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下载本文

代李敬業傳天下檄文

聂聪聪 2014020018

參考書籍

《古文觀止》,吳楚材,吳調侯主編,中華書局,1959年版

《駱臨海集箋注》,唐·駱賓王著,清·陳熙晉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 《历代檄文名篇选译》,祖金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26—684后,为“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旧唐书》《唐才子传》有记载,有《骆临海集》传世。

檄文:在广义上讲是指古代官府在木简上写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在《说文解字》中,是指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以号召,若有急则插

鸡羽而遗之,故谓之羽檄,言如飞之急也。刘勰《文心雕龙·檄移》篇详细的介绍了檄这种文体。原文为“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祭公谋父提出的古代有威严地谴责敌人的训令,有诰诫对方的文告。刘勰指出这是檄文的源头。并且说明《齐桓公伐楚》已经是今天意义上的檄文。接着指出“暨乎战国,始称为檄。檄者,皦jiǎo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指出从战国开始称为檄,“檄”的意思是明白,把问题宣扬揭示出来,使之明明白白。并且举了张仪这篇《为文檄告楚相》文章。

明代吴讷《文章辩体》中写道“檄,军书也。春秋时,祭公谋父称文告之辞,既檄之本始。至战国张仪檄告楚相,其名始著。”清代的王兆芳《文体通释》“檄,军事所征召而激动者也。主于扬激军情,词意急切。”

吴讷基本上是对刘勰对檄的由来做出了概括,而王兆芳指出了这种文体的艺术特色。

刘勰并指出檄文的三个作用,一是奋其武威,使敌人闻风丧胆,长自己的威风,灭敌人的斗志;二是充分揭露敌人的罪恶,说明其恶贯满盈,死到临头;三

1

是从精神上摧毁敌人,使敌人的万丈高城,不攻自破。

广义上的檄文常常檄移并用,但是檄文和移文还是有区别的,檄文针对敌对而出发,多用于声讨和征伐,文辞尖锐,重在扬己罪彼。移文是针对内部集团不同意见出发的,用于使对方明白原因,因而文辞比较温和,其主要目的只是为了使对方改变看法。

《为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以说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檄文又名《为李敬业讨武曌檄》简称《讨武曌檄》。本文开篇先说了武氏出身卑微,指出她并非贤良之辈,而且秽乱宫闱,以及历数她狐媚惑主,杀姊屠兄,弑君鸠母,窥窃帝位,任用亲信这些罪状。使用这些证据为的是激起人们对武氏的不满和憎恶。体现了“扬激军情”的作用。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看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便惊问是谁写的并且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这篇檄文煽动力之强了。

接着显示出李敬业公侯之子的出身,标明我方的正义性,并且分析了我方的有利形势,最后晓之以礼,威之以刑,表现出必胜的信心——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全文气势磅礴,慷慨激昂,义正词严,体现了檄文慑服对方,壮大我放声威的特色,有强烈的说服力和鼓动性,是一篇檄文的典范、 在艺术特色上,文章用骈体文写成,句式对仗,音韵铿锵,并且作者拜托了齐梁以来堆砌辞藻的通病,言之有物,气势充沛。但是因为檄文由于自身文体的特点,常常有着夸张不实的成分,如“弑君鸠母”这个事件,其原因可能是骈体文讲究对仗以及加强声势的目的。

文章写作背景:弘道元年(683),唐高宗李治驾崩,李显即位。次年,光宅元年(684),改元嗣圣武则天废去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武则天以太后临朝称制,并且武则天掌握全部权力。自己临朝称制,正想进一步登位称帝,建立大周王朝,这就引起一些忠于唐室的大臣勋贵的愤怒。光宅元年684年冬,身为开国元勋英国公李绩嗣孙的李敬业,已经被贬官到眉州联合长安主薄骆宾王在扬州会面。打出拥立以已故太子李贤为帝的旗帜,这篇檄文就是他们起事时所发表的,目的是为了讨伐武后。 本文以《骆临海集箋注》为底本

僞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嘗以更衣入侍。泊乎晚節,穢亂春宮。密(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2

伪:非法;非正统。晋〃李密《陈情表》:且臣少事伪朝。

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最早出现在班固《汉书〃高后纪》:“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大赦天下。”

武氏:即武则天名曌(公元624年-公元705年),为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高宗为太子的时候就与他建立了感情。太宗死后,武氏出家为尼,高宗即位,复又被召入宫中,成为昭仪,她寻找机会废了王皇后,于永徽六年655年被册立为皇后。高宗多病,武氏代决政事,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高宗死后,于683年,684年,先后废黜中宗为庐陵王、废黜睿宗李旦。天授元年690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国号为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同年末武氏殁于宫中。

下陈:古代统治者宾主相见,在堂下陈列礼品,因为位于堂下,因称下陈。古代统治者用剥削掠夺的财物、婢妾充实府库后宫,炫耀权势,称为充下陈。出自《战国策〃齐策四》美人充下陈。

更衣:更换衣服。出自《史记〃外戚世家〃卫皇后》:是日,武帝起更衣, 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这里暗用卫子夫侍汉武帝更衣得幸的典故。说明当初武氏得幸太宗的原因。

洎jì:及,到。《庄子〃寓言》:“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

晚节:后来。《史记〃外戚世家论》:“及晚节色衰爱弛,而戚夫人有宠。” 春宫:即东宫,太子的居住之处。北周王褒《皇太子箴》:“秋坊通梦,春宫养德。”

先帝之私:指削发为尼,成为太宗才人这件事。

后庭:犹后宫,晋潘岳《西征赋》:“较面朝之焕炳,次后庭之猗靡。” 后房:姬妾的代称。《晋书〃石崇传》:“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

嬖bì:宠爱。《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 蛾眉:原以蚕蛾的触须比喻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借指女子容貌的美丽。《楚辞〃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掩袖工讒:意思是掩住鼻子来媚惑主人,故作娇态。出自《战国策.楚策四》: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

3

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后来用“掩鼻”为女子进谗离间之典。工:巧于,擅于。

狐媚:唐代迷信狐仙,认为狐狸能迷惑害人,所以称用手段迷人为狐媚。 偏:程度副词,很。

译文:非法窃据政权,当朝处理国事的武则天。本性并非温和谦顺,出身实在是微贱。以前在后宫是太宗的才人。用更衣的机会得到宠幸。等到后来,淫乱于太子宫中,秘密的隐瞒是先帝才人这件私事,暗中图谋从后宫中得到高宗的宠爱。到了皇帝后宫后就显现出她的嫉妒,她因貌美丝毫不肯谦让别人。故作娇态善于挑拨,用妖媚的手段很能迷惑皇上。

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 践:登上,承袭。《礼记〃明堂位》周公践天子之位

元后:帝王的嫡妻,这里指王皇后。王皇后于贞观17年643年立为太子妃,贞观23年649年立为皇后,永徽6年,655年被废,不久遭害,被武氏做成骨醉,并改王氏为蟒。

翚翟(huī dí):用美丽鸟羽织成的衣服,指皇后的礼服。《后汉书〃舆服志下》:“观翬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为服。”原来指的是野鸡,翚,五彩雉鸡。翟,长尾山鸡。原因雉之交有时,守死而不犯分,是妇德所倡。所以皇后的车和衣服上装饰有翬翟的形状,表示妇德。在文章中指的是皇后身份象征的事物,武后取而代之。

南朝宋谢庄 《宋孝武宣贵妃诔》:“衡緫灭容,翬翟毁衽。衡緫指车马的饰物;容谓幨车也即容盖。

聚麀:jù yōu出自《礼记〃曲礼上》:“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郑玄注:“聚,犹共也。鹿牝曰麀。”禽兽不知父子夫妇之伦,故有父子共牝之事。后以指两代的乱伦行为,借喻淫乱秽行。在隋代祖君彦的《为李密檄洛州文》中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