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及公共除颤 下载本文

论普及公共除颤

——现代医疗急救科技与理念的社会化普及——公共除颤是一种抢救心脏猝死的现代科技手段与理念,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但在我国却还不被众人所知,为了促进公共除颤在我国的尽快普及,本文试图通过以下的诠释,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此的了解,并期待可以引起有关部门领导对普及公共除颤的重视。一、什么是公共除颤

1、公共除颤的产生背景、含义与内容

由于心源性心脏猝死(80%以上的猝死为心源性猝死)发病后10分钟内得不到有效抢救就会死亡的病理特征,2000年以前,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心脏猝死者都因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抢救而死亡。面对这一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公共卫生难题,伴随AED(一种易于操作、稍加培训既可熟练使用、类似“傻瓜相机”一样的心脏猝死现场救生设备)技术的成熟,1994年美国西雅图伦纳德(Leonard)教授提出在公共场所应用AED的概念,随后在美国心脏协会的领导下成立了AED专家组。该专家组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和论证,于1996年正式发表“PublicAccessDefibrillation”(公共除颤)的建议,认为AED是心脏猝死发生后获得快速除颤治疗最有前途的方法,并将AED使用人员的范围延伸到非医学专业人员。同年,美国心脏协会与美国国会就取消非专业人员不能使用AED的法律约束共同提案,该提案历经多次修改,最终于2000年形成法律条文。同年5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普及公共除颤向全美人民发表演讲,号召国民参与这项现代文明的普及,并宣布政府将率先在所有联邦办公楼宇设置AED,且委派美国心脏协会和红十字会为政府官员免费

1

培训,从此拉开了世界普及公共除颤的开场大幕。

公共除颤的含义,是指有规划地在社会各种公共场所大量设置AED,并有组织地引导广大非医务人员接受心肺复苏术和AED使用培训,使更多的心脏猝死第一发现者成为能够及时利用AED抢救患者生命的现场急救员,从而实现对心脏猝死的及时有效抢救。可见,公共除颤不仅是一种现代医疗急救科技手段,也是一种现代医疗急救理念,它的内容构成如下,且缺一不可:

1)按照“黄金5分钟”标准或者更高的标准在社会各种公共场所大量设置AED;

2)对AED设置场所人员进行定期的心肺复苏术和AED使用培训及每年N次的模拟急救现场演练,确保绝大多数人都能熟练掌握心脏猝死的现场抢救方法;

3)对设置AED进行专业化的技术维护与定期检查,确保AED的及时更新和消耗品的及时更换,使AED始终处于有效的状态。2、国外普及公共除颤的发展状况

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台湾和香港)公共除颤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据2014年的相关资料显示:全美AED社会保有量已从最初的数万台增加到100多万台,凡是急救车5分钟内无法到达的场所全部依法设置了AED,全国受训人员接近亿人;日本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普及公共除颤,全国AED社会保有量已从最初的9,730台增加到63.6万多台,政府机构、学校、社会公共场所、各办公楼宇、工厂的公共除颤普及率已达100%,全国受训人员高达6千多万;台湾从2008年开始普及公共除颤,2012年底台湾卫生署修改《紧急医疗救护法》规定,公共场所都应配备AED,而万一使用救人,仍回天乏术,也不负刑责。目前全省公共场所AED设置量已10,200台,受训人员超过200万。

从普及公共除颤的实际效果看,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认同普及

2

公共除颤的作用。如,据2000年7月-2003年9月,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院与心脏病协会合作,在美国和加拿大的24各城市进行公共除颤试验。在2年多的试验中,对128例心脏骤停者实施了心肺复苏和AED除颤,其中30例生存到出院,抢救存活率为23.4%;而对107例心脏骤停者仅实施了心肺复苏,其中15例生存至出院,抢救存活率为14%。另据2010年日本总务厅编制的《被发现心脏猝死者获救后一个月的状况》显示:发现病患后仅呼叫急救车到场施救的抢救成活率仅为8.8%,社会回归率为4.2%;当即实施心肺复苏的抢救成活率为14%,社会回归率为9.5%;而当即实施心肺复苏和AED电除颤的抢救成活率则高达45.1%,社会回归率也高达38%。由此可见,通过普及公共除颤,同时利用心肺复苏和AED早期电除颤两种手段对心脏猝死者实施现场抢救,患者的成活率和社会回归率都要远高于传统急救方式。

发达国家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公共除颤不仅是21世纪国际医学领域最成功的伟大创举、当代抢救心脏猝死最有效的理想手段,而且,也是提升国民公共修养素质的行之有效举措、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鲜明标志、衡量国家生命价值观的重要尺度。3、我国普及公共除颤的开展现状

2006年,伴随国外公司向北京首都机场捐赠AED的同时,公共除颤的概念开始出现在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奥组委进口了数百台AED,设置在首都机场第三航站楼和奥运场馆(据报道现已不见)。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只有北京、上海、重庆、沈阳、杭州、哈尔滨、海口、大连等城市在外国人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设置了总数合计不过500台AED,与此对应的受训人员数量不过数万。

从普及公共除颤的质量来看,由于经济诱因不在,AED设置场所不积极配合,加上设置的AED又全部来源于企业捐赠,没有一个专业

3

的机构负责运营管理,所以,造成后续的资金不落实、培训工作不连贯、设备维护不到位等状况的出现,最终导致全国大部分公共场所设置的AED的有效利用率非常低下。如,北京首都机场从设置AED以来,AED一直是被束之高阁,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2010年首都机场发生22起心脏猝死事件,都因现场无人会使用AED对心脏猝死旅客进行及时除颤,最终导致旅客生命丧失。但是,普及公共除颤在我国也取得过一点实际成效,如:2014年11月25日,海口美兰机场在普及公共除颤后的3个月,成功救活一名突发心脏猝死的青年旅客,成为我国公共除颤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二、我国是否需要广泛普及公共除颤1、我国心脏猝死流行病的现状与趋势

2006年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结果提示:中国每年因心源性猝死死亡人数为54.14万人,其中90%以上发生在医院外,由于传统医疗急救体制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院外救助(发达国家急救车到达现场时间平均为8分钟,我国北京市要求城区内到达时间为15分钟;发达国家急救车标准配备AED,我国非标准配备),我国院外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存活率几乎为零。2010年北京国际心脏病学大会期间发表的论文中介绍,2009我国有近100万人死于心脏猝死,其中,30多万死于公共场所和职场,近八十万死者的年龄是在18-59岁之间,而且连年增势不减,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癌症死亡人数为150万;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为55,225人;传染病死亡人数为15,257人;火灾死亡人数为1,108人。由此可见,死于心脏猝死的人数仅次于癌症、远远高于其他事故死亡人数,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国民生命的第二大杀手,所以,从对我国心脏猝死流行病的现状与趋势考量来看,在我国广泛普及公共除颤是非常必要的。

2、心脏猝死流行病导致国家遭受多次的重大损失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