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优质版) 下载本文

2018年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优质版)

专题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名 称 目 镜 物 镜 作 用 接近眼睛的镜头 接近玻片的镜头 放大标本和成像 图 示 说明: 1、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要透 明)→物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的实像)→镜 筒→目镜(再次放大成倒立的虚像)→眼 2、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成“反比”关系 (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成“正比”关系 3、在高倍物镜下,看到的视野是小而暗,细胞 是大而少;而在低倍物镜下,看到的视野是 大而亮,细胞是小而多。 4、物镜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越小; 物镜放大倍数越小,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越大。 镜 筒 上面装目镜,下面连转换器 上面装有1~3个倍数不同的物镜,用于调换物镜 转换器 载物台 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通光孔 在载物台中央,使光线通过 压片夹 固定玻片标本 上面有大小不同的光圈,能遮光器 调节光线强弱。(光线强时,调小光圈;光线弱时,调大光圈) 反射光线,调节光线强弱。 反光镜 (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粗准焦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螺 旋 大 细准焦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螺 旋 小 二、有关显微镜与实验方面的知识: 题序 调 节 焦 距 普通光学显微镜示意图 内 容 1

1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步骤:擦片→滴液【清水】→撕洋葱表皮→展开洋葱表皮→盖盖玻片→染色【稀碘液】→吸水。【注:被染料染成深色的结构是细胞核】 【其过程可简化为:擦、滴、撕、展、盖、染、吸。】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片→滴液【0.9%生理盐水】→ 刮口腔上皮细胞→涂口腔上皮细胞→盖盖玻片→染色【稀碘液】→吸水。 【其过程可简化为:擦、滴、刮、涂、盖、染、吸。】 在显微镜视野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即:上下倒翻、左右相反的放大虚像】如:玻片上的字母为“b”字,而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则是“q”字。 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光线过暗时,应调大光圈和凹面镜。若光线过强时,应调小光圈和平面镜。 用显微镜观察时,若发现视野中的细胞偏左下方,为使物像刚好在视野的中央,应将玻片往左下方移动。如果物像是在视野的左下方,若将玻片往右上方移动,其物像将被移出视野外。【这是因为视野中物像的位置与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相反】 判断显微镜视野中出现的污点:可先移动目镜和物镜,污点如果不移动,说明污点是在玻片上,其他与此类推。【污点存在部位有可能在目镜、物镜或玻片上】 盖盖玻片的正确方法:用镊子夹住盖玻片的一边,将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慢地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2 3 4 5 6 7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结 构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 胞 核 位于细胞中,内含染色体,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具有储存、复制遗传物质(DNA),与遗传有关,称为遗传信息库。 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功能:与植物细胞相对应的结构相同。 细 胞 质 细 胞 膜 细 胞 壁 功 能 位于细胞最外层,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紧贴于细胞壁内侧一层极薄的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在显微镜下看不清楚) 位于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物质,具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细胞液中又含有有机酸、糖类和色素等物质】;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质具有流动性,能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图 示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相 同 点 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细胞质中都有线粒体。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不 同 点 在自然界中,除病毒外(无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切生物体(包括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所以说:“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气,同时,将吸收的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细胞里的有机物在线粒体中被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 六、细胞分裂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概 念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变化最明显】 (1)细胞核平分为二。【动、植物细胞在 分裂前,细胞核中的染色体进行了自 我复制【加倍】,复制后的染色体平 均分配到两个细胞核中去。即:恢复 原来细胞核中染色体固有的数目】 (2)细胞质也平分为二,每分各含有一 个细胞核。 (3)动物细胞在原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 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4)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细胞。 过 程 细胞分裂示意图 意 义 (1)有利于生物新个体的繁殖、生长;(2)更新生物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 细胞分裂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生物体由小变 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目不断增多 结果使生物体由小变大 大的根本原因 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不断增大 七、细胞分化与分裂的区别和联系:

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一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细胞分化的 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概 念 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组织。 细胞分化的 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形成过 程 组织。 3

图 示

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是细胞在数量上的增加。 分裂的区 细胞分化:则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别 功能上的变化。 八、构成高等植物体及人或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茎 保护组织 分裂 叶 高等植物体

1、 :细胞—→组织 营养组织 →器官 花

分化 的结构层次

果实 输导组织 种子 分生组织

机械组织 营养 器官

绿色开花植物体

生殖 器官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分裂 人或高等动物 2、 :细胞——→ 组织 →器官→八大系统→人或动物体 肌肉组织 分化 体的结构层次

神经组织

专题二: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环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多种因素。

(二)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捕食、

竞争、寄生、合作、共生等)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每种生物的形态结构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反过来,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生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 之间的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联系: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组成:非生物部分: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

生物部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