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表相互
相:用在谓语前作状语,表示两个或以上的主体在动作中彼此对待,互为施受,可译为“互相”、“交互”、“相与”等。共3例,如:
(1)道不同,不相为谋。(15.40) (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
(五)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或事物性状变化达到某种程度。它主要修饰形容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在句中做状语。《论语》中的程度副词共有6个,可以把《论语》中的程度副词划分为表示程度轻、表示比较度和表示程度高3类。其中表示轻度高的副词有:几1、罕1;表示比较度的副词有:弥2;表示重度中副词有:已2、大1、尽4。
1、表示程度轻
几:相当于今天的稍、轻微。共1例:
(1)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4.18) ”罕:用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很少实现,可译为“很少”,“极少”等。共1例: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9.1)
2、表示比较度
弥: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程度同以前相比更加深了,用在形容词前,译为“越发”、“更 加”等。共2例,如: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9.11)
3、表示程度高
已:用在谓语前作状语,表示程度很高,可译为“太”等。共2例,如:
(1)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8.10) (2)三年之丧,期已久矣。(17.26) 大:用在形容词前作状语,表示程度深。共1例:
(1)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17.26) 尽:表达到极点,完全。共4例,如:
(1)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3.25) ”(六)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又称为状态副词、情状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情势、状态及其发展变化的副词。这类副词主要置于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论语》中的情态副词共有12个。依据语义,《论语》情态副词可分表状态和表方式两类。其中表
9
状态的副词有4个,分别为:幸2、亦43、犹9、正1;表示方式的副词有6个,分别为:善1、亲2、独2、私1、窃1、躬2。
1、表状态
幸: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行为是碰巧、有运气的事,可译为“侥幸”、“幸亏”等,或仍作“幸”。共2例,如:
(1)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6.3)
亦:表示人、事、行为或性状之间的相关或相同关系,或表示两种动作、状态或事物相继出现、或同时存在。共43例,如:
(1)邦君树塞门,管氏亦塞门。(3.22)
(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5.1)
犹:表示动作行为或形状仍保持原状,没有改变。可译为“尚且”。共9例,如:
(1)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6.3) (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12.9)
正:表示前后两事的状态在某方面正相吻合或形成对照,可译为“恰”、“恰好”、“刚好”等,或仍作“正”。共1例:
(1)正惟弟子不能学也。(7.34) 2、表方式
善:可译为“好好地”。共1例:
(1)善为我辞焉。(6.9)
亲:用于动词谓语前作状语,强调动作行为是由施事者亲自进行的,可译为“亲自”。共2例,如:
(1)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10.26) (2)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17.7)
独:用于谓语前,表示单独做某事,可译为“单独”、“独自”。共2例,如:
(1)尝独立,鲤趋而过庭。(16.13) (2)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16.13)
私: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是非公开地、非官方地进行着,可译为“私底里”、“私自”等。共1例:
(1)私觌,愉愉如也。(10.5)
10
窃: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为“私自”、“私(下)”等,或不译出。共1例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躬:用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强调动作行为是施事者亲自施行的,可译为“亲自”、“亲身”等。共2例,如: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7.33) (2)禹稷躬稼而有天下。(14.5)
(七)频率副词
频率动词在语义上都表示某一动作行为不只进行一次,而是多次。频率副词不能喝时间副词合为一类,其不能修饰形容词。可分为表惯常和表反复两类。在《论语》中这样的副词有5个,其中表惯常的副词有3个:长1、屡3、亟(qì)1;表反复的有2个:又6、复1。
1、表惯常
长:用于形容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经常性的反复进行或出现,可译为“常常”。共1例: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7.37)
屡:用与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动作或行为行为多次重复出现,可译为“经常” 、“连续”、“多次”等。共3例,如:
(1)禦人以口给,屡憎于人。(5.5)
(2)回也具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11.19) 亟: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多次出现,可译为“屡屡”。共1例:
(1)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17.1)
(注:这一小类与一些表持续义的时间副词语义上相近,但二者功能上明显的区别是:表持续义的时间副词能修饰动词,也可以修是形容词,而表惯常义的频率副词只能修饰动词,即便同时修饰动词,其再语义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前者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一贯性,而后者则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出现或重复的次数多。) 2、表反复
又:表示动作行为重复或反复多次进行,多指已经发生的事,或经常性重复的事,可译为“再”、“再次”,或仍译为“又”。共6例,如:
(1)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4.18) (2)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5.8)
“又”还可表递进关系,共3例,如(3);表转折关系,共1例,如(4)。
(3)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14.17)
11
(4)困而学之,又其次也。(16.9)
复:表示动作行为第二次发生,可译为“再”。共1例:
(1)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
(八)谦敬副词
谦敬副词是表示尊敬或表示谦卑的副词的总称。用以表达自谦和对对方表示尊敬。《论语》共有谦敬副词2个,我们把它划分为表谦卑和表尊敬2类。表谦卑的副词有:敢7;表尊敬的有“请4”。
1、表谦卑
敢:置于动词谓语之前,表示谦卑、客气,可译为“冒昧地”。共7例,如:
(1)赤也惑,敢问。(11.20)
(2) 敢问崇德、脩慝4、辨惑。(12.21)
2、表尊敬
请:用在动词谓语前,表示要求对方允许实施某一动作或者请求对方允许说话人实施某一动作,可译为“请求”、“请允许”。共4例,如:
(1)颜渊曰:“请问其目。”(12.1) (2)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2)
三、结语
通过文章对于《论语》中副词的分析,我们得出,论语中副词总共71个,其中单音节词占多数,其中68个,双音节词置于3个,由此可看出,再春秋战国时期副词的使用中,主要是单音节词,而复音词的发展还不完善或者说还处于萌芽状态。而从对副词的在分类情况下各个副词系统的使用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出程度副词、频率副词和谦敬副词的出现量和出现次数相比于其他副词系统都较少,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人们的主要用语习惯和个别汉语词语的使用情况,由于自己学疏识浅,本文对于《论语》副词的探究不是很深入,分类定义等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恳请老师指正。
4
慝(tè):邪恶、恶的意思。
12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2、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2006年.
4、杨伯峻.《古今汉语词类通解》.北京出版社,1998年.
5、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6、胡明扬,《词类问题考查》.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 7、金梦.《论语》状中结构研究(论文).西南大学.2007年. 8、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
9、刘兆伟.《论语通要》.任命教育出版社.2008年.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