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教材 下载本文

b.跌窝抢险注意事项

在翻筑时,应按土质留中坡度或加木料支撑,以免坍塌扩大。抢护陷坑险情,应当查明原因,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如跌窝伴随渗透破坏(渗水、管涌、漏洞等),可采用填筑反滤导渗材料的办法处理;如果跌窝伴随滑坡,应按照抢护滑坡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果跌窝在水下较深时,可采取临时性填土措施处理。备足物料,迅速抢护。在抢护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上游水情涨落情况,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1.1.6.6堤基管涌险情的抢护

在渗流水作用下土颗粒群体运动,称为“流土”。填充在骨架空隙中的细颗粒被渗水带走,称为“管涌”。通常将上述两种渗透破坏统称为管涌(又称翻沙鼓水、泡泉)。管涌出水口冒沙并常形成“沙环”,故又称沙沸。在黏土和草皮固结的地表土层,有时管涌表现为土块隆起,称为“牛皮包”,又称鼓泡。管涌一般发生在背水坡脚附近地面或较远的潭坑、池塘或洼地,多呈孔状冒水冒沙。出水口孔径小的如蚁穴,大的可达几十厘米;个数少则一两个,多则数十个,称作管涌群。

a.堤基管涌形成的原因

管涌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堤防基础为典型的二元结构,上层是相对不透水的黏性土或壤土,下面是粉沙、细沙,再下面是沙砾卵石等强透水层,并与江河水相通。汛期高水位时,由于强透水层渗透水头损失很小,堤防背水侧数百米范围内表土层底部仍承受很大的水压力。如果这股水压力冲破了黏土层,在没有反滤层保护的情况下,粉沙、细沙就会随水流出,从而发生管涌。根据管涌产生的机理,抢护管涌险情的原则应是:制止涌水带沙,而留有渗水出路。

b.管涌险情程度的评估

管涌一般发生在背水堤脚附近地面或较远的坑塘洼地。距堤脚越近,其危害性就越大。一般以距堤脚15倍水位差范围内的管涌最危险,在此范围以外的次之。有的管涌发生在农田或洼地中,多是管涌群,管涌口内有沙粒跳动,似“煮稀饭”,涌出的水多为清水,险情稳定,可加强观测,暂不处理。管涌发生在坑塘中,水面会出现翻花鼓泡,水中带沙、色浑,有的由于水较深,水面只看到冒泡,可潜水探摸,是否有凉水涌出或在洞口是否形成沙环。堤背水侧地面隆起(牛皮包、软包)、膨胀、浮动和断裂等现象也是产生管涌的前兆,因而对这种险情要高度重视并及时进行处理。

21

c.管涌险情的抢护方法

沙石(土工织物、梢料)反滤围井。沙石反滤围井是抢护管涌险情的最常见形式之一。对管涌口不大、涌水量较小的情况,采用由细到粗的顺序铺填反滤料,即先装细料,再填过渡料,最后填粗料。对管涌口直径和涌水量较大的情况,可先填较大的块石或碎石,以消杀水势,再按前述方法铺填反滤料,以免较细颗粒的反滤料被水流带走。反滤料填好后应注意观察,若发现反滤料下沉可补足滤料,若发现仍有少量浑水带出而不影响其骨架改变,可继续观察其发展,暂不处理或略抬高围井水位。管涌险情基本稳定后,在围井的适当高度插入排水管(塑料管、钢管和竹管),使围井水位适当降低,以免围井周围再次发生管涌或井壁倒塌。

沙石(梢料)反滤压盖。在抢筑前,先清理铺设范围内的杂物和软泥,同时对其中涌水涌沙较严重的出口用块石或砖块抛填,消杀水势,然后在已清理好的管涌范围内,按反滤料铺填要求予以保护。

蓄水反压。蓄水反压(俗称养水盆),即通过抬高管涌区内的水位来减小堤内外的水头,从而降低渗透压力,减小出逸水力坡降,达到制止管涌破坏和稳定管涌险情的目的。 d.“牛皮包”的处理

当地表土层在草根或其他胶结体作用下凝结成一片时,渗透水压把表土层顶起而形成的鼓包,俗称为“牛皮包”。抢险时一般可在隆起的部位,铺麦秸或稻草一层,厚10~20cm,其上再铺柳枝、秫秸或芦苇一层,厚约20~30cm,然后再压土袋或块石。 e.管涌抢险注意事项

在堤坝背水坡附近抢护时,切忌使用不透水的材料堵塞,以免截断排水出路,造成渗透坡降加大,使险情恶化。同样堤坝背水坡抢筑压浸台,不能使用黏性土料,造成渗水无法排出,加剧险情。对无滤层减压井围井的采用,必须具备减压井中所提条件,同时由于井内水位压力大,井壁围埝要有足够的高度和强度,并应严密监视围埝周围地面是否有新的管涌出现。反滤盖层只能适用于渗水量较少,渗透系数较小的涌泉,或普遍渗水的地区。各种处理后排出的清水,应引至排水沟。抢护脱险后仍应加强防守,观测周围的变化和渗水流量与江水消长的关系,以供汛后处理作参考。

1.1.6.7裂缝险情的抢护

裂缝是汛期堤坝工程常见的险情之一,它有时很可能是其他险情(如滑坡、崩岸等)的前兆。抢护原则:根据裂缝判别,如果是滑动或坍塌崩岸性裂缝,应先按处理滑坡或崩岸方法进行抢

22

护,待滑坡或崩岸稳定后,再处理裂缝,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纵向裂缝如果仅是表面裂缝,可暂不处理,但须注意观察其变化和发展,并封堵缝口,以免雨水侵人,引起裂缝扩展。较宽较深的纵缝,即使不是滑坡性裂缝,也会影响堤防强度,降低其抗洪能力,应及时处理,消除裂缝。横向裂缝是最为危险的裂缝。如果已横贯堤身,在水面以下时水流会冲刷扩宽裂缝,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即使不是贯穿性裂缝,也会因缩短渗径,浸润线抬高,造成堤身土体的渗透破坏。因此,对于横向裂缝,不论是否贯穿堤身,均应迅速处理。窄而浅的龟纹裂缝,一般可不进行处理,较宽较深的龟纹裂缝,可用较干的细土填缝,用水洇实。 a.裂缝险情抢护的方法

开挖回填。这种方法适用于经过观察和检查已经稳定,缝宽大于1cm,深度超过1m的非滑坡性纵向裂缝,采用这种方法抢护裂缝比较彻底。

横墙隔断。此法适用于横向裂缝,沿裂缝方向,每隔3~5m开挖一条与裂缝垂直的沟槽,并重新回填夯实,形成梯形横墙,截断裂缝。墙体底边长度可按2.5~3.0m掌握,墙体厚度以便利施工为度,但不应小于50cm。 b.裂缝抢险注意事项

对伴有滑坡、坍陷险情出现的裂缝,应先抢滑坡、坍陷险情,待脱险并趋于稳定后,必要时再按上述方法处理裂缝;不伴随滑坡、坍陷出现的裂缝险情,并已趋于稳定可采用上述方法抢护;在采用“开挖回填”、“横墙隔断”等方法,抢护险情时,必须密切注意上游水雨情的测报预报。

1.1.6.8堤坝滑坡险情抢险

堤防滑坡俗称脱坡,是由于边坡失稳下滑造成的险情。开始在堤顶或堤坡上产生裂缝,随着裂缝的逐步发展,主裂缝两端有向堤坡下部弯曲的趋势,且主裂缝两侧往往有错动。汛期堤防边坡失稳,包括临水坡的滑坡与背水坡的滑坡。这类险情严重威胁着堤防的安全,必须及时进行抢护。

a.堤防发行滑坡的预兆

首先,堤顶或堤坡出现纵向裂缝。汛期一旦发现堤顶或堤坡出现了与堤轴线平行而较长的纵向裂缝时,预示着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很大。

其次,堤脚处地面变形异常。在汛期,特别是在洪水异常大的汛期,软基上的堤防,曾经出现过滑坡险情的堤段,当发现堤脚下或堤脚附近出现某一范围隆起、临水坡前滩地崩岸逼近

23

堤脚、临水坡坡面防护设施失效等,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b.临水面滑坡抢护的基本方法

临水面滑坡抢护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增加抗滑力,尽快减小下滑力。汛期临水面水位较高。采用的抢护方法,必须考虑水下施工问题。

首先,做土石戗台。在滑坡阻滑体部位做土石戗台,滑坡阻滑体部位一时难以精确划定,最简单的办法是,戗台从堤脚往上做,分二级,第一级厚度1.5~2.0m,第二级厚度1.0~1.5m,土石戗台断面结构。采用本抢护方案的基本条件是:堤脚前未出现崩岸与坍塌险情,堤脚前滩地是稳定的。

其次,做石撑。当作土石戗台有困难时,比如滑坡段较长,土石料紧缺时,应做石撑临时稳定滑坡。该法适用于滑坡段较长,水位较高。采用此法的基本条件与做土石戗台的基本条件相同。石撑宽度4~6m,坡比1:5,撑顶高度不宜高于滑坡体的中点高度,石撑底脚边线应超出滑坡下口3m,以远石撑的间隔不宜大于10m。

最后,堤脚压重。保证滑动体稳定,制止滑动进一步发展。滑坡是由于堤前滩地崩岸、坍塌而引起的,那么,首先要制止崩岸的继续发展,最简单的办法是堤脚抛石块、石笼、编织袋装土石等抗冲压重材料,在极短的时间内制止崩岸与坍塌进一步发展,详见崩岸抢护措施。 c.背水面滑坡抢护的基本方法

减小滑动力,增加抗滑力。即上部削坡,下部堆土压重。如滑坡的主要原因是渗流作用时应同时采取“前截后导”的措施。 首先,削坡减载。

削坡减载是处理堤防滑坡最常用的方法,该法施工简单,一般只用人工削坡即可。但在滑坡还继续发展,没有稳定之前,不能进行人工削坡。一定要等滑坡已经基本稳定后(大约半天至1天时间)才能施工。

其次,在临水面上做截渗铺盖,减少渗透力。

当判定滑坡是由渗透力而引起的,及时截断渗流是缓解险情的重要措施之一。采用此法的条件是:坡脚前有滩地,水深也较浅,附近有黏土可取。 第三,及时封堵裂隙,阻止雨水继续渗入。

滑动体与堤身间的裂隙应及时处理,以防雨水沿裂隙渗人 到滑动面的深层。保护滑面深处土体不再浸水软化,强度不再降低。封堵裂隙的办法有:用黏土填筑捣实,如没有黏土,也可就地捣实后覆盖土膜。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