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提要
第一讲 新闻传播的起源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
从猿到人的演变
农业革命与四大文明发祥 精神文明的轴心时代 农业文明的繁荣 中世纪的停滞 停滞中的进展
第二节
人类传播媒介与方式的变革
一、口头传播
口头传播,也可以称为口语传播,是用口语述说来 传达思想、消息和态度,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 发展阶段。
前语言时代的传播方式 ——体语传播
生理上所能发出的有限声音(如号叫、咆哮、咕哝、尖叫) 身体语言(如招手和手臂信号及大幅度的动作和姿态) 语言的产生——人类传播史的里程碑 意义在于:
人们不再只通过各种断续的嚎叫,简单的姿势和身体的动作来应对
大自然的威胁和共同劳动。人们通过单词、数字及其他代号,加上语言 和逻辑规则来交流。
还使人们的分类、抽象、分析、综合及推测等思维能力加强,使人类在音 讯传播的长度、深度、广度及精细程度上有了进步,并使得人类与自然的 斗争经验得以相传。
语言的运用加快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受速度,使人们无须再用如现 代人“动作字谜”游戏的方式来传递音讯,减少了编码解码时间。
远古时代的口语新闻传播,由于民族的不同、文明的不同和地区的不同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个人与个人的交谈 众人在一起议论
氏族公社、血缘家族和部落的各种行政会议 广泛流传的民谣、说唱 田边地头的传闻 口头传播的局限
人们的声音传播范围有限,一旦超过有效
的范围,传播的内容,将无法为其他的人类所知晓 口口相传、语言接力式的传播,往往会导致信息失真, 天长日久,最后的受众所听到的内容,与传播者最初发 布的消息相比,难免面目全非
二、标记、声光、图式传播(重要的补充)
口头传播是这个时期主要的传播方式,但由于口头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古代人类还往往借助一些辅助传播手段 标记传播
借用一定物体为载体,传递或保存音讯的传播方式。 声光传播
以声和光作为传递信息载体的传播方式。 图式传播
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带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 三、文字传播(手写)
文字的产生1、突破口头传播的时空限制,使信息可以流传于异时异地,保存久远。
2、促进了社会分工,出现了专门的文字传播者。
书写材料的改进
纸张出现,书写材料改进,使得文字在更大范围为民众掌握。而使得文字传播进入一个更广泛的阶段。 四、印刷传播 活字印刷的发明
意义 可以迅速大量的复制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从物质上突破了文
字传播的阶层限制,为新闻传播业的兴起,准备了最后的物质条件。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唐代 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报纸
我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最早的报纸的出现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的. 驻扎边疆的节度使纷纷在都城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上都后留院”等,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统一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这些进奏院并不受中央政府管辖,而是对地方节度使负责。其职责包括协调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办理需要和朝廷联系交涉的各项事宜,以及为地方了解、汇编和通报都城的各类政治信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即被称为“进奏院状”,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并没有固定名称 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等 主要内容
皇帝的起居活动 皇帝的诏旨 官吏的任免 臣僚的奏章
其他重要军事政治信息 最早有关唐代报纸的记载
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收录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原件早已失存
孙樵在书中说:“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也就是说,这“数十
幅书”是没有任何款式和名称的,开元杂报并不是这份报纸的名称,所以开元杂报一名,只是孙樵为了行文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 现存的进奏院状只有两份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敦煌进奏院状
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 但是这两份报纸并不在国内,而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部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二、宋代 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非官方报纸
官方报纸 官方发报制度以太平兴国六年为界
宋代建国初期,沿用了唐、五代的旧制,即地方政府在京城设置进奏院,归各州政府自行管辖,用以传递信息、协调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关系。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中央政府开始对京都的共计200多地方进奏院进行整顿,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改组后的都进奏院由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领导。
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播工作的邸吏也开始归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经由邸吏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自然也就受到中央政府的辖治,成为统一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官报。这种官报在当时即称为“邸报”。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 主要内容 皇帝的诏旨、 皇帝的起居、 官吏的任免 、 臣僚的奏章、 战报、 刑罚。
与唐代进奏院状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发行不再由地方政府一手包揽,而是归入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成为一种在某一制度下的、一式多份发往诸路州郡的中央一级官报。
其读者群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少数藩镇长官,而是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士大夫、知识分子。
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逐渐加大,时效性也有所增强。
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尽管发行的周期在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从“每日”、“每五日”到“逐旬”、“每月”都有。虽然并没有严格执行,但定期、连续两点还是基本做到了。
了维护统治,加强对邸报的内容的管理,宋代还曾经施行过“定本制度”。所谓“定本”就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监官编好,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样本。进奏官必须根据之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这种这项制度起始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此后,这一制度曾两次取消,但很快又得以恢复,一直沿用到南宋末 非官方报纸 小报
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
称。“小报”是当时的一种习惯称呼,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发行人:进奏官使臣及政府机关内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之家” 内容:朝廷动态报道,皇帝诏谕等。 特点:1.时效性强
2.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未公开的朝廷机密事 件,因触论朝庭言禁受到查禁。
3.读者范围广泛,有手写和雕版印刷两种。 三、明代 出现了民间报房和抄报行业
官方报纸 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与抄传等事宜。 通政司
汇集各类奏章和地方上报的消息 六科
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 提塘
将诏旨和奏章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
民间报房和抄报行
明代中期以后,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 ,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 明代的“邸报”的摘抄本和翻印件 《万历邸抄》
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一些摘由等。这部抄本确实保存了大量当年的原文,但并不全是原文。因此,只是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抄
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天变就是指发生在北京内城西南,以王恭厂火药库附近一带为中心,波及到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报道这次事件的报纸,当时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不少京内外人士都是通过阅读这份报纸才了解到这次事件的详细情况 。
由于年代久远,原件已经无存。它的全文,是被当时人和稍后一些时候的人根据原件或传抄件,以附录方式辑入私人文集,间接保存下来的。 这次关于北京灾异事件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的,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它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明代唯一报纸原件
《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这份报纸是用雕版印刷的,内含“急选报”三个大字和“四月份”小字。正文刊出被选中的官员名单。纸张和印刷的质量都不高,说明是为了抢时间草草印出来的。
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但估计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所出的“邸报”之外的众多“报儿”中的一种。有可能单独发行,也有可能作为附件随“邸报”一并发行,它的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