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考试题与答案 下载本文

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23、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 24、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

25、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与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或与

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政策。

26、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

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政策措施。

27、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对某些产业、行业进行一定形式的扶植或限

制的政策。 28、收入政策:主要是为了调节社会有效需求以及保证收入分配相对公平而采取的强制性和非强制

性执行的工资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29、自然失业:是指包括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以及结构性失业等短期性失业。

30、双目标论:持有双目标论的人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坚固稳定

物价和经济增长两个目标。

31、可测性:中央银行能够迅速地获取作为中介指标及操作指标变量的准确数据,同时这些指标有

明确的定义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的要求。

32、可控性:中央银行可以运用政策工具对作为中介指标及操作指标的变量进行有效控制的要求。 33、相关性:作为中介指标及操作指标的变量要与最终目标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它们的变动要对最

终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

34、抗干扰性:作为中介指标及操作指标的变量应能较准确地反映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且较少受到

外来因素的干扰。 35、单目标论:持有单目标论的人认为,由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货币政策只能以单一目标为己任。

四、问答题

1、试分析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的准备进而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作用机理: 买入(卖出)有价证券 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减少) 超额准备金增加(减少) 货币供给量增加(减少) 利率水平下降(上升).

政策效果: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具有调控存款货币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的作用,调节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功能.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较好的连续性,操作的可逆转性,及时性的特点. 局限性在于:(1)技术性很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2)需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否则将影响操作效果。

2、试分析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对货币供给量发生影响。

作用机理: 再贴现率提高(或降低) 向中央银行借款成本增加(或减少) 超额准备金减少(增加) 信贷投放与投资减少(增加) 货币供给量减少(增加) 利率水平上升(下降)。

政策效果:再贴现最大的优点在于中央银行可以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不仅具有调节市场

33

利率水平,信贷结构的作用,还具有较强的告示效应和防止金融恐慌的作用. 局限性在于: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不宜经常变动。

3、试分析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理、政策效果及特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试制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改变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规模与信用创造能力而达到扩张或收缩信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措施。 作用机理:法定存款准备金提高(或降低) 超额准备金减少 (或增加) 存款货币创造能力金下降(提高) 信贷投放与投资减少(增加) 货币供给量减少(增加)、利率水平上升(下降)。

政策效果:它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并且它对货币供给量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见效快。

局限性在于:不适合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威力过于巨大) 4、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货币政策时滞:这是指货币政策的制定及产生效果的滞后性,具体说就是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因此从中央银行对经济活动中的变化有所反应,到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再到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发生作用,再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变化波及到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由中介指标的变化再到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产生影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就总体过程来说,货币政策时滞可以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5、如何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既具有矛盾性也具有统一性。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通常在经济增长的时期,由于投资与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的生产规模相应扩大,对劳动力需求较旺,社会失业率较低。

但是在一定时期内,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这些目标往往就互为矛盾,(可酌情展开)因此,中央银行在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同时兼顾,于是出现了如何根据具体阶段特点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进行取舍的要求。(酌情展开) 6、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若要有效地反映货币政策的效果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可测性:中央银行能够迅速地获取作为中介指标及操作指标变量的准确数据,同时这些指标有明确的定义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的要求。

可控性:中央银行可以运用政策工具对作为中介指标及操作指标的变量进行有效控制的要求。 相关性:作为中介指标及操作指标的变量要与最终目标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它们的变动要对最终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

抗干扰性:作为中介指标及操作指标的变量应能较准确地反映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且较少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

7、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针对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解的,而不是对特种信用量进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类。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这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经济领域和特殊用途而采取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等。(具体内容可适当展开) 8、请比较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

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包括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概念可适当表述)

34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的准备进而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适用于一国具有较发达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所必要的微观环境。 优点: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具有调控存款货币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的作用,调节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功能.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较好的连续性,操作的可逆转性,及时性的特点 局限性在于:(1)技术性很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2)需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否则将影响操作效果.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对货币供给量发生影响.

优点:再贴现最大的优点在于中央银行可以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不仅具有调节市场利率水平,信贷结构的作用,还具有较强的告示效应和防止金融恐慌的作用 局限性在于: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不宜经常变动。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改变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规模与信用创造能力而达到扩张或收缩信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措施。 优点:它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并且它对货币供给量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见效快. 存款准备金为中央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可预测的储备,大大便利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和对短期利率的控制。

局限性在于:不适合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威力过于巨大) 9、货币政策效应受哪些主要因素的影响?

货币政策效应:包括有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能否实现和能够在多大程度实现其政策目标,哪些因素会影响其实现等内容。

一般说来:政策决策者的判断能力;所运用的工具是否有效;货币政策的内外部时滞长短;货币流通速度;微观主体的预期及行为选择;其他政治经济因素等等都会对货币政策的效应大小产生一定影响。(酌情展开)

10、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共性与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共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两大政策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围,即本国的宏观经济方面,二是这两大政策具有国家制定,三是最终目标一致。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 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的实施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政府财政部门具体实施,而货币政策则由中央银行具体实施。二是作用过程不同。财政政策的直接对象是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以改变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数量和结构为初步目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货币政策的直接对象是货币运动过程,以调控货币供给的结构和数量为初步目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三是政策工具不同。财政政策所使用的攻击一般与政府的收支活动相关,主要是税收和政府支出及转移性支付等,货币政策适用的工具通常与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业务活动相关,主要包括一般性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1、简述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利率变动对投资规模的影响。

利率对投资规模的影响实际上是凯恩斯学派的传统货币政策传递机制。其主要思想是,货币供给(M) 增加会使利率(i )下降,利率下降又促使投资(I)增加,投资增加会引起产出(Y)的增长。其传递机制是:

M (增加) i (下降) I (增加) Y (增加)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