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附答案解析) 下载本文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 分封制与宗法制 考点二 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 考点三 中央集权的演进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 分封制与宗法制 [考点回顾] 1.宗法制

(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深化]

1.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 项目 分封制 目的 巩固周朝统治 宗法制 确立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 保证王权的稳定 核心 广建诸侯,拱卫王室 嫡长子继承制 不同点关系 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诸侯享有 嫡长子与众子在血缘上是兄弟关 权力但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 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作用 周朝统治得到巩固,势力范围扩大 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都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 相同点 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 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联系 2.分封制的特点和历史遗存 (1)特点

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历史遗存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省份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考题印证]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

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考点二 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 [考点回顾]

1.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考点深化]

1.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 相权不断削弱 内朝官向 外朝官转化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职位的设置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出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由实位转向虚位 限制、压缩 宰相权力 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2.皇权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考题印证]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

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2.(2019.4·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答案】B

【解析】宋代,参知政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削弱相权,故选B项;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的特权,排除A项;汉代逐渐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中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通过强化“中朝”来加强皇权,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以道德标准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项。

D.实行察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