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附答案解析) 下载本文

B.强调脱离天命关注现实政治的重要性 C.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D.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周公的这种天命观强调民心、民意是统治者德行影响的结果,也是上天意旨的风向标,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故选A项;根据材料“时刻敬天、明德、保民”可知,周公的这种天命观注重天命,而非脱离天命,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治的治国理念,未提及法治,排除B、C项;儒家学说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排除D项。

2.(2019·潍坊一模)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 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 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融入华夏文化圈,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故选C项;周王室尚未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B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实现局部统一,排除D项。

3.(2019·洛阳、许昌联考)春秋时期的楚国最先设县,到春秋后期,县制逐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这表明战国时期( ) A.诸侯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B.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C.楚国最早确立中央集权 D.贵族阶层备受冷落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春秋时期的楚国最先设县”“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可知,战国时期国君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力度,故选A项;材料强调县的设立与县令任免,不能表明商鞅变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春秋时期的楚国最先设县”并不能说明楚国最早确立中央集权,排除C项;县之长官由国君任免,并未说明任免对象,不能得出贵族阶层备受冷落,排除D项。 4.(2019·衡阳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

《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 第1世 秦襄公 在位12年(公元前777年-公元前766年) …… 第9世 秦穆公 在位50年(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 …… 第25世 秦孝公 在位27年(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 第26世 秦惠文王 在位27年(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 …… 第30世 秦庄襄王 在位3年(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7年) 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 ) A.分封制遭到破坏 B.宗法制遭到破坏 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 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秦国国君的称号开始为“公”,后来改为“王”,而按照分封制只有周王才能称王,秦国国君还只是诸侯,却称王了,这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答案】C

【解析】 “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说明的是中央有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C项。

6.(2019·渭南高三质检)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要求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的同时,允许或默许部分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急剧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积极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从俗而治意味着给予诸侯王国以较大的自主权,所以不会激化诸侯王国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提到的是地方行政管理,与中央行政体制没有关系,排除B项;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而对分封的王国则默许从俗而治,这说明朝廷积极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故选C项;材料只是提到地方治理方式不同,没有涉及王国控制区域的变化,排除D项。

7.(2019·青岛二模)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长期结合在一起的,有学者认为隋唐两宋时期属于“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其特征是“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这种体制实质上( ) A.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导致了国家机构的分裂 C.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D.保证了君主权力的独尊 【答案】D

【解析】 “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说明其是以保证君主的权力为核心的,故选D项;“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说明中央政府的权力是很大的,并且不会导致国家机构的分裂,排除A、B两项;“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说明君相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排除C项。

8.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 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隋唐时期中书门下由过去负责决策到专门管理政务性工作,说明封建社会的官员日趋专业化,C项正确。

9.(2019·银川二模)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明清时期,总共有37.2%的进士来自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士则来自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获得科举功名的人( ) A.社会分布较为广泛 B.都来自书香门第 C.家庭教育背景较低 D.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明清时期进士的祖上既有教育水平低的家庭也有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这说明获得科举功名的人社会分布较为广泛,故选A项。

10.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 ) 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 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宋朝台谏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说明宋朝台谏官权力大;宋太祖的规定,说明宋朝文人地位大大提高,这便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故选B项;宋朝重文传统只会有助于政治清明,起不到保证宋王朝长治久安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宋朝台谏官的权力设置延续了前代制度,并非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宋朝台谏官能在一定制度上限制君主权力,但起不到有效制约的作用,排除D项。

11.(2019·盐城三模)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谬”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 ) A.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 B.监察制度由此建立 C.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 D.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说明专制皇权得到强化,故选D项;六部是行政机构,排除A项;明太祖设御史台,由此建立监察制度,与材料中“明代仁宗皇帝”不符,排除B项;“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说明是针对官员个人,而非中央各部间实现权力制衡,排除C项。 12.(2019·广州二模)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 1 200 多人。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这表明当时( ) A.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 B.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 C.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 1 200 多人”可知,雍正朝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控制,这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