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复习资料
前言:政治学是科学吗?
一、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
1.人们对政治学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2.中国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生活中的种种乱象,影响到人们对政治和政治学的认识、评价、态度和感情。
3.在建国后的很长时间内,政治学被视为伪科学 。
4.政治学自身的发展不尽人意 (1)学科自身的原因 ;(2)政治科学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客观的限制和风险 。
二、为什么说政治学是科学? 1.科学的含义 2.科学的价值
3.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曲折性、累积性、渐进性、真理的相对性 4.政治学的发展历程表明了政治学的科学性 三、政治学能告诉我们什么公理?
1.人类有共同的基本政治价值追求: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这是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在。 2.良好的政治制度是人类实现根本利益的基本保证。 3.民主是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4.评价民主政治有一套客观的标准。 四、政治学不应当是什么? 1.政治学不应是政治上的说教;
2.政治学不应是取悦于统治集团或政府的艺术;
3.政治学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应成为在现代社会普通公民知识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五、我们应以何种心态对待政治学?
1.政治学是进行政治分析的工具,是一副看政治世界的眼镜; 2.政治科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
4.重视西方政治文明的成果。 六、学习与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1.政治是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人们必须对它有所认识,认识政治,需要政治学这一工具。
1
2.个体参与社会政治实践的需要,对于特殊的职业(公共部门)者更是如此。 3.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4.维护人类社会根本利益的需要。
5.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公共管理、法学等专业的基础学科。 七、学习方法
1、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正确认识学习和就业、学习和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2、既要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超越高中时代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进行研究性、开放性的学习;
3、多看书、勤思考、常讨论。 课堂讨论
1.政治课是政治学课吗,为什么? 2.在政治研究中有没有普世价值? 3.人类社会有没有共同的政治价值追求? 4.评价民主有没有客观标准?
5. 实现人类根本利益的基本保证是什么?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良好的政治制度,或者是其他因素?
思考题:
1.你认为应以何种心态对待政治学的学习? 2.谈谈你对学习与研究政治学的意义的认识。
第一篇
第一章 政治及其社会地位
复习思考题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活动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二、试述政治的定义。 1、如何给政治下定义?
2
给政治下定义应当遵循四个方面的要求:
(1)遵循对概念下定义的科学方法:定义要具有周延性、确定性、本质性; (2)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3)适应构建政治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要求; (4)借鉴、吸收其他政治定义的合理思想。
2、定义:政治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三、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意义的认识。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或推动或阻碍经济的发展 ;政治相对与经济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能简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在一个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不同。当前我国突出的问题是政治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邓小平(1986,《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吴敬琏批判的“权贵资本主义”。
四、从政治与法律的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我国法制建设的认识。 两者同属于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共同服务于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
两者相互作用。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法律对政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直接影响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五、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的角度谈谈如何提升一个时代的道德水平。
政治对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统治者可以凭借公共权力强化和改造道德,对一个社会的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作用。政治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不同的治理状态(善治、 “恶治” )对一个社会的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道德对政治有重要的反作用。良好的道德风尚有助于维护政治秩序;道德的沦丧则会腐蚀政治统治的基础。特别是统治者成员的道德面貌对于政治秩序的意义更为重大。
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突出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社会道德的健康发展。
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内容、历史发展与研究方法
复习思考题:
一、简述西方近代以来的主要政治思潮。 1、古典自由主义
3
古典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先于国家存在的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私有财产,并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仅在于保护每个个体的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自我负责和自由市场等概念最先也是由古典自由主义所提出,后来才陆续被其他政治意识形态所采纳。
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1723-1790)。亚当·斯密于1776年所出版的《国富论》成了自由主义的理论根基。 约翰·洛克、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麦迪逊等。
古典自由主义认为,政府的干预经常是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因此主张将政府排除出经济领域,让经济生活自行其是,让追求自身利益的无数的个体理性的计算来引导经济生活的调整, “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2、古典保守主义
古典保守主义认为自由主义使人类理性有了太多的自信,而人们其实只是部分理性的,他们同样具有广泛的非理性的激情。社会长年累月推衍、发展出来的传统、制度及道德标准就是为了控制人类的非理性。现存的制度和传统不可能都是糟糕的,因为它们是千百年来屡次尝试的结果,人们对此已经习惯了,最好是予以维持和保留。
古典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埃德蒙·伯克(1729-1797),被视为是英美保守主义的奠基者。伯克并不反对自由主义的理念,他反对的是以革命的方式把自由主义理念应用于实践。他对用理性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怀疑引起了很多思想家的共鸣。古典在当代思潮中仍很有生命力。
3、现代自由主义
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危机严重,为适应资产阶级新的政治要求,T.H.格林 (1836~1882)(奠基人)首先提出了既坚持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又实施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国家作用的新理论,要求国家在减少日益严重的失业和贫困现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干预是为了确保足够的自由 。 新自由主义对“自由”解释与古典自由主义相比有了显著的不同,古典自由主义把政府从市场中驱除出去,现代自由主义又把政府招了回来,这一次是为了保护公民,使之避免经济体系中某些时候的不公平。
4、现代保守主义
现代保守主义主张自由市场仍是最好的路径,政府的干预无论在哪里都会把事情弄糟,经济上主张复兴古典自由主义;此外,它还继承了古典保守主义对传统的关注,特别是宗教信仰。如,他们反对堕胎、反对同性恋者的权利,提倡宗教仪式。所以,现代保守主义者是亚当·斯密经济学思想和埃德蒙·伯克传统观念的混合体。
现代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美国经济学家。主张自由放任
4
资本主义。1976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代表著作:《资本主义与自由》。
5、马克思主义
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理论体系: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1820-1895) 6、社会民主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是一种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开始浮现的政治意识形态,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里分离出来的众多分支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后,“社会民主主义”成了非革命路线的社会主义者专有的称呼。现代的社会民主主义强调透过立法过程以改革资本主义体制,使其更公平和人性化。
爱德华·伯恩斯坦(1850-1932)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家及政治家。伯恩斯坦最重要的作品主要是驳斥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即将灭亡的预测。坚持认为可以通过改良资本主义而实现社会主义。被称为修正主义者。
二、试述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①研究对象是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
②注重研究形式和手段的数量化、精确化,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
③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 ④强调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得出公正结论;
⑤大量吸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重视学科之间的协作,拓宽了政治学研究领域,形成了许多新学说、新理论,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人类学等等;
⑥多从技术角度研究统治和权力的分配,较少探讨统治的合理性问题,规定自己的研究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从20世纪70年代起,行为主义政治学开始逐渐向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嬗变。
思考:中国政治研究的发展方向。 1)奴隶社会时期(上古时期)的政治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前770至前221年) 儒家政治思想 法家政治思想 道家政治思想
3)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学说
5
4)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政治学说 (近代) 5)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学发展(现代)
第二篇 政治关系 第一章 利益、利益关系与政治
重点问题
一、概念:利益、利益关系、共同利益、利益矛盾。
1.利益: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2.利益关系:作为分析政治关系、建构政治学基本理论的利益关系: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
利益关系中的利益主体包括个人和群体。利益关系可以是个人和个人之间关系,也可以是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同一层次的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不同层次的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利益关系的产生是利益自身内含的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从利益关系的角度看个人与集体、小集体与大集体的关系。 利益关系内容的复杂性:特殊利益、共同利益、利益矛盾。 根据利益关系的性质,利益关系分为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
3.共同利益:共同利益也叫集体利益、群体利益,是指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结成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可以共同分享的利益。共同利益具有丰富内容。
4.利益矛盾: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的另一方面,它是指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由于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的一面。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是人们结成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基础和动因);
(2)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 (3)利益的目标性和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 三、共同利益的特点。 (1)公共性
(2)非市场实现性 (5)相对独立性
(3)单一性 (6)层次性和相对性
(4)多重价值复合性
四、横向利益矛盾、纵向利益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
根据利益主体的来区分,利益矛盾包括横向利益矛盾和纵向利益矛盾。
6
横向利益矛盾指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
横向利益矛盾发生的原因:客观原因是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即可以是先天造成的,也可以是后天造成的;主观原因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对同一利益客体都有主观要求(竞争)。
就矛盾的程度而言,横向利益矛盾有两种存在形态: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
从横向矛盾发生的机制看,横向矛盾是始终存在、无法根除的,这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 如何处理横向矛盾:防止过分悬殊,建立社会公平竞争机制和社会安全机制。
纵向利益矛盾指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实际上就是个体或低层级的利益主体的利益(特殊利益)与所属集体或更高层级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纵向利益矛盾发生的原因:
客观方面的原因是指对同一利益主体而言,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为直接意义和间接意义的差别、局部意义和全局意义的差别、当前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差别、非根本意义和根本意义的差别。 思考题
试从利益关系的角度论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或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利益就代表着、体现着人民的利益。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终极统一。没有国家的利益就谈不上个人的利益;千千万万个人的公共利益就汇集成为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国家与国民的关系是新型的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国家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存在的。因而在这个前提之下,个人的利益就不可能脱离国家的利益而存在,个人的利益就应当服从于国家的、社会的利益。
个人的利益寓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中。个人利益不可能脱离国家利益而存在。追求正当的、合法的个人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人的本能和天性的自然流露。但这一切应当以维护和不损害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为前提,任何以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前提的个人利益都是法律和道德所绝不能允许的。
第二章 政治权力
复习重点
一、政治权力及其本质。
从对政治权力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政治权力实际上是人们在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力量中的一种特殊社会力量,它是政治权力主体所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力量即政治
7
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权力本质上反映的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社会公共权力。 二、如何理解政治权力的利益基础。
政治权力的利益基础:以维护特定群体的共同利益为依归。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1)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是指政治权力必然要维护和体现其主体的利益。政治权力是政治权力主体实现其共同利益的手段。
2)强制约束性: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首先是基于特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 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是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的内在逻辑。
3)专属排他性: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是由共同利益的单一性决定的。 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是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的必然要求。
4)扩张延展性:政治权力是在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因此,扩张延展性是其内在特性。
政治权力扩张延展性的基础是特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独立性。
政治权力的支配性地位和强制约束性是政治权力扩张延展性得以实现的条件。 政治权力的扩张延展性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力在作用范围和作用层次上的扩张。 5)多重职能性:政治权力的多重职能性是共同利益的多重价值性的体现。
6)鲜明的时代特点(时代性):不同时代政治权力的特点不同,政治权力的本质和政治权力的表现形式及其关系也不同。
四、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社会公共权力、执政党权力
社会公共权力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它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社会公共权力的特点:普遍性;至上性
执政党权力是特定阶级或阶层的政治权力,其形成的阶级基础是特定阶级和阶层的共同利益。 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的关系是领导关系、执掌关系。严格说来,执政党力量只是一种社会政治力量而不是社会公共权力,两者不能划等号。执政党要执掌社会公共权力,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
五、政治权力的作用。
1)政治权力是政治关系的核心内容 2)政治权力也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 3)政治权力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8
六、根据政治权力的特点谈谈对政治权力进行监督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网) 1.监督权力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2.监督权力有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提高政府形象 3.监督权力有利于防止权力的滥用和缺失.有利于减少工作失误 4.监督权力才能更好的集民心等.作出正确决策
5.监督权力才能做到权为民用.造福于民.建立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章 政治权利
复习重点
一、权利及其特点。
一般含义:权利就是人们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主张其利益并要求予以保障的资格。 权利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定义: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政治权力)所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个人)和特定社会力量(社会群体)主张其利益(特殊利益或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特点: 1)权利主体的相对个体性
2)规范性 3)自由性 4)自主性
5)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或相关性 6)时代性和阶级性
二、政治权利。
一般含义: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政治权力)所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主张其政治生活中的利益的法定资格。
定义: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政治权力)所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个人)和特定社会力量(社会群体)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特点。 1)形式上的平等性与事实上的不平等性; 2)法制性;
3)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形式上的均衡性;
9
4)与资本主义所有制相联系。 四、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特点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一种扬弃和超越。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相比,它应当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平等性、真实性以及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当然,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真实状态也是与其社会经济关系的实际状况相联系的。
五、利益、政治权力、政治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网)
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利益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利益是政治关系维护和变革或政治发展的动力;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
第三篇 政治行为 第一章 政治统治
复习重点
一、政治统治及其特点。
政治统治是政治权力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和特定的权力制约关系,而对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控制和约束;其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维护自己的权力主体地位和特定的权力制约关系,进而有效实现其利益和要求。
政治统治的特点:
1)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2)政治统治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3)政治统治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4)政治统治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5)政治统治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 二、政治统治的基础。
1)政治权力基础:政治权力是实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凭借和前提条件。政治统治的强弱与政治权力的强弱一般呈正相关关系。
2)社会基础: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取决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关系状况;决定性因素是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3)公共职能基础:政治统治必须以社会公共职能的履行为基础和条件。这是由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决定的。
10
4)心理基础: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的服从心理是政治统治得以维护和持久的心理基础。 三、韦伯对政治统治的类型划分。
韦伯根据政治统治中权威的基础和人们服从的动机,把政治统治划分为三种纯粹的类型:传统型统治、超凡魅力型统治、法理型统治
四、政治统治的方式。
政治统治的实现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具体方式。 1)强制方式:以强制力直接实现政治统治的方式。 2)法治方式:依照法律制度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
3)绩治方式:以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维护公共利益的绩效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 4)理治方式:以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 5)德治方式:以建构道德秩序的方式实现政治统治的方式。
6)心治方式:通过培养和强化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心理和政治情感的方式实现政治统治。
第二章 政治管理
复习重点
一、政治管理的含义。
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主体为了维护其权力主体地位和特定的权力制约关系,通过运用社会公共权力,以协调、规范利益矛盾和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方式而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二、政治管理的特点。 1)政治管理的公共性 2)政治管理具有组织性 3)政治管理具有责任性 4)政治管理具有服务性
5)政治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效率和公平 三、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联系。
两者的联系:两者都是政治权力主体的行为,其目的相同,二者相互依赖,共同统一于国家职能之中。其中政治统治是政治管理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社会特定的管理活动才有了政治性质;政治管理是政治统治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政治统治就难以维持下去。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政治统治越来越呈现出技术化的发展趋势,而相应的日益成熟的政治管理则反过来掩盖了政治统治的阶级本质。
两者的区别:它们是政治权力主体两种不同的政治行为,存在多方面的区别。
11
1)主体范围不同,政治管理的主体范围大于政治统治的主体范围。 2)客体范围不同,政治管理的客体范围大于政治统治的客体范围。
3)功能不同。控制矛盾和冲突于特定的政治秩序范围内——协调、规范利益矛盾,维护共同利益。
4)具体方式不同。管理的非暴力性。 5)价值取向不同。安全稳定——公平和效率。 四、政治管理的职能。
A.实现社会共同利益:1)确定社会共同利益 2)实现社会共同利益 3)维护社会共同利益 4)分配共同利益 5)发展共同利益
B.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1)把握利益矛盾 2)分析利益矛盾 3)解决利益矛盾 五、现代政治管理的特点。 1)政治管理的公共性 2)政治管理具有组织性 3)政治管理具有责任性 4)政治管理具有服务性
5)政治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效率和公平
第三章 政治参与
复习思考题
一、试述政治参与及其特点。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或公民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对于政治参与的主体而言,其行为具有非职业性特点。
2)从政治参与的内容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主张共同利益的行为,其目标通常指向公共政策。
3)从政治参与所体现的法定关系看,政治参与体现的是公民对于社会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关系。
4)从政治参与的外延看,政治参与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
12
5)从政治参与的表现形态看,政治参与具有行为性。
6)从政治参与行为的对象看,政治参与主要作用于社会公共权力。 二、列举政治参与的一般方式。
1)政治投票 :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政策之间,或政治和公共职位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达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分为公开投票和秘密投票。
2)政治选举 :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政治职务或者公共职务的政治行为。政治选举除了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以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
3)政治结社 :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利益或追求的公民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政治行为。公民结社的主要目标是影响政府政策。结社活动在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4)政治表达 :政治表达是公民在参与政治活动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利益要求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过程的行为。政治表达的方式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
5)政治接触 :政治接触是公民为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并影响有关政府官员的行为。政治接触本身既包括合法的政治接触,也包括非法的政治接触。
6)政治冷漠 :政治冷漠是政治参与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公民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与政治生活,或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漠不关心。政治冷漠形成有多种原因,可能是厌倦、畏惧、对政治丧失信心、对政治比较信任,等等。政治冷漠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负效应。
补充:当前中国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1)投票和选举 2)参加政党和政治社团 3)参加基层自治活动 4)公民的主动接触 5)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表达 三、试述制约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社会因素
13
4)政治心理因素(政治文化因素) 5)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成果的应用
四、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升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质量。 五、试述政治参与的作用。 A.政治参与的政治作用
(1)政治参与影响责任政府建设和公民权利的实现。 (2)政治参与影响政府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3)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4)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
(5)政治参与是以权利制约权力从而遏制腐败的重要途径。 (6)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秩序的稳定。 B.政治参与的社会经济作用 (1)政治参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 六、简述政治参与制度化及其建设途径。
政治参与制度化是指政治参与的组织、规则和程序等一系列规范,在民主政治建设中不断获得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的过程。
政治参与制度化的建设的主要措施:不断拓展与完善政治参与的渠道,以保证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完善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促进政治参与法治化;不断加强政治参与的组织建设;努力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素质(政治参与知识、技术与公民文化)。
第四篇 政治体系 第一章 国 家
复习重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体分类标准及其类型划分。
1)首先是从国体上把政体划分为剥削阶级国家的政体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
2)其次是根据两个具体标准,即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把政体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
3)是中央国家机关的设置及其权力划分。
君主政体:专制君主制 ;立宪君主制(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
共和政体:贵族共和制,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议会共和制 、总统共和制 、半总统制、委
14
员会共和制),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 。
二、现代国家政体类型。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三、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国家结构形式的类型
(1)单一制:宪法和法律体系、国家组织机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主权行使情况、国民国籍等方面的特点。
(2)复合制:联邦制 ,邦联制。 基本类型是:单一制和联邦制 单一制国家的基本特点
四、现代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及国家机构构成。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和规则制度体现。同时,它也是由特定政治人员和工作人员构成的。
设置原则: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国家机构的组成: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15
第二章 政 党
复习重点
一、概念:政党,政党制度,两党制,多党制。
政党:政党是近现代政治的产物。(1)《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2)燕继荣:政党就是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以及政党执掌国家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二、马克思主义对政党特点的认识。
1)政党是阶级或特定阶层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2)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3)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目标和纲领 ;
4)政党是制度化的组织,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 5)政党围绕国家政权开展活动 。 三、政党的功能。
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作用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3)进行政治教育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4)组织政府的手段
其他功能:监督与完善政治的运作,政治社会化,促进政治发展,等等。 四、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点。 1)以全民代表的面貌出现 2)围绕议会或总统选举开展活动 3)组织结构上两极分化 4)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 5)奉行公平竞争的规则
资产阶级政党产生的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文化条件。 资产阶级政党产生的主要方式 :内生型;外生型 五、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特点。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中国最典型。其主要特征有四个方面:
16
(1)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
(2)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十六字方针”,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是政治协商 ;
(4)多党合作的活动规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 六、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 1、一党专政制度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中国最典型。其主要特征有四个方面: (1)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
(2)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十六字方针”,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是政治协商 ;
(4)多党合作的活动规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
第三章 政治社团
复习思考题
一、概念:政治社团、利益集团、压力集团。
政治社团:政治社团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
利益集团:
二、简述政治社团的特征。
1、从利益关系的角度看,政治社团的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 2、从组织形态的角度看,其组织纪律相对松散。
3、从行为特征的角度看,其行为带有政治性,行为指向是政府的公共政策。 4、从成员构成的角度看,政治社团是群众性的政治组织。 三、试述政治社团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第一,社会利益分化所引起的利益矛盾的发展是政治社团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政府职能范围的扩大是政治社团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第三,政治社团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是以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为基础的。 四、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特点。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压力集团的数目和种类繁多;第二,活动范围十分广泛;第三,不同压力集团之间往往相互对立 、相互排斥;第四,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 。
17
五、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特点。
第一,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有统一规范的组织形式;第三,具有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第四,具有依附性和准政府性。
第五篇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1.含义:政治文化是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包括政治认识、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
2.特点 (1)相对稳定性
(2)历史继承性 (3)民族性 (4)时代性 (5)阶级性
3.功能 (1)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体系的稳定,对政治体系起着维系或动摇的作用
(2)影响政治制度模式的选择; (3)制约着政治制度的运作; (4)制约着政治变革和政治发展。 (5)制约着个人的政治行为选择。
二、政治社会化的含义、特点。
含义: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文化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也是特定的政治文化世代传承和发展的过程。
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学习形成过程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 (4)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三、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1)家庭; (2)学校; (3)大众传播工具; (4)社会政治组织; (5)特定的政治符号;
18
(6)政治实践。
第六篇 政治发展
复习重点:
一、政治发展,政治革命,和平过渡,政治改革,政治民主。 政治发展的内容是(大百科全书):
政治发展这一概念是西方学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来的。西方学者将政治发展限定在发展中国家,认定这些国家的发展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而这个过程在西方社会已经结束了。
(1)政治发展意味着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与传统相比较); (2)政治发展意味着政治系统功能的增强; (3)政治发展与政治分化的程度是一致的; (4)政治发展包括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
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阶级旨在推翻阻碍社会前进的阶级的政治统治、用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取代另一种政治制度的激烈变革。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里是革命胜利的根本标志。
和平过渡
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以及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政治民主: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二、政治革命的特征、条件、作用。
特征: 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
2、政治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夺取政权; 3、政治革命以政治体系的根本变革为内容; 4、政治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5、政治革命是一种短暂而急剧的变革; 6、政治革命往往与暴力相联系。
条件: 1、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极端激化;
2、统治阶级不能再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 3、人民群众不愿再以旧的方式生活下去;
19
4、革命阶级形成革命的意识; 5、革命分之建立革命的组织。
作用: (1)政治革命实现革命力量的社会利益;
(2)政治革命改变政治关系; (3)政治革命更新政治体系; (4)政治革命变革政治文化;
(5)政治革命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三、政治改革的特征、条件、作用。 特征: 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层为主体;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3、政治改革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4、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5、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为目的;
6、政治改革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7、政治改革往往以经济改革为先导。
条件: 1、客观条件:(1)经济条件;(2)政治文化条件;(3)社会条件。
2、主观条件:(1)倡导者和领导者;(2)周详的改革方案;(3)选择改革时机;(4)社会支持
作用: 1、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2、巩固和改善政治统治的有效途径;3、革除政治生活中的弊端。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