 (3)由“有C不是A”,得“并非C真包含于A”。
(4)由“若C不真包含A,则C真包含于A”,与(3)得“并非C真包含于A”,可推得“C真包含A”(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 (5)A,B,C三个概念的外延关系图式如下:图略 2.答:D被录取了。推导过程和根据如下:
①已知(2)为假,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推理,可得“A没有被录取,B也没有被录取”,由此可推出“A没有被录取”(5)。
②由(3)和(5),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可推出“C被录取了”(6)。 ③由(4)和(6),根据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可推出“D被录取”了。
3.答:结论为A判断的有效三段论,要么是第一格,要么是第二格,要么是第三格,要么是第四格。
如果是第二格,则结论必否定,而题设结论为A判断,所以不是第二格。 如果是第三格,则结论必特称,而题设结论为A判断,所以也不是第三格。 如果是第四格,则违反第四格格的规则⑤,所以也不是第四格。 所以,结论为A判断的有效三段论,只能是第一格。 综合测试(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古典小说”和“我国的古典小说不是一天能读完的”这两个命题中,“我国的古典小说”这个语词( )。 A.都表达集合概念 B.都表达非集合概念
C.在前一个命题中表达集合概念,后一个命题中表达非集合概念 D.在前一个命题中表达非集合概念,后一个命题中表达集合概念 2.下列各例中,属于逻辑划分的是( )。 A.三段论分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B.思维形式分为概念、命题和推理 C.概念分为内涵和外延
D.性质命题分为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
3.在“这个学校有的学生是不学日语的”这个性质命题中,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情况是( )。 A.主项、谓项都周延 B.主项、谓项都不周延 C.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D.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4.“参加这次长跑比赛的不都是退休工人”和“参加这次长跑比赛的没有一个是退休工人”,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是( )。
A.可能同真,可能同假 B.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C.可能同真,不能同假 D.不能同真,可能同假 5.“老李和老王是老战友”,这个命题是( )。
A.全称命题 B.单称命题 C.关系命题 D.联言命题 6.已知“甲队可能会战胜乙队”为真,可以推出( )。 A.“甲队可能不会战胜乙队”为假 B.“甲队必然不会战胜乙队”为假 C.“甲队必然会战胜乙队”为真 D.“甲队必然会战胜乙队”为假
7.说任何语句都不表达命题是不对的,但是说任何语句都表达命题也并不正确。以上议论( )。
A.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D.并不违反以上三条逻辑规律的要求
8.下列各组命题中,有一组是不具有矛盾关系的,它是( )。 A.“非p或非q”与“p并且q” B.“只有p才q”与“p并且非q” C.“这个S不是P”与“这个S是P” D.“有的S不是P”与“没有S不是P”
9.类比推理是这样一种推理,它根据A对象具有属性a,b,c,d;B对象具有属性a,b,c;而推出B对象也具有属性d。上述的“A”与“B”不能是( )。 A.某类与该类所属的个体对象 B.两个不同的个体对象
C.某类的个体对象与另一类对象 D.不同的两类对象
10.在反证法证明和归谬法反驳的过程中,就其推理形式的运用来说,它们是( )。 A.前者运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后者没有 B.后者运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前者没有 C.两者都运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D.两者都没有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二、多项选择题
1.“如果非p那么非q”,等值于( )。 A.只有p才q B.如果q那么p
C.只有非q才非p D.并非(非p并且q) E.如果p那么q
2.从“有的工人不是党员”这一前提出发,可以必然推出的结论是( )。 A.有的工人是党员 B.并非所有的工人都是党员 C.有的工人是非党员 D.有的党员不是工人 E.有的非党员是工人
3.在下列推理形式中,正确的是( )。
A.MAP,MAS,所以SIP B.MAP,SEM,所以SEP C.MAS,MEP,所以SOP D.MAP,SIM,所以SIP E.PAM,SIM,所以SIP
4.“如果甲不去工厂调查,则乙和丙也都不去工厂调查”,加上: A.甲去工厂调查,所以,乙和丙也都去工厂调查 B.甲不去工厂调查,所以,丙也不去工厂调查 C.乙和丙都不去工厂调查,所以,甲不去工厂调查
D.或者乙去工厂调查,或者丙去工厂调查,所以,甲去工厂调查
E.所以,只有乙和丙都不去工厂调查,甲才不去工厂调查分别组成五个复合命题的推理,其中正确的是( )。
5.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错误的表现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 )。 A.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都加以否定 B.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都加以肯定 C.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都加以否定 D.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都加以肯定 E.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都加以肯定
三、填空题
1.( )概念不能限制和划分。
2.把命题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划分的根据是( )。 3.当SEP命题为真时,S与P的外延处于( )关系。 4.同一律的公式是:( )。
5.已知E为真,根据( )关系,可知A为假。
6.“如果小王不去车站,则小陈去车站”转换为等值的相容选言命题,即:( )。 7.前提与结论之间不具有蕴涵关系的推理,叫做( )。
8.三段论是由两个( )的性质命题而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命题的推理。以“所有的A都不是B”为大前提,“没有A不是C”为小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可以必然得出的结论是( )。 9.在论证过程中,如果以( )的命题作为论据来进行论证,就会犯“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 10.在驳斥一种错误的论题时,可以不必直接证明其错误,而只要把与之相矛盾的另一论题的真实性证明之后,根据( )律,就可以推出它是假的。 四、图解题
用欧勒图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外延关系: 1.(A)性质命题 (B)复合命题 (C)联言命题 (D)选言命题
2.(A)简单命题的推理 (B)演绎推理 (C)二难推理
(D)运用性质命题变形法的直接推理 五、表解题
用真值表方法判定“并非只有p才非q”与“非q并且非p”这两个命题是否等值。 六、分析题
1.下面这个定义是否正确?请略作分析。
推理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命题中得出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 2.下面这个推理对不对?请略作分析。
并非这个教研室的有些教师没有学过数理逻辑,学过数理逻辑的有些教师学过自然辩证法,所以,这个教研室的有些教师学过自然辩证法。
3.运用逻辑规律的知识,分析下面这段对话中所存在的逻辑错误。
老周和老赵在一起谈论民间故事。老周说:“在我国,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为数很多,不可能个个都有教育意义。”老赵说:“有个民间故事,我听到过,确实没有什么教育意义。”老周说:“话可不能这样说。凡能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怎么会没有教育意义呢?”
4.白雪覆盖大地,庄稼不会被冻死;人们冬天穿棉衣,不会受凉;保温杯夹层中放上一圈泡沫塑料,水不易冷却;暖气管道外面包上石棉瓦能起保温作用。雪、棉花、泡沫塑料和石棉瓦等的内部都是疏松多孔的,由此可见,疏松多孔的物质能起保温作用。
请问:这里是运用哪一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来求得结论的?并写出这种方法的一般形式。 5.已知“如果某人精通桥牌比赛的规则,那么某人精通围棋比赛的规则”为假。 问:下列三个命题的真假如何?并简要地说明理由。 (1)某人精通围棋比赛的规则,也精通桥牌比赛的规则。
(2)如果某人不精通围棋比赛的规则,那么某人精通桥牌比赛的规则。 (3)某人或者不精通桥牌比赛的规则,或者不精通围棋比赛的规则。
6.有一个正确三段论的小前提是SOM。 问:它的大前提是什么?为什么? 七、综合题
1.某科研小组共有18名研究人员,有几位掌握了计算机语言呢?有甲、乙、丙三人在议论。 甲:某科研小组有的研究人员没有掌握计算机语言。
乙:某科研小组的陈强、谢明和杨华至少有一个没有掌握计算机语言。 丙:某科研小组有的研究人员掌握了计算机语言。 已知其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问:谁讲的是真话?某科研小组有几位研究人员掌握了计算机语言?并写出具体的推导过程。 2.已知下列情况:
A.只有陈老师不来值班,周老师才来值班;
B.如果钱老师不来值班或者周老师不来值班,则孙老师来值班; C.或者赵老师不来值班,或者李老师不来值班; D.如果陈老师不来值班,则周老师和赵老师都来值班。
问:当孙老师不来值班时,陈老师、周老师、钱老师、赵老师和李老师这五位老师中,谁来值班?谁不来值班?并写出具体的推导过程。 综合测试(七)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题分析:本题旨在测试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知识,“我国古典小说”在前一判断中,反映的是对象类,因此是非集合概念,而在后一判断中反映的是集合体,因此是集合概念。 2.B.
解题分析:本题关键是要搞清划分与分解的区别。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分成几个种概念,被划分的概念与划分后所得到的种概念之间必须具有属种关系。分解则是把整体分成部分,A,C,D都不具有划分的性质,只有B才是正确的。 3.B.
解题分析:本题首先应明确给出的性质判断是特称肯定判断,因为它的量项和联项分别为“有的”和“是”。然后再根据“周延”的定义,可判定其主、谓项都不周延。 4.A.
解题分析:本题首先应搞清楚“参加这次长跑比赛的不都是退休工人”,可改写为“参加这次长跑比赛的有些不是退休工人”(SOP);“参加这次长跑比赛的没有一个是退休工人”,可改写为“参加这次长跑比赛的都不是退休工人”(SEP),然后,根据性质判断对当关系的知识,就可以知道,SOP与SEP之间是差等关系,亦即是可能同真、可能同假的关系。 5.C.
解题分析:“??是战友”,反映“老王”与“老李”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映“老王”或“老李”作为个体所具有的性质。同时,我们也不能将“老李和老王是老战友”理解为“老李是老战友且老王是老战友”,所以,选择A,B,D都不对。 6.B.
解题分析:根据模态判断间的对当关系,“可能p”与“必然不p”是一真一假的矛盾关系,由“可能p”真可以推出“必然不p”为假。因此,应选择B。 7.D.
解题分析:“任何语句都不表达判断”(SEP)与“任何语句都表达判断”(SAP)这两个判断之间是反对关系,它们不同真,可同假。所以,对这两个判断同时都加以否定是可以的,并不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选B,C都不正确,因为违反矛盾律要求的表现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同时肯定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违反排中律要求的表现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时否定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 8.B.
解题分析:根据复合判断之间关系的知识,我们很容易判明A组判断间具有矛盾关系(可用真值表方法);C是单称肯定与单称否定,为矛盾关系。D“没有S不是P”即为“所有S是P”,所以,“有的S不是P”与“没有S不是P”也为矛盾关系。 9.A.
解题分析:类比推理是在“A”、“B”两类对象之间进行的。如果是某类与该类所属的个体对象作比较,实际上就不是两类对象之间的类比了。 10.C.
解题分析:反证法与归谬法既有异又有同,异主要表现在:前者用于证明,它首先假定论题为假;后者用于反驳,它首先假定论题为真。但它们也有共同性,这就是两者都运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测验考生对复合判断间等值关系的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值表方法判定,或者运用复合判断间等值转换的知识,给以正确的选择。 2.B,C,E.
解题分析:本题涉及对当关系推理和换质、换位、换质位的知识,“有的工人不是党员”(SOP)。依据对当关系推理,可知选择A不正确,选择B是正确的。根据换质和换质位的知识,可知选择C,E是正确的。O判断不能换位,所以,选D是错误的。 3.A,C,D.
解题分析:本题对错分析的依据是三段论的一般规则,或三段论各格的特殊规则,B,E分别犯了“大项不当周延”、“中项不周延”的错误。A,C,D均符合三段论的规则。值得注意的是:在两个前提中有一个特称,则结论特称。但结论特称,并不意味着前提中必须有特称,换句话说,从两个全称前提得出特称结论也是可以的,选A并不违反三段论的规则。 4.B,D,E.
解题分析:A,C分别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故都不正确。B首先依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到肯定后件”的规则,由“如果甲不去工厂调查,则乙和丙也都不去工厂调查”和“甲不去工厂调查”,可得“乙和丙也都不去工厂调查”,然后再由联言分解可得“丙也不去工厂调查”,所以正确。D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也正确。E实际上涉及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等值转换。因为“┐p→┐q∧┐r”与“┐q∧┐r←┐p”是等值的,所以,由前者推出后者是正确的。 5.B,D.
解题分析:参看单项选择题第7题的解题分析。 三、填空题 1.单独。
2.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的判断。 3.全异。 4.A是A或p→p。 5.反对。
6.或者小王去车站,或者小陈去车站。 7.或然性推理。
8.包含着一个共同项,有的C不是B。
9.真实性尚待验证。 10.矛盾。 四、图解题 1.答:图略 2.答:图略 五、表解题 答:
p q ┐p ┐q p←┐q ┐(p←┐q) ┐q∧┐p T T F F T F F T F F T T F F F T T F T F F F F T T F T T
由表可见,“并非只有p才非q”与“非q并且非p”这两个判断是等值的。 六、分析题
1.答:这个定义不正确。它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
2.答:这个推理不对。它违反了“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这条三段论的规则,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并非这个教研室有些教师没有学过数理逻辑”等值于“这个教研室的教师都是学过数理逻辑的”。中项“学过数理逻辑的”在大前提中是特称判断的主项,不周延;在小前提中是肯定判断的谓项,也不周延。
3.答:在这段对话中,老周的话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他先断定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有些没有教育意义;后又断定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都有教育意义,因而实际上是同时肯定了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4.答:这里是运用求同法(契合法)得到结论的。求同法一般形式是: 场合 相关情况 被研究现象
(1)A,B,Ca(2)A,D,Ea(3)A,F,Ga??????? 所以,A情况是a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5.答:用p代表“某人精通桥牌比赛的规则”,q代表“某人精通围棋比赛的规则”。这样,已知为假的判断形式是p→q。 (1)的判断形式是q∧p; (2)的判断形式是┐q→p; (3)的判断形式是┐p∨┐q。
p q ┐p ┐q p→q q∧p ┐q→p ┐p∨┐q T T F F T T T F T F F T F F T T F T T F T F T T F F T T T F F T 从真值表的第二行可见,当(p→q)为假时: (1)(q∧p)为假; (2)(┐q→p)为真; (3)(┐p∨┐q)为真。 6.答:它的大前提是PAM。
因为根据“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结论”和“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结论”的规则,大前提必须是A判断。A判断作为大前提有两种可能的情况,MAP和PAM,如果是MAP,则犯“大项不当周延”的错误,因为在MAP中,P不周延,但是由于小前提否定,结论必否定,结论否定则P在结论中
周延。而以PAM作为大前提是符合三段论的一般规则的。 八、综合题
1.答:丙讲的是真话。某科研小组18位研究人员都掌握了计算机语言。 具体的推导过程如下:
(1)甲表达的是O判断,丙表达的是I判断,两者是下反对关系,必有一个是真的。 (2)根据题设“只有一句真话”,可知乙是假话,乙讲假话,就可推知陈强、谢明和杨华都掌握了计算机语言。
(3)既然陈强、谢明和杨华掌握了计算机语言,那么丙所表达的I判断就是真的,所以丙讲的是真话。
(4)丙讲真话,并且“只有一句真话”,所以,甲讲的是假话,甲表达的是O判断,由O假,根据矛盾关系可推知A真,即:某科研小组所有的研究人员(18位)都掌握了计算机语言。 2.答:周老师、钱老师、赵老师来值班;陈老师和李老师不来值班。 具体的推导过程是:
(1)以B和题设“孙老师不来值班”为前提,应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和否定选言得联言的等值推理,可以得出“钱老师和周老师都来值班”的结论。
(2)以A和“周老师来值班”为前提,应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可得出“陈老师不来值班”的结论。
(3)以D和“陈老师不来值班”为前提,应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可以得出“周老师和赵老师都来值班”的结论。
(4)以C和“赵老师来值班”为前提,应用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可得“李老师不来值班”的结论。
综合测试(八)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北京大学是我国的高等院校”和“我国的高等院校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这两个命题中,“我国的高等院校”这个语词是( )。 A.都表达集合概念 B.都表达非集合概念
C.在前一个命题中表达集合概念,后一个命题中表达非集合概念 D.在前一个命题中表达非集合概念,后一个命题中表达集合概念
2.在“这个班里所有的学生是不爱好文艺的”这个性质命题中,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情况是( )。
A.主项和谓项都周延 B.主项和谓项都不周延 C.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D.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3.“某商店没有一台洗衣机是上海产的”和“并非某商店的洗衣机都是上海产的”,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是( )。
A.不能同真,可能同假 B.可能同真,可能同假 C.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D.不能同假,可能同真 4.已知“甲队可能不会得冠军”为真,可以推出( )。 A.“甲队必然不会得冠军”为假 B.“甲队必然会得冠军”为真 C.“甲队可能会得冠军”为真 D.“甲队必然会得冠军”为假
5.说有的真理没有阶级性固然不对,但说任何真理都有阶级性也是不正确的。以上议论是( )。
A.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D.并不违反以上三条逻辑规律的要求
6.由“墨子晚于老子”为前提而推出“老子不晚于墨子”的结论,这个推理所依据的关系性质是( )。
A.非对称关系 B.反对称关系 C.非传递关系 D.反传递关系
7.与“郑宏既不会打桥牌又不会下围棋”相等值的命题是( )。 A.并非郑宏既会打桥牌又会下围棋 B.并非郑宏或者会打桥牌或者会下围棋 C.并非郑宏会打桥牌但不会下围棋 D.并非郑宏不会打桥牌但会下围棋
8.“并非甲班所有的学员都能通过考试”这个命题等值于( )。 A.甲班有的学员能通过考试 B.甲班所有的学员都不能通过考试 C.甲班有的学员不能通过考试
D.甲班有的学员能通过考试,有的则不能
9.不完全归纳推理与完全归纳推理的主要区别是( )。 A.前者的前提数量少,后者的前提数量多 B.前者是从个别到一般,后者是从一般到个别 C.前者并不要求前提为真,后者则要求前提为真
D.前者被断定的个别对象是一类的部分,后者被断定的个别对象则是一类的全部 10.小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因为他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而如果不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那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这个论证是错误的。它的错误是( )。 A.偷换论题 B.虚假论据 C.推不出 D.循环论证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下列限制中,不正确的有( )。 A.用“菊花”限制“观赏植物” B.用“吉普”限制“机动车辆” C.用“西湖”限制“杭州”
D.用“西湖藕粉”限制“杭州土特产” E.用“西湖的历史”限制“杭州的历史”
2.从“某校教师都是浙江籍的”这一前提出发,可必然推出的结论是( )。 A.浙江籍的都是某校教师 B.有些浙江籍的是某校教师 C.某校有的教师是浙江籍的 D.并非某校有的教师不是浙江籍的 E.并非某校教师都不是浙江籍的 3.下列推理形式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M都是P,所有的S都不是M,所以,所有的S都不是P B.所有的P都是M,所有S不是M,所以,所有S不是P C.所有M是P,所有M是S,所以,所有S是P D.所有M是S,所有M不是P,所以,有的S不是P E.所有P是M,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
4.在下列命题中,从内涵方面来说明画有横线的概念的有( )。 A.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选言支为真的选言命题是相容的选言命题 B.断定若干可能的事物情况至少有一个存在的命题是选言命题 C.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选言支为真的相容选言命题是选言命题 D.有而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的不相容选言命题是选言命题 E.有而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的选言命题是不相容选言命题 三、填空题
1.概念的概括是( )的一种逻辑方法。
2.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 )和( )的命题,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3.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 )的命题,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 4.当SIP命题为假时,S与P的外延处于( )关系。
5.如果SEP为真,那么根据性质命题间的( )关系,我们可以确定SOP也是真的。 6.“如果他不买电冰箱就买电视机”转换为等值的联言命题的负命题,即:( );也可转换为等值的相容选言命题,即:( )。
7.根据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具有( )关系,推理可分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 8.以“没有M不是P”为大前提,“没有M不是S”为小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能必然得出结论。其结论是( )。
9.(p→r)∧(s→t)∧(┐r∨┐t)→( )。
10.反证法是通过确定与论题具有关系的命题的虚假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间接论证。 四、图表题
1.设A,B,C三类,已知A类真包含B类,C类也真包含B类,问A类与C类之间有什么关系?
2.在下列三句话中,一句是真话,两句是假话: A.A和B都是盗窃犯
B.A和B之中至少有一个是盗窃犯 C.如果A是盗窃犯,那么B不是盗窃犯 请你画出真值表,并根据真值表回答: (1)哪一句是真话? (2)A是不是盗窃犯? (3)B是不是盗窃犯? 五、分析题
1.有人认为:一个人只有投机倒把,才会构成经济犯罪。请问这是一个什么命题?如果我们要用联言命题去驳斥它,应下什么样的联言命题?它和被反驳的论题之间是什么样的真假关系? 2.某校一年一度的长跑比赛就要开始了,甲、乙、丙、丁四人在一起议论谁会得冠军。 甲:赵光和钱红都不会得冠军; 乙:得冠军的不会是孙敏; 丙:得冠军的会是李勇;
丁:如果钱红不得冠军,那么赵光就是冠军。
事后知道,其中只有一个人的推测是正确的,并且,赵光、钱红、孙敏、李勇四人中确有一个人获得冠军。 请问:
(1)哪位的推测是正确的? (2)谁是冠军?
并简要说明理由。
3.指出下列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说明它属于哪一格,并用P,M,S分别表示大项、中项和小项,写出其结构式。
有些徒有虚名的“党员”不是人民的公仆; 没有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不是人民的公仆;
所以,有些徒有虚名的“党员”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4.“求精厂是老厂,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经过改革对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求益厂也是老厂,技术力量也雄厚,设备也齐全。因此,求益厂经过改革也能对国家作出重要贡献。”这是一个类比推理的例句。请指出其相类比的两个对象是什么?已知的相同属性是什么?推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5.在一次逻辑学的学习讨论中,遇到这样的一道题:
“有一个第二格的三段论,已知它的大前提为PAM,结论为SOP,问小前提应怎样?” 学生甲说:“小前提可以是SEM,也可以是SOM。”
学生乙不同意甲的意见,说:“小前提只能是SOM。因为三段论规则告诉我们:如果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那么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现在已知这个三段论的小项在结论中不周延,所以,它在前提中也不得周延。”
请问:你是否赞同甲、乙俩人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六、综合题
1.以“没有B不是A,所有的C都不是B”这两个命题为前提进行三段论推理,能否得结论?如果能,结论是什么?如果不能,为什么?
2.用下列前提组分别进行复合命题推理,能否推出“陈波下乡调查”的结论? 如果能推出,写出推理过程;如果不能,说明理由。 前提组一:
(1)陈波不下乡调查或者王勇不下乡调查或者徐辉不下乡调查; (2)王勇和徐辉都不下乡调查。 前提组二:
(1)如果王勇下乡调查(p)而陈波不下乡调查(┐q)则徐辉下乡调查(r); (2)王勇下乡调查而徐辉不下乡调查。
3.以“小张是被告而不是罪犯”为论据,运用三段论和对当关系推理反驳“凡是被告都是罪犯”这个论题,说明反驳中运用了哪一格的三段论?并写出具体的推理过程。
综合测试(八)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题分析:这是以选择形式出现的试题,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于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的掌握情况。要正确地判定一个语词所表达的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首先要搞清楚它们各自的特点。集合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群体,构成群体的个体并不一定具有该群体的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类,属于这个类的每一分子一定都具有该类的属性。据此,我们可以判定“我国的高等院校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的“我国的高等院校”这个语词表达的是集合概念。第二,要注意分析语词所处的语言环境(简称为语境)。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表达集合概念,有时表达非集合概念。表达集合概念的语词不可以分举,而表达非集合概念的语词可以分举。例如,“工人”作为表达非集合概念的语词可以分举小李、小林、老赵、老王,等等。我们可以说“小李是工人”,“小林是工人”,“老赵是工人”,“老王是工人”等等。“工人阶级”作为表达集合概念的语词不可以分举小李、小林、老赵、老王等等。我们不可以说
“小李是工人阶级”、“小林是工人阶级”、“老赵是工人阶级”、“老王是工人阶级”等等。据此,我们可判定“北京大学是我国的高等院校”中的“我国的高等院校”这个语词表达的是非集合概念。 2.C.
解题分析:性质判断中的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问题的知识,在普通逻辑中,特别是在三段论推理中,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这一选择题的命题目的就在于考查考生对于性质判断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的掌握情况。正确地回答此类问题,应在理解周延与不周延的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这样两点:第一,判定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是否周延,就看它的量项是什么,如果这一性质判断的量项是全称量项,它的主项就是周延的,如果是特称量项,则它的主项是不周延的。单称判断同全称判断,它的主项总是周延的。第二,判定一个性质判断的谓项是否周延,就看这一性质判断的联项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如果是肯定的,则这一性质判断的谓项总是不周延的,如果是否定的,则这一性质判断的谓项总是周延的。 3.B.
解题分析: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是普通逻辑所讨论的一种基本的逻辑关系。本题的命题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是否掌握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以及性质判断的负判断与性质判断之间的等值关系。正确地回答此类问题,第一,先将性质判断的负判断等值变换为性质判断。“并非某商店的洗衣机都是上海产的”可以等值变换为“某商店有些洗衣机不是上海产的”。第二,检查不同类型的性质判断,它们的主项以及谓项的素材是否相同。如果素材相同,那么,进而就可以根据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的有关知识,判定它们的真假关系。“某商店没有一台洗衣机是上海产的”这一语句表达的是全称否定判断,它以“某商店的洗衣机”为主项,以“上海产的”为谓项;“某商店有些洗衣机不是上海产的”这一特称否定判断与上面这一全称否定判断具有相同的素材,因而两者之间为差等关系,即可能同真,可能同假。由于“并非某商店的洗衣机都是上海产的”等值于“某商店有些洗衣机不是上海产的”,因此,“某商店没有一台洗衣机是上海产的”和“并非某商店的洗衣机都是上海产的”,这两个判断之间的关系是“可能同真,可能同假”的关系。 4.D.
解题分析:模态逻辑的内容在普通逻辑的范围内,并不是重点的内容,但模态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的知识是一种最基本的知识,是应当掌握的。本题的命题意图就在于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模态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的知识,如果掌握了模态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就能正确地回答此类问题。 5.C.
解题分析:这一题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掌握逻辑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方面的知识的情况。与本题直接相关的是有关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方面的知识。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必有一个是真的。因此,它要求人们不能同时否定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认为这一个是不对的,与此相矛盾的那一个也是不对的。本题中“有的真理没有阶级性”与“任何真理都有阶级性”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性质判断,必有一真。说前者不对,后者也不对,这就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6.B.
解题分析:关系判断和关系推理在普通逻辑的范围内虽然也并非重点内容,但关系性质的知识属于最基本的知识,是应掌握的。本题的命题意图就在于考查考生掌握关系性质的知识的情况,如果掌握了关系性质的知识,如关系的对称性、反对称性、非对称性以及关系的传递性、反传递性、非传递性,那么对于此类问题就可以正确地回答了。 7.B.
解题分析:复合判断和复合判断的负判断之间的等值关系是一种很重要的逻辑关系,掌握了这种逻辑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要否定某一种复合判断,应该给出什么样的复合判断。本题的
命题目的就在于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复合判断和复合判断的负判断之间的等值关系的知识。同本题相关的是联言判断和相容选言判断的负判断之间的等值关系,判定它们之间是否具有等值关系,要领在于看联言判断中的支判断,和相容选言判断的负判断中的支判断是否互为矛盾关系,如果支判断互为矛盾关系,那么,这两个复合判断等值。在本题中,“郑宏不会打桥牌”和“郑宏会打桥牌”,“郑宏不会下围棋”和“郑宏会下围棋”,都是互为矛盾关系,由此可以认定“郑宏既不会打桥牌又不会下围棋”和“并非郑宏或者会打桥牌或者会下围棋”等值。 8.C.
解题分析: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性质判断和性质判断的负判断之间的等值关系。如果性质判断和负判断中的原判断(性质判断)互为矛盾关系,那么这个性质判断和那个负判断之间就为等值关系。因此,只要掌握了性质判断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就不难正确地回答此类问题了。SAP与SOP、SEP与SIP均为矛盾关系,因此,任何一方的否定就等值于另一方。 9.D.
解题分析: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同的推理根据,完全归纳推理的根据在于前提中断定了某类的每一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根据是在于前提中只断定了某类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掌握了两者不同的推理根据,也就不难回答这类问题了。 10.C.
解题分析:本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掌握论证规则的知识的情况。论证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推理的过程。遵守“从论据应能推出论题”这一规则,实质上也就是要遵守推理的规则,违反了推理的规则,也就违反了论证的这条规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本题中的论证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过程,它违反了“否定前件不能就否定后件”的规则,因此这个论证所犯的错误是“推不出”。 二、多项选择题 1.B,C,E.
解题分析:本题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概念的限制方法的掌握情况。概念的限制和概念的概括一样,都是依据属种概念间的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而进行的,因此,回答此类试题,要看被限制(或被概括)的概念与限制后(或概括后)的概念是否具有属种关系,不具有属种关系,就不是正确的限制(或概括)。本题中,“机动车辆”(集合概念)与“吉普车”(非集合概念)、“杭州”与“西湖”、“杭州的历史”与“西湖的历史”之间均不是属种关系,因而都是不正确的限制。能够构成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中,至少有一个应是普遍概念,而“杭州”、“西湖”(在此特指杭州西湖)、“杭州的历史”、“西湖的历史”均不是普遍概念,因此不可能构成属种关系。
2.B,C,D,E.
解题分析:本题的命题目的是综合考查考生掌握运用性质判断变形法的直接推理和依据“逻辑方阵”中判断间的对当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的情况。正确地回答此类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运用换位法进行的直接推理,要注意遵守这样一条规则:“换位判断的主项与谓项都不能扩大原判断中的周延性情况。即原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仍不得周延”,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则,就不能从真前提出发,必然地推出真结论。结合性质判断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情况,要注意的是SAP形式的判断只能限制换位为PIS形式的判断,因此,备选答案A是不成立的,而备选答案B是符合规则的。第二,要正确地进行“对当推理”,必须搞清楚性质判断间的各种对当关系,即反对关系、矛盾关系、差等关系和下反对关系的含义和它们的特点。例如,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能同真,因此,可以由真推假,即已知一方为真,可推知与它相反对的或者相矛盾的另一方必假。据此就可以判定备选答案D和E都是正确的。 3.B,D.
解题分析:三段论在普通逻辑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本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是否熟练地掌握了三段论推理。正确地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掌握三方面的逻辑知识:一是三段论的组成方面的知识;二是三段论的一般规则的知识;三是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的知识。如果进一步掌握了三段论的格以及各格的特殊规则的知识,当然会有助于更迅速地作出正确的判定。
4.A,B,E.
解题分析:本题是以选言判断本身的逻辑知识为素材,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概念的内涵方面的逻辑知识。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在本题中,讨论的对象是“选言判断”、“相容的选言判断”、“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备选答案(A)、(B)、(E)分别揭示了对象的本质属性,从概念的角度分析,也即分别说明了它们的内涵。 三、填空题
1.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来扩大概念的外延。
解题分析:本题是以填空形式出现的试题,其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概念的概括方法的掌握情况。概念的概括是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以属种概念之间的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为依据的,因此,它可以通过减少种概念的内涵以扩大它的外延,从而达到属概念。 2.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解题分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对于矛盾律的掌握情况。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判断,其共同的特点是不能同真,因此,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否则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错误。“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是掌握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逻辑要求的两个知识要点。
3.矛盾关系。
解题分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对于排中律的掌握情况。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除了上面所说的“不能同真”的特点外,还具有“不能同假”的特点,因此,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否则就会出现“模棱两可”的错误。“矛盾关系”是掌握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和逻辑要求的一个知识要点。
4.全异。
解题分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对于性质判断主项和谓项的外延关系的掌握情况。性质判断主项和谓项的外延关系共有五种,即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正确地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掌握四种基本的性质判断,即SAP,SEP,SIP,SOP的真值情况,即S与P之间处于何种关系时为真,处于何种关系时为假的情况,明确这一点,也就不难回答此类试题了。 5.差等。
解题分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对于性质判断间对当关系的掌握情况。要注意的是构成对当关系的性质判断的素材,即主项和谓项应分别相同。在本题中,ˉSEˉP和ˉPOˉS,它们的主项均为,它们的谓项均为,即素材相同,因此,两者是差等关系。同理,ˉPEˉS和ˉPOˉS也是差等关系。 6.并非“他既不买电冰箱,也不买电视机”;他或者买电冰箱,或者买电视机。 解题分析:复合判断间的等值关系,是普通逻辑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逻辑考试的命题要求在试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难题。本题正是根据这种要求而设计的。正确地回答此类试题的基础是熟练地掌握教科书中关于复合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掌握它的变换。例如,教科书给出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的公式:┐(p→q)←→p∧┐q,如果等值式的两端都加以否定,就可以变为p→q←→┐(p∧┐q),其中p表示“他不买电冰箱”,q表示“他买电视机”。经过这一变换和解释,就可以正确地回答本题中的第一个空格了。如果将上面的联言判断的负判断再等值变换为相容选言判断,那么第二个空格的填写也就不难了。
7.蕴涵。
解题分析:根据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有蕴涵关系把推理分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这是现代逻辑对推理的一种分类,是学习推理分类应当知道的一种分类方法。本题的命题意图就在于此,
8.有些S是P。
解题分析:本题也是考查对于三段论推理的掌握情况。在本题中,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不是??”这种语句表达式,所表达的是A判断,而不是E判断,也不是O判断,因此,本题结论应当是肯定的。又因小项S在前提中不周延,所以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这样结论只能是特称判断,综合起来,结论应为特称肯定判断。 9.┐p∨┐s。
解题分析: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于二难推理的掌握情况。正确回答此类试题应当掌握二难推理的四种形式。本题是复杂破坏式。 10.矛盾。
解题分析:反证法是一种十分有用的间接论证的方法。本题的目的就在于考查考生对反证法的掌握情况。反证法是通过论证反论题的虚假,从而间接地论证原论题真。原论题与反论题之间必须是矛盾关系,这是掌握反证法的知识要点之一。 四、图表题
1.答:A类与C类之间有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和交叉关系等四种可能。本题可以用图解的方法回答。
解题分析:本题的目的在于综合考查考生掌握概念间各种外延关系的情况。正确地回答此类问题,应掌握概念间的各种外延关系以及它们的综合应用,当答案不是惟一性的时候,应全面地设想各种可能的情况。 2.答:真值表:
p q p∧q p∨q p→┐q T T T T F T F F T T F T F T T F F F F T
(表中p代表“A是盗窃犯”,q代表“B是盗窃犯”)
从真值表可以看出,只有A和B均为假的情况下,才符合题设条件。由此可以断定: (1)第3句话是真的; (2)A不是盗窃犯; (3)B不是盗窃犯。
解题分析: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于复合判断的真值以及真值表方法的掌握情况,正确地回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掌握各种复合判断的逻辑形式及其真值情况。第二,要正确地运用真值表方法统一表示试题给出的各种复合判断的真值。所谓“统一表示”是指各个复合判断的出发点,即最基本的支判断的赋值应当一致。在本题中,即A和B的四种可能的真值情况,是进一步确定复合判断(1)、(2)、(3)的可能的真值情况的共同的出发点。如果没有共同的出发点,就无法讨论各个复合判断之间的真值关系。第三,要结合题设条件去分析,哪一种真值情况才符合题设条件,本题规定的条件是“三句话中,一句是真话,两句是假话”,只有第四种真值情况才符合题设条件,由此就可以回答试题中提出的问题了。 五、分析题
1.答:一个人只有投机倒把,才会构成经济犯罪。这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应下的联言判断是“一个人不投机倒把,也会构成经济犯罪”。它和被反驳的论题之间是矛盾关系。
解题分析: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于复合判断间的真值关系的掌握情况。教科书给出了必要条件假定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的公式┐(p←q)←→┐p∧q,又告诉我们负判断的逻辑值与支判断的逻辑值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掌握了这两方面的逻辑知识就不难得出“p←q”与“┐p∧q”之间为矛盾关系。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是不能同真的,因此,可以用后者去驳斥前者。
2.答:甲的推测是正确的,得冠军的是孙敏。因为甲与丁的推测为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因此推测正确的必是甲或丁。结合题设条件,就可以断定乙和丙的推测是不正确的,乙的推测不对,即可推出“得冠军的是孙敏”。说明:本题的结论是惟一的,但获此结论的解题的思路却并不是惟一的,比如,也可以用假设演泽的方法解题。先假设李勇、赵光、钱红得冠军,结果都会导致与题设条件相矛盾,由此否定李勇、赵光、钱红得冠军的可能,进而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题分析: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于判断间的真假关系的掌握情况。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甲的推测是一个联言判断,丁的推测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矛盾关系,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是必有一真的,因此,推测正确的人必在甲和丁两人之中。结合题设条件,也就不难判定乙的推测不正确。因而得冠军的必是孙敏。如果用假设演绎法解题,那么,关键在于知道不知道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特点。即当前件为假时,后件不论真假,该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为真;当后件为真时,前件不论真假,该充分假言判断为真。因此假设“赵光得冠军”就会导致乙和丁的推测都正确;假设“钱红得冠军”也会导致乙和丁的推测都正确,这两种假设都与题设条件相矛盾。假设“李勇得冠军”,导致甲、乙、丙的推测都正确,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3.答:大项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小项是“徒有虚名的共产党员”,它属第二格,其结构式是: P---M | S---M ------ S---P
解题分析: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于三段论的组成以及四个格的结构式的掌握情况。正确地回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结论中的主项叫做小项,而主项是不包含量项的,因此,本题中的小项不是“有些徒有虚名的党员”。第二,三段论的各格的结构式,只与小项(S)、大项(P)、中项(M)所处的位置相关,因此,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的判断类型如何,可以不加表示。第三,在语言表达中,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先后次序是任意的,在构造格的结构式时,应加整理,使之成为规范的表达形式。
4.答:相类比的两个对象是求精厂和求益厂;已知的相同属性是“老厂,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结论是“求益厂经过改革也能对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解题分析: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于类比推理的掌握情况。根据逻辑考试命题的要求,应有一些试题是比较容易的,本题正是如此,只要对类比推理是一种怎样的推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作出正确的回答。
5.答:学生甲的意见是正确的,乙的意见不对。因为乙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不能就肯定前件”的规则。根据三段论的规则和小项在结论中不周延,推不出小项在前提中也不得周延。
解题分析:本题是以三段论的内容为素材而设计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对错分析题,其目的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考查考生是否正确理解“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这一条三段论的规则。这条规则是说,小项或大项在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周延,这是不允许的。由此可以引伸出在结论中周延,在前提中也必须周延;
而不能引伸出在结论中不周延,在前提中也必须不周延。如果对三段论的这条规则有了正确的理解,同时对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有所了解,那么对此类试题也是不难作出正确回答的。 六、综合题
1.答:以“没有B不是A”为大前提,以“所有的C都不是B”为小前提,不能得结论。因为如果得结论,就会犯“大项不当周延”的错误(或者答:这是三段论第一格,第一格的规则要求小前提必须是肯定的,而它却是否定,所以不能得结论)。以“所有的C都不是B”为大前提,以“没有B不是A”为小前提,能得结论“有些A不是C”。
解题分析: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于三段论推理的掌握情况。正确地回答此类试题,第一,要准确地理解题意。在本题中,只是给出了两个判断,指出它们是三段论的前提,但并没有进一步指出哪一个判断是大前提,哪一个判断是小前提,在这种情况下,不可主观地认定前者是大前提,后者是小前提,或者前者是小前提,后者是大前提,而是应全面地设想上述两种可能的情况,然后分别作出回答。第二,要正确地理解“没有B不是A”这种语句表达式所表达的是全称肯定判断,而不是否定判断,因此,不要误认为试题给出的是两个否定前提。第三,在阐述为什么不能得结论的理由时,要以三段论的一般规则为依据,或者以三段论的格的特殊规则为依据。两者均可,因此,要正确地解题,必须掌握三段论的一般规则,或者三段论的格的特殊规则。 2.答:以前提组一进行推理,不能得结论,因为相容选言推理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以前提组二进行推理,能得结论。推理过程: (1)p∧┐r,所以┐r;
(2)p∧┐q→r,┐r,所以┐(p∧┐q); (3)┐(p∧┐q),所以┐p∨q; (4)p∧┐r,所以p; (5)┐p∨q,p,所以q。 (推理过程用日常语言表述也可)
解题分析: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于复合判断推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应用的能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考试题型。值得我们认真对待,要正确地回答此类试题,应在分别理解掌握各种复合判断推理的推理形式的基础上,注意它们的综合应用。本题涉及到联言推理的分解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负判断的等值推理以及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是它们的综合应用。为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平时应该多做一些类似的练习题。
3.以“小张是被告而不是罪犯”为前提,运用第三格三段论,能得结论“有些被告不是罪犯”,以此为前提进一步进行对当关系推理,能得“并非凡是被告都是罪犯”。
解题分析:这是一道反驳题。反驳的论据就是推理的前提。反驳的过程也就是推理的过程。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于反驳过程的掌握情况。本题给出的论据本身是一个联言判断,它可以分解成两个性质判断“小张是被告”和“小张不是罪犯”,以前者为小前提,后者为大前提,就可组成三段论的第三格,得出“有些被告不是罪犯”的结论。它与被反驳的论题“凡是被告都是罪犯”之间是矛盾关系,因此,根据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的直接推理,就可由“有些被告不是罪犯”推出“并非凡是被告都是罪犯”的结论,也即确定了“凡是被告都是罪犯”这个论题为假,这就完成了反驳的过程。如果大家能够把推理部分学得的知识应用于论证和反驳的过程,那就不难正确地回答此类试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