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管理学基础各章节重点 下载本文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章的主要内容是管理与管理者,管理与管理环境。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管理的含义

综合国内外管理学家的观点,本教材将管理定义为:

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3.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教材认为,管理的职能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计划。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组织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设置组织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3.领导。领导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组织的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

4.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四、管理者的分类

每个管理者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层次,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几个方面,只是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不同。另外,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者。

五、管理者角色

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请参见下表: 管理者角色分类

角色 人 际

领导者 关

组织联络系

者 精神领袖

主要管理活动

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

通过各种活动,培训和激励员工 组织内部之间、组织与外部之间 的沟通与联络

信 息

信息监听者 信息传播者

通过阅读期刊和分析报告,获取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

将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组织内的其他成员,以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发言人 决 策 干扰应对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企业家 把信息传递给外界 关注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寻找机会 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处理组织内外的冲突或解决各种问题 负责分配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包括信息资源 与供应商、客户等谈判,调解员工间及下属部门间的纷争 六、管理者技能

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三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三类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技术技能对于各种层次管理者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对基层管理者尤为重要。

2.人际技能又称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组织内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

3.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很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的存在、制定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选择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

七、组织外部环境

组织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又分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部分。 1.宏观环境

又称为社会大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全球化环境。 2.产业环境

又称作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是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环境因素。包括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政府管理部门、新闻传播媒介等。 八、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对环境的管理 1.环境的不确定性

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一般来说,组织规模越大,则组织环境的复杂性越强。环境的变化性,是指各种环境因素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和演进的程度。

依据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类型:简单稳定的环境、复杂稳定的环境、简单动态的环境和复杂动态的环境。 2.环境的管理

第一步,列出对组织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的数目和相对强度。

第二步,对第一步列出的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确定它们是为组织创造了机遇还是带来了威胁。

第三步,拟定一个计划,说明自己打算如何利用环境因素创造的机遇或者化解其带来的威胁,并确定为达到这个目的所需要使用的资源。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最具有规范性、技术性的职能是( )。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2.“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 ) A.泰罗 B.法约尔 C.西蒙 D.韦伯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 )的重要性。 A.组织 B.预测 C.预防 D.计划

4.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 )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A.目标、原则和结构 B.目标、部门和效率

C.目标、部门和关系 D.目标、部门和人员

5.为了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 )。 A.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B.计划接近实际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指标约束 D.计划得以严格执行

6. 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 )的角色。 A.发言人 B.组织联络者 C.领导者 D.精神领袖

7.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良好的( )是最为重要的。 A.人际技能 B.概念技能 C.技术技能 D.管理技能 二、多项选择

1.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比如( )。 A.管理具有二重性 B.管理具有科学性 C.管理具有艺术性 D.管理具有时效性

2.关于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 )。 A.他们所履行的管理职能是相同的

B.高层管理者花在计划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多 C.高层管理者花在控制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少 D.基层管理者花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者多

3.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十种角色,这些角色被分为( )。

A.人际关系角色 B.组织角色 C.信息角色 D.决策角色

4.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三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技能:如( )。 A.信息技能 B.技术技能 C.人际技能 D.概念技能

5.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就是宏观环境,它主要包括( )。

A.技术环境 B.政治法律环境 C.经济环境 D.社会文化环境

6.物质环境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 )等。 A.人力资源 B.物力资源 C.财力资源 D.技术资源

三、判断正误

1.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管理的。( ) 2.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就是预测,它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 3.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

4.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的各种资源。( )

5.组织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目标、结构和关系。( ) 6.处于不同管理层次上管理者,其履行的管理职能也是不同的。( ) 7.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涵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

8.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掌握这项能力对各层次的管理者具有同等重要性。(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C; 3.D; 4.C; 5.A;6. D; 7.C。 二、多项选择

1.ABC; 2.ABD; 3.ACD; 4.BCD; 5.ABCD;6.ABCD。

三、判断正误

1.×;2.×; 3.√;4.×;5.×;6.×; 7.√;8.√。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论述了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自科学管理产生以后,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管理理论。比如,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等。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1.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他的代表作有:《计件工资制度》、《科学管理原理》等。泰罗主张用科学管理方法代替经验方法,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促进了当时工厂管理的普遍改革。

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1)泰罗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

科学管理理论对以后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泰罗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一般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法约尔在泰罗理论的基础上,充实和明确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有六项不同的活动,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项。

法约尔第一次对管理的一般职能做了明确的划分,第一次对管理要素进行了分析,使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因此,他被称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非常重视管理原则的系统化,探求确立企业良好的工作秩序的管理原则,提炼出十四项原则。 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与“科学管理之父”泰罗齐名。 3.行政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由于韦伯是最早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1.梅奥及霍桑实验

乔治·梅奥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他对古典管理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于这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试验--谈话研究--观察试验。

梅奥等人通过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人际关系学说

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主要内容是: (1)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足。同时,人际关系学说也为以后的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行为科学理论

对于行为科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管理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说。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和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各学派的主要内容如下: 1.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亨利·约法尔。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这五种职能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只是侧重点不同。 2.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鲁克和戴尔。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即指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以有助于学生或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来学习和理解管理学理论,使他们更有效地从事管理工作。

不少学者认为,经验学派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 3.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斯特和落森茨威克。该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

统。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成的。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为管理研究的出发点,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4.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 5.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该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求出最佳方案,实现企业目标;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 6.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该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是绝对的有效,也不是绝对的无效,采用哪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四、管理理论新发展

进入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学界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思潮代表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企业文化成为勃兴于美国、风靡于世界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潮。 2.学习型组织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他的享誉世界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引起世界管理学界的轰动。从此,建立学习型组织、进行五项修炼成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即:系统思考、超越自我、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 3.企业再造

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程重组,简称BPR)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管理新理论。

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提供给客户。

企业再造的基本内容是,首先以企业生产作业或服务作业的流程为审视对象,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其功能、作用、效率、成本 、速度、可靠性、准确性,找出其不

合理因素;然后,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对作业流程和服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以达到业绩上质的飞跃和突破。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 )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学家。 A.亚当?斯密 B.查尔斯·巴比奇 C.弗雷德里克·泰罗 D.大卫·李嘉图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 )。 A.科学技术 B.加强人的管理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增强责任感

3.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管理学家是( )。 A.乔治·梅奥 B.弗雷德里克·泰罗 C.亨利·法约尔 D.马克斯·韦伯

4.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或要素是( )。

A.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和控制 B.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 C.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D.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

5.“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 )提出来的。 A.马克斯·韦伯 B.亨利·法约尔 C.乔治·梅奥 D.弗雷德里克·泰罗

6.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 )。 A.复杂人 B.经济人 C.社会人 D.单纯人

7.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 )。 A.社会经济系统 B.社会经济组织 C.社会技术系统 D.社会生产组织

8.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 )。

A.培养并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B.先进的社会制度 C.充分利用企业战略管理 D.进行了企业流程再造

9.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 )。

A.企业精神 B.企业价值观

C.企业文化 D.企业形象 10.深层的企业文化是指( )。 A.厂容厂貌 B.职工风貌 C.企业制度 D.企业精神 二、多项选择

1.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 A.塞缪尔·纽曼 B.弗雷德里克·泰罗 C.亨利·法约尔 D.马克斯·韦伯

2.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

A.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 D.科学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3.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由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这些权力包括:( )。

A.传统的权力 B.理性----合法的权力 C.纯粹的权力 D.超凡的权力

4.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它由( )三个部分组成。

A.精神文化 B.传统文化 C.制度文化 D.物质文化

5.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下列选项中( )是其主要内容。

A.系统思考 B.改变心智模式 C.超越自我 D.建立共同愿景

6.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包括( )。 A.产品设计 B.产品质量 C.厂容厂貌 D.员工服饰 三、判断正误

1.泰罗的科学管理既重视技术因素,也重视人的社会因素。( )

2.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比如,在美国表现为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表现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 )

3.韦伯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代表作是《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

4.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当成“经济人”,行为科学家提出了“社会人”的观点。( )

5.梅奥认为,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联系,产生感情,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这就形成了正式组织。( )

6.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并传授管理学问题,被称为经验教学。(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2.C; 3.D; 4.C; 5.B;6.B; 7.C;8.A; 9.C; 10.D. 二、多项选择

1.BCD; 2.ABC; 3.ABD; 4.ACD; 5.ABCD;6.ABCD。 三、判断正误

1.×; 2.×; 3.×;4.√;5.×; 6.×。

第三章 计划

计划职能是一项最基本的管理职能,它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居于主导地位。本章主要论述了计划工作的含义和类型、计划工作的程序以及制定计划的方法等。

第一部分 内容提要

一、计划工作的含义

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环节在内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主要是指制定计划。 二、计划工作的性质

1.目的性。每一个计划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

2.主导性。计划工作处于其他管理职能的首位,并且它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工作都是围绕着计划工作展开的。

3.普遍性。计划是组织内每一位管理者都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无论是高层还是中层、基层管理人员,都需要做计划工作。

4.效率性。制定计划时,要以高效率为出发点,即以较低的代价来实现计划目标。 5.灵活性。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也就是说,当出现预想不到的情况时,有能力改变原来确定的方向且不必花费太大的代价。

6.创造性。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做出决策。

三、计划的类型

1.根据计划广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

战略计划应用于整个组织,为整个组织设立长远发展目标和确定实现目标的方针、步骤、措施。

作业计划规定了实现总体目标的具体方法。

2.根据计划所覆盖的时间跨度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通常是指战略性计划,主要规定组织在较长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和步骤。

短期计划通常是指一年以内的计划,是根据中长期计划和当前实际情况,对计划年度的各项活动作出的具体安排。

中期计划介于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之间。

3.根据组织管理职能的不同,可以将计划分为市场营销计划、研发计划、生产与运营计划、财务计划、人力资源计划、供应计划等。

4.根据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两种。专项计划是指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而拟定的计划。综合计划是指对组织活动所作的整体安排。 5.根据计划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宗旨、目标、策略、政策、程序、规划、预算等几种类型。

宗旨是指组织要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成为什么性质的组织。 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具体成果。

策略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或技巧。

政策是指在决策或处理重要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明文规定。 程序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规划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策略、政策等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预算是用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如成本预算、销售费用预算、广告预算等。 四、计划工作的方法 1.滚动计划法

这是一种定期修改未来计划的方法。这种方法根据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和环境的变化,定期修订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由于这种方法在每次编制和修订计划时,都要根据前期计划执行情况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将计划向前延伸一段时间,使计划不断滚动、延伸,所以称为滚动计划法。 2.计划评审技术

也称为PERT网络分析技术,是运筹法的一种。它把网络理论应用于工程项目的计划与控制之中,根据所要完成项目的各项活动的先后顺序和所需时间,找出关键路线和关键活动,以达到合理安排可以动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谋求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代价来实现目标的一种计划方法。计划评审技术的关键是绘制PERT网络。 3.线性规划法

这种方法就是研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对实现目标的多种可行方案进行选择,以使目标达到最优的方法。也就是说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合理地分配和使用,以便完成的计划任务最多。

第二部分 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计划工作的前提是( )。 A.决策 B.预测 C.管理 D.领导

2.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都是计划的编制者,战略性计划是由( )负责制定的。 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 D.所有管理者

3.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做出决策,这就是它的( )性质。 A.超前性 B.普遍性 C.创新性 D.灵活性

4.制定作业计划的依据是( )。 A.年度计划 B.管理者的意愿 C.指导性计划 D.战略计划

5.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 )。

A.更长 B.更短

C.适中 D.不确定

6.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之间是( )的关系。 A.整体与局部 B.纵向与横向 C.综合与专业 D.普遍与特殊

7.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或技巧就是( )。 A.政策 B.程序 C.策略 D.规则

8.对各种商品的规格、销量、价格的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 )。 A.产品预测 B.市场预测 C.财务预测 D.技术预测

9.若企业要改变经营方向、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就需要对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 )。

A.长期预测 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D.年度预测

10.定性预测主要依靠专业人员用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对有关事物远期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需要进行( )。 A.年度预测 B.短期预测

C.中期预测 D.长期预测 二、多项选择

1.计划在管理的各种职能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A.计划和控制工作是不可分的 B.计划的确定总是在其他管理职能之前 C.计划工作是一成不变的 D.计划工作始终贯穿于组织、人事等工作中 2.战略计划与作业计划相比较,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战略计划的内容具有纲领性 B.战略计划的对象是组织全局 C.战略计划的任务是设立目标 D.战略计划的风险性较高 3.用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是预算。如选项:( )。 A.销售费用预算 B.零基预算 C.广告预算 D.成本预算

4.规划是指组织为实现它的( )等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A.发展 B.目标 C.策略 D.政策

5.任何组织的经营目标都是多元化的,比如:( )。 A.高学历者的比例 B.高利润

C.提高市场占有率 D.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6.以下选项中,( )属于备选方案的评价指标。 A.收益 B.成本 C.期限 D.风险

7.为了对备选方案进行准确的评价,计划工作者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A.确定组织的目标 B.确定具体评价指标 C.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 D.确定指标的权重 8.通常,影响预测准确性的因素有:( )等。 A.预测时间长短 B.预测方法 C.人员的知识技能 D.信息的准确度 三、判断正误

1.现实中,许多中小型组织大量采用的是非正式计划。( ) 2.只有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才有资格编制计划。( )

3.以效率为出发点制定计划,就是追求较高的经济利益。( ) 4.一般来说,战略计划相比作业计划要承担较高的风险。( ) 5.任何一个组织的目标就是想方设法创造更多利润。( )

)。 6.一般而言,预测时间越短,影响预测结果的因素变化越小,预测误差也越小;反之亦然。(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2.A;3.C;4.D;5.B;6.A;7.C; 8.B;9. A; 10.D。 二、多项选择

1.ABD; 2.ABCD;3.ACD; 4.BCD; 5.BCD;6.ABCD;7.BD;8.ABCD。 三、判断正误

1.√; 2.×; 3.×; 4.√;5.×;6.√。

第五章 战略管理

“战略”原是一个军事术语,意思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20世纪60年代,战略思想开始运用于商业领域。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管理,包括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战略的含义及其特征

战略就是指组织为了实现长期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

战略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

1.全局性。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管理对象,确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总体目标,规定组织总的行动纲领,追求整体绩效最大化。

2.长远性。战略的着眼点是组织的未来,是为了谋求组织的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 3.纲领性。战略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一种概括性和指导性的规定,是组织行动的纲领。

4.客观性。战略是在对未来环境变化趋势和自身资源、能力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决策而提出来的。

5.竞争性。制定战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在竞争中战胜对手,赢得竞争优势,赢得市场和顾客。

6.风险性。组织战略着眼于未来,但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必然导致战略方案带有一定的风险。

二、战略的构成要素

一项有效的组织战略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战略远景、目标与目的、资源、业务和组织。

战略远景。战略远景是指组织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 目标与目的。目标是指具体的中期和短期的可量化的目标。目的是指在相应期限内的定性期望。

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业务。指的是组织参与竞争的产业领域。

组织。它指的是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等要素,共同形成组织的行政关系,维持各业务单元之间的一致性,保证战略方案的有效实施。 三、战略体系构成

一个组织的战略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战略 1.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略,也称为公司总体战略,它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企业的经营范围。二是确定每一种业务在组织中的地位。 2.业务层战略,处于组织战略体系的第二层次,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选定的每一个业务领域里如何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得超过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因此也称为竞争战略。

3.职能战略,是在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的指导下,针对企业各职能部门或专项工作所制定的谋划与方略,是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的具体实施战略。 四、产业竞争结构分析

按照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产业竞争结构分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

影响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的一个最主要因素就是,竞争者的数量和相对实力大小。比如,当产业内现有竞争者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大家的实力相当,市场竞争格局会相对平稳。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这种威胁主要在于,新加入该行业的企业,不仅会带来生产能力的增加,而且它们还会带来对经营资源、市场份额的要求,势必会加剧市场竞争,降低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

3.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往往会挤掉供方的一部分利润。具体的途径就是迫使供方降价,要求更高的产品质量或更多服务。 4.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如果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强,也可以挤掉购买者的一些利益。 5.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产品的出现会对本行业内的所有企业产生冲击。因为,替代品往往在某些方面具有超过原有产品的竞争优势。替代品威胁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替代品价格、性能等因素。

五、稳定型战略的涵义和特征

稳定型战略,是指组织在战略期内期望达到的经营状态基本保持在战略起点水平上的战略。在执行稳定型战略时,组织基本上很少发生重大的变化。

稳定型战略具有以下特征:

1.继续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原有顾客的需要。

2.保持现有的市场占有率和产销规模或者略有增长,稳定和巩固现有的市场地位。 3.满足于过去的经济效益水平,继续追求与过去相同的经济效益目标及其他目标。 4.在战略期内,每年所期望取得的业绩按大体相同的比率增长,实现稳步发展。 六、发展型战略的主要形式

发展型战略,也称为扩张型战略,是一种在现有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主要有三种形式:

1.密集型发展战略:是指集中组织资源,以快于过去的增长速度来增加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或市场占有率。

2.一体化发展战略:是指在前向和后向两个可能的方向上,扩展组织经营范围的一种战略。它包括前向一体化战略和后向一体化战略两种表现形式。 3.多元化发展战略:包括关联多元化和无关联多元化两种发展战略。

关联多元化,也称为同心多元化战略,是指进入与现有产品或服务有一定关联的经营领域,进而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战略。

无关联多元化,也称为复合多元化,是指组织进入与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生产、技术、市场等方面没有任何关系的新行业领域的战略。 七、收缩型战略的基本形式

收缩型战略是一种缩小组织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战略。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 1.抽资转向战略:是指减少在某一经营领域内的投资,并把节约下来的资金投入到其他更需要资金的领域中的战略。

2.调整性战略:这种战略是指为扭转不良的财务状况,使组织渡过危机而采取的收缩经营规模的战略。

3.放弃战略:就是出售企业的一个主要业务部门,这个业务部门可能是一个子公司,或一个事业部,或一条生产线。其目的就是收回资金,集中资源,发展其他业务,或进入更有前途的经营领域。 八、竞争战略的类型

竞争战略,就是业务层战略,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特定的产业领域内,组织如何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取超越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波特教授在产业竞争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一般性竞争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就是采用降低成本的方法实施其战略。

2.差异化战略,也称为标歧立异战略。如果一个组织在产业中寻求与众不同,它实施的就是差异化战略。

3.集中化战略,也称为目标集聚战略,是指将组织资源集中于狭小的细分市场上,寻求成本领先优势或差异化优势的战略。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战略管理的基础工作是( )。 A.决策 B.预测 C.计划 D.组织

2.组织战略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一种概括性和指导性的规定,是对组织未来的一种粗线条的设计。这是战略管理的( )特征。 A.纲领性 B.长远性 C.指导性 D.客观性

3.像市场营销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生产战略等这样的具体实施战略,属于( )。 A.竞争战略 B.公司战略 C.业务战略 D.职能战略

4.战略管理是组织( )最重要的职责。 A.创始人 B.高层管理者 C.全体管理者 D.股东大会

5.决策者将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寻找二者的最佳战略组合,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决策提供更为直接的依据。这就是( )。 A.竞争战略分析 B.SWOT分析

C.BCG矩阵分析 D.行业寿命周期法分析 6.组织制定业务层战略和职能战略的依据是( )。 A.竞争战略 B.组织目标 C.公司层战略 D.组织内部资源

7. 就组织的发展战略形式而言,可口可乐公司采用的是( )。 A.一体化发展战略 B.多元化发展战略 C.稳定型发展战略 D.密集型发展战略 二、多项选择

1. 组织的战略远景包括以下内容:( )。 A.经营目标 B.经营理念 C.企业宗旨 D.企业资源 2. 确定组织的宗旨应避免( )。 A.语言晦涩 B.表述过长 C.狭窄 D.空泛

3. 公司在为是否进入某一产业做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A.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B.该产业是否具有吸引力

)。 C.公司是否拥有优势资源 D.该产业的盈利能力 4. 战略管理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概括起来就是:( )。 A.战略分析 B.战略制定 C.战略实施 D.战略控制

5.密集型发展战略的优点表现在:( )。 A.经营目标集中 B.管理简单方便

C.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D.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强

6.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一种扩展组织经营范围的战略,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 )。

A.前向一体化战略 B.后向一体化战略 C.多维一体化战略 D.多元一体化战略

7.目前,新希望集团从生产饲料起家,后来又进入了房地产、旅游等行业。这种发展战略属于( )。

A.关联多元化 B.同心多元化 C.无关联多元化 D.复合多元化 三、判断正误

1.战略的实质是谋求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条件与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

2. 通常,组织的宗旨都是空泛而笼统的。( )

3.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略,因此,也称为高层战略。( ) 4.战略控制必须以战略目标为控制标准。( ) 5. 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就是降低产品价格。(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A; 3.D; 4.B;5.B;6.C; 7. D。 二、多项选择

1. BC;2. CD;3. BCD;4. ABCD; 5.ABC;6.AB;7.CD. 三、判断正误

1.√; 2.×; 3.×; 4.√; 5.×。

第六章 决策

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由此可见决策职能的重要程度。决策是组织管理工作的核心,并且渗透于管理的所有职能中。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决策的含义

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准确理解决策需要把握以下问题: 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

2.决策要有可供挑选的可行方案。 3.决策要作分析评价。 4.决策具有科学性。 5.决策要遵循满意原则。 二、决策的类型

1.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可以将其分为战略性决策、战术性决策和业务性决策。 2.按照决策的条件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3.按照决策的重复性不同,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4.按决策者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三、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的新特点 1.决策问题越来越复杂且影响面越来越大

2.决策时间要求越来越短 3.决策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4.决策主体由个人转向群体 四、定性决策方法

定性决策方法是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事物运动规律的分析,在把握事物内在本质联系基础上进行决策的方法。定性决策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等。

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一种定性决策方法,一种改进的专家意见法。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调查,它包括两个基本点,即函询和反馈。这种方法是就某一问题发函给某些专家,请他们提出意见或看法。经过多轮反复,直到意见趋于集中为止。 2.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邀请有关专家在敞开思路、不受约束的气氛下,针对决策问题畅所欲言,通过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生连锁效应,从而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出现。

头脑风暴法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自由奔放思考的环境,诱发创造性思维的共振和连锁反应,产生更多的创造性思维。 五、定量决策方法

定量决策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优选决策方案的方法。根据所选方案结果的可靠性不同,一般分为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三类。 1.确定型决策方法

这种决策方法的特点是,只要满足数学模型的前提条件,就可以得出特定的结果。用于确定型决策的方法,是盈亏平衡点法。 2.风险型决策方法

风险型决策方法又称概率型、统计型决策方法,或称随机型决策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常用决策树法。 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决策人对未来事件的结果不能确定,但可以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估算出未来事件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的一种决策方法。这种决策方法主要有保守法(小中取大法)、冒险法(大中取大法)、后悔值法、折衷法、等概率法等。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某企业试图改变其经营方向,需要企业高层领导做出决策,这种决策属于( )。 A.战略性决策 B.战术性决策 C.业务性决策 D.程序化决策 2.决策的第一步是( )。

A.拟定备选方案 B.确定决策原则 C.确定决策目标 D.识别问题 3.决策的前提是( )。

A.识别问题 B.拟定备选方案 C.确定决策目标 D.确定决策原则

4.属于确定型决策方法的模型很多,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是( )。 A.盈亏平衡点法 B.哥顿法 C.决策树法 D.莱普勒斯法

5.( )决策方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 A.德尔菲法 B.哥顿法 C.头脑风暴法 D.莱普勒斯法

6.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固定成本为15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1000元,每台售价2200元,则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是( )。 A.25台 B.100台 C.125台 D.12.5台

7.某产品有三个生产方案,其成本状况为:甲方案固定成本为5000,单位变动成本为100;乙方案固定成本为12000,单位变动成本为60;丙方案固定成本为30000,单位变动成本为30。若丙方案为最佳方案,则产量为( )。

A.150 B.300 C.500 D.700

8.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50万元,产品单位售价为80元,本年度产品定单为10000件。据此,单位可变成本降到( )元/件时才不至于亏损。 A.300 B.130 C.60 D.30

9.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为30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30元,产品单位售价为45元,如果现在的产销量为25000件,则该公司的经营安全状况属于( )。 附表:经营安全率和经营安全状况表

经营安全率S 经营安全

安全

状况

较安全

不太好

要警惕

危险

>30%

25%--30%

15%--25% 10%--15% <10%

A.安全 B.较安全 C.不太好 D.要警惕

10.某企业在下年度有甲、乙、丙三种产品方案可供选择,每种方案都面临畅销、较好、一般和滞销四种状态,每种状态的概率和损益值如下表所示:

市场状态 畅销 概率

0.4

方案

甲 乙 丙

110 90 70

较好 一般 滞销

0.2 0.3 0.1

80 60 50

50 40 30

0 20 10

那么,用决策树法选出的最优方案是( )方案。 A.甲 B.乙 C.丙 D.甲和乙

11.某企业拟开发新产品,有三种设计方案可供选择,各种方案在各种市场状态下的损益值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元

市场状态 损益值 方案

畅销

一般

滞销

甲 乙 丙

65 80 120

45 50 40

40 0 -40

那么,用冒险法选取的最优方案为( )。 A.甲 B.乙 C.丙 D.甲和乙

12.某企业拟开发新产品,有三种设计方案可供选择,各种方案在各种市场状态下的损益值如下表所示: 单位:万元

市场状态 损益值 方案

甲 乙 丙

65 80 120

45 50 40

40 0 -40

畅销

一般

滞销

则,用折衷法选取的最优方案为( )。(设:最大值系数为0.7) A.甲 B.乙

C.丙 D.甲和丙

13.某企业拟开发新产品,有三种设计方案可供选择,各种方案在各种市场状态下的损益值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元

市场状态 损益值 畅销

一般

滞销

方案

甲 65 45 40 乙 80 50 0 丙

120

40

-40

则,用后悔值法选取的最优方案为( )。 A.甲 B.乙 C.丙 D.甲和丙 二、多项选择

1. 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可以将其分为( )。 A.职能性决策 B.业务性决策 C.战略性决策 D.战术性决策

2. 由基层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对合理组织业务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决策,属于(。 )

A.职能性决策 B.业务性决策 C.战术性决策 D.日常管理决策

3.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较而言,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群体决策中责任模糊 B.群体决策方案更容易被接受 C.群体决策效率高 D.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的精确性强

4.定性决策方法是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事物运动规律的分析,进行决策的方法。主要的定性方法有:( )。 A.德尔菲法 B.头脑风暴法 C.盈亏平衡点法 D.哥顿法

5.德尔菲法是一种改进的专家意见法,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调查,包括两个基本点,即( )。 A.预测 B.决策 C.函询 D.反馈 三、判断正误

1.决策者所选择的方案一定是最优化的。( )1.×;

2.战略决策,主要是由组织的中高层领导决定的。( )2.×; 3.相对于个人决策,群体决策的效率较低。( )3.√;

4. 运用特尔菲法进行决策时,对专家成员的意见采用统计方法予以定量处理,所以说它是定量决策。( )4. ×;

5.头脑风暴法与质疑头脑风暴法,两种方法一正一反,若运用得当,可以起到互补作用。( )5.√。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2.D; 3.A; 4. A; 5.C; 6.C; 7.D; 8.D;9.C; 10.A; 11.C; 12.C; 13.B。 二、多项选择

1. BCD; 2.BD; 3. ABD; 4.ABD;5.CD。 三、判断正误

1.×;2.×;3.√;4.×;5.√。

第七章 组织结构设计

现代组织是一个有多种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如果没有一套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组织结构,组织的各种资源就得不到合理配置,组织目标就难以高效实现。因此,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就成为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组织及组织结构的含义

管理学中,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组织的含义。静态方面,指的是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动态方面,指的是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过程。 正确认识组织结构的含义,必须把握三方面的要素: 1.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中的正式报告关系;

2.组织结构明确了将个体组合成部门、部门再组合成整个组织的方式; 3.组织结构包含了确保跨部门沟通、协作的制度设计。 二、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一个正式组织为了实现其长期或者阶段性目标,设计或变革组织的结构体系的工作。

设计组织结构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有效性原则

(1)组织结构设计要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服务。(2)力求以较少的人员、较少的层次、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3)组织结构设计的工作过程要有效率。 2.分工与协作原则

分工与协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分工没有协作,分工就失去意义,而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协作。

3.权责利对等原则

责任、权力和利益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在委以责任的同时,必须委以必需的权力,还必须有利益来激励。有责无权,有权无责,或者权责不对等、不匹配等,都会使组织结构不能有效运行,组织目标也难以实现。 4.分级管理原则

每个职务都要有人负责,每个人都知道他的直接领导是谁,下级是谁。正常情况下,等级链上的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每一个上级领导不得越权指挥但可以越级检查,下级也不要越级请示但可以越级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 5.协调原则

一是组织内部关系的协调;二是组织任务分配的协调。 6.弹性结构原则

具有弹性,是指一个组织的部门机构、人员的职责和职位都应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变动。它要求部门机构和职位都具有弹性。 三、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

在组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战略、环境、技术、组织规模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产生良好的组织绩效。

1.战略。战略是关于组织长远目标、发展方向、资源配置的设想与筹划。组织结构必须服从组织所选择的战略的需要。

2.环境。任何组织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生存和发展的,组织结构必须响应环境变化,才能和环境的动态匹配,在环境中生存下来。如果环境是稳定的,组织就可以采用机械组织结构。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组织就需要设计有机的组织结构。 3.技术。技术是指组织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知识、工具、技能和活动。技术不仅影响组织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且影响组织结构的设定。通常,组织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与水平不同,组织结构的形式也会不同,或集权式,或分权式等。

4.规模。组织的规模不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形式亦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的组织,管理层次越多、工作和部门的数量越多、职能和技能的专业化程度越高、组织正规化程度越高、组织分权程度越高、高层领导的比例越小、专业技术支持人员的比例越高、书面沟通的文件越多。当然,规模不是决定组织结构设计的唯一因素,它与战略、环境、技术等因素一同决定着组织结构的设计。 四、直线职能制结构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是现代工业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被称为“U-型组织”或“单一职能型结构”、“单元结构”。

1.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特点: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主管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并作为该级行政主管的参谋,实现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这种结构下,下级机构既受上级部门的管理,又受同级职能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各级行政领导人逐级负责,高度集权。这是一种按管理职能划分部门,并由最高经营者直接指挥的体制。 2.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