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带张紧轮设计说明书 下载本文

查阅《机械设计手册》,毡圈油封用于线速度小于5m/s的场合,其材料为毛毡。 计算轴颈处的线速度得到v?1.5m/s?5m/s,因此可采用毡圈密封。 毡圈及端盖上开槽的尺寸见下图所示。 图4 透盖槽圈与毡圈结构 毡圈是标准件,其相关尺寸如下表所示。 表3 毡圈结构参数 D=33mm 由表格可以查到,毡圈外径选择D=33mm,内径d1?19mm B=6mm b?5mm d1?19mm以保证其与轴紧密接合。毡圈外端宽度B=6mm。 ?=12mm D0?32mm d0?21mm 根据设计手册,透盖上的槽的尺寸选择b?5mm,?=12mm,D0?32mm,d0?21mm,其余尺寸与闷盖尺寸相同。 6.轴的结构设计 6.1 材料的选用 由于轴所受到的载荷不大(250N),故选用普通碳素钢Q235,并且无需热处理。 6.2 轴的结构设计 6.2.1 轴上零件装配方案的拟定 轴上零件的布置:带轮布置在轴的一端;轴承布置在带轮孔内对称布置;两端盖布置在带轮两端,对轴起密封作用。 轴上零件的装配:轴承从轴的两端装入,带轮装入后最后装端盖。 6.2.2 确定各轴段的直径和长度 轴段上,与轴承配合的轴颈直径必须符合滚动轴承内径的标准。因此轴上与轴承配合处的直径选择?20mm。其长度左端应与轴承宽度一致,故选择13mm;右端考虑到透盖宽度,选择32mm。 两轴承之间的轴环高度应保证轴承的定位要求,根据设计手册查得高度2mm;长度应该足够保证带轮大部分装配在该轴段上,根据经验公式选择长度77mm。 考虑到轴的装配与联接关系,轴伸出端的直径应稍小于轴承内径,选择?18mm;长度选择50mm。 为保证轴与轴承的配合,轴上过渡处的倒圆半径应小于轴承的倒圆半径,根据经验公式取R?0.4mm。 轴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5 轴的结构 6.2.3 轴上零件的固定 对于轴承,本设计采用轴肩进行轴向固定。对于带轮,采用两端端盖并用螺栓栓紧以此保证轴向和径向的固定。 6.2.4 轴的制造和轴上零件的装拆 为便于轴上零件易于安装,轴端设有C2的倒角。为了使零件顺利地装到轴上,减少配合表面的擦伤,安装时零件所经过的各轴段的直径应小于零件的孔径。 7.升降夹及底座的设计 7.1 升降夹的设计 本设计利用张紧轮与升降夹之间的摩擦力来对张紧轮进行高度上的固定。 升降夹横截面呈开口圆环形,圆环开口伸出端有两个螺栓,利用螺栓的预紧力让升降夹变形以产生正压力,在升降夹和支架的接触面间形成摩擦力以保持张紧轮高度不变。为使松开螺栓时升降夹能够在支架上自由上下移动,升降夹的内径比支架直径大1mm。 升降夹的其他具体尺寸可根据经验公式得到,尺寸见零件图及装配图。 7.2 底座的设计 底座是对整个张紧装置起着稳定、安全作用的基本。它的设计及尺寸一般按照经验公式进行计算选择。其具体尺寸见零件图和装配图。 8.收获与感想 通过近一学期机械设计的学习,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我的设计思维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与提高。作为一名设计人员要设计出有创意而功能齐全的产品,就必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观察思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机械产品,只有这样感性认识丰富了,才能使我们的设计思路具有创造性。 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拿我设计的V带张紧装置来说吧,最初老师让我们设计一个方案出来,使结构简单,并且造价低,通用性好等特点。我我尽力使自己的设计减少错误,但我知道由于许多知识和能力的欠缺,肯定有一定的错误。 通过本次设计我学到的不仅仅是V带传动这单一方面的了解,让我熟悉了设计的各个方面的流程,学会了把自己大学三年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方法。从以前感觉学的许多科目没有实际意义,到现在觉得以前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给自己的设计过程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特别感谢老师给我的悉心指导,还有其他同学给我在设计方面给予的帮助。我觉得通过这次设计,让我了解了设计的整个流程,在设计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不少的漏洞让我自己能够在以后加以改正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在大学四年中的知识,在我能够在以后的分工作中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徐灏. 机械设计手册(第4卷)[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2]李良军. 机械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何小柏. 机械设计[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4]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机械与制造科学[M]. 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6.

[5]濮良贵,纪名刚. 机械设计学习指南[M]. 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6]朱孝录. 机械传动设计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7]成大先. 机械设计图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8]秦书安. 带传动技术现状和发展前景[J].机械传动,2002,26(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