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系列—浙江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学考)复习第1部分 24 古诗九篇 下载本文

24 古诗九篇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1.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美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了赤壁奇景。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C [C项,“小乔初嫁”属于侧面描写。]

2.下列诗句中,没有表达思乡之情的一项是( )

【导学号:82160060】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B.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C.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D.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B [B项,表达的不是思乡之情,而是爱恋之情。]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下列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1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这首词写于1205年镇江(京口)知府任上。1204年执政的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主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怀古”,即为伤今。然而,本词自始至终保持着豪迈的基调,不愧为豪放派辛词的代表作。其豪放的格调,可从两个角度折射出来:其一,选古代英雄事迹;其二,刻画侠肝义胆,抒发忠义之情。

C.诗言志,词也言志。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诗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是对韩侂胄的期望;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诫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D.《永遇乐》用典较多,且全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诗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诗人“怀古”的态度,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

B [“侠肝义胆”的评价,有悖原诗意——词中所歌颂的英雄都是与国家命运相系,并非个体的“义士侠客”。]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用典”手法的一项是( )

【导学号:82160061】

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C.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王勃《滕王阁序》)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B [A项,刘裕典故;C项,终军典故;D项,庄生梦蝶和杜宇的典故。] 三、《氓》

5.下列诗句中,感情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烈、痴情)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理性、坚强) C.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沉痛、哀伤) 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哀怨、无奈) D [D项,是“刚烈、决绝”。]

6.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B [B项,应为“比”的手法。 ] 7.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C [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顶真的手法。] 8.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D [D项,信誓旦旦:誓言是真挚诚恳的。] 9.对《氓》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第一、二章写结婚经过,第三章追悔自陷情网,第四、五章写男方负情背德,第六章表示对男方的怨恨。

3

B.女子受夫权的压迫,被任意遗弃,这在几千年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本诗表明妇女解放的重要性。

C.这是一首弃妇诗,反映了当时妇女的痛苦,不仅是对那薄情男子而且是对男权社会的强烈的控诉。

D.本诗将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的坚强性格。

B [B项,“本诗表明妇女解放的重要性”有意拔高,应为“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10.下列对《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叙事诗。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事,采用追忆和对比的写法,揭露了一个喜新厌旧、对爱情不忠的负心郎形象。

B.《氓》作者按照“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个对爱情有着美好幻想、温柔多情但又清醒、刚烈的女子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C.《氓》全诗以赋为主,兼用比兴的手法,如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主人公年华正茂、容颜靓丽的青春面貌。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引出对姐妹同胞不要沉溺迷恋负心男子的忠告。

D.《氓》中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如“氓之蚩蚩”“泣涕涟涟”“淇水汤汤”“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仅起到摹声绘貌的作用,而且读来朗朗上口。

D [D项,《氓》没有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而是用比兴、对比的手法,所举例是叠词,没有重章叠句。]

四、《离骚》

11.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的新诗体,这种诗体被人们称为“楚辞”。

B.《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后人将它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C.《楚辞》是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作品的总集,由汉代刘向编成。宋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