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下载本文

费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等陋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本项目建设能充分利用现有殡葬服务中心现有设备、人才等资源优势,有利于培养更多的殡葬人才,促进社会就业,提高武川县殡葬服务水平,因此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总之,该项目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该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切实可行的。

1.4.2建议

1、建议在抓好殡仪馆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应抓好软件建设,加强殡仪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该项目的建设以大力支持,为项目的建设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促使其尽快建成发挥效益。

2、本项目作为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突出的社会效益,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在抓紧自筹建设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市级财政扶持资金,以利于项目顺利实施。

5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2.1.1我国殡葬事业的发展背景

葬祭活动早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便是人类社会当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人类早已觉察空间和死亡的深厚的关系,他们从活人的空间选取一个特定的地方并将其神圣化来表述死亡。殡葬建筑在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谱写了辉煌的历史,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济有了非常迅猛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伴随而来的是人口流动和人口集中的空前频繁。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过密化非常严重。按城市内非农业人口和建成面积计算,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已超过11160人平方公里,已超过了世界公认的人口过密城市--日本东京。在这样人口稠密的城市中,环境的污染、城市土地资源的急剧减少,使得火葬的方式成为必然,而且要求传统的葬祭的场所必须被专业的设施和配套的空间--现代殡仪馆建筑所取代。另外,据预测 “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9.7%左

6

右,老年人口数量已超过1.35亿,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

在城市快速发展和中国人口加速老化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殡葬事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殡仪馆1692家。但仍与我国拥有13亿人口、800多万死亡人口的大国很不相称。参照国外经验,我国的殡仪馆至少应发展到3000-10000多个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殡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殡葬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殡葬救助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减轻人民群众丧葬负担;进一步实施绿色生态殡葬,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少占或不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1.2呼和浩特市殡葬事业的发展背景

某某市殡葬改革是在中国殡葬改革的大环境下发展过来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从九十年代开始,殡葬行业开始更多地被社会所理解和接受。尽管殡葬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火化总量太低,土葬量仍然很大。呼和浩特市总人口最新数据是286.6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56万人。市区死亡率按6‰测算,年正常死亡数为0.94万人,而火化遗体数为3000具,仅占31%,有的旗县火化遗体只有几十具,有

7

1.4万多遗体被土葬了。每年有1.15万立方米尚好的木材用于打造棺材,每年约新产生坟地355万亩(按每亩葬40具尸体计)。

二是殡葬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队伍总体素质欠佳。全市只有2个殡仪馆,5个殡葬管理处(所),10家经营性公墓,又多数集中在城区。殡葬从业人员200多人,文化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是跟不上行业发展和社会对治丧的需要。

三是殡葬管理及殡葬改革的体制不顺,处馆合一,政事不分,事企不分。集经营权、管理权、执法权于一体的管理体制,客观上影响了执法的公正,容易引发不公正竞争,从而造成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四是殡葬消费缺乏理念。 “入土为安”的农耕文化气息盛浓,对孝道文化存在错误理解,鬼神观念尤为突出。殡葬消费的非理性行为集中表现在盲目、低速和耗蚀资源。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殡仪馆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在殡葬改革的历史使命,也承担着解决困难群体“死无所葬”的重任,在为丧户提供运尸、火化、骨灰存储等基本需求的同时,还承担着政府指令性任务和突发事件、无名遗体的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