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 - 图文 下载本文

早在60年代初,朱智贤在他发表《有关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几个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系统地、整体地、全面地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70年代后期,朱智贤反复阐明整体研究的重要性,强调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观点及系统科学的理论来研究心理学。其主要观点有:要将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来研究;系统地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系统地处理研究结果。

(三)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朱智贤多次提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问题。由于中外儿童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文化环境中,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朱智贤认为,中国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有与外国儿童发展的共性,也一定有其特殊性。因此,他十分强调,要着重研究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要简单地照搬外国研究的成果。

朱智贤十分重视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他认为,坚持在实践中,尤其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儿童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主要方向。他反对脱离实际为研究而研究的风气,主张将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实用结合起来研究。他积极建议搞教育实验和教学实验,致力于领导“中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的课题,注重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与青少年的智力和人格。

【拓展阅读2-1】

儿童智能发育的8个敏感期

儿童的各项智能在每个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父母应了解儿童智能发育的规律,做到心中有数。

1.语言敏感期(0—6岁)

孩子开始注意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咿呀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多给孩子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

2.秩序敏感期(2—6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常表现在对秩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秩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来建立自己对各种关系的知觉。

3.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接着用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透过感官来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父母可以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33

孩子常能捕捉到周围微小事物的奥秘。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这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的习性的好机会。

5.动作敏感期(2—6岁)

2岁是孩子最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孩子均衡开发左、右脑。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小肌肉的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的训练,不仅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利于智力发展。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了以自我为中心,并开始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感兴趣。这时,父母应帮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等。

7.读写敏感期(3.5—5.5岁)

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为孩子多选择一些读物,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8.文化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这个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

【拓展阅读2—2】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象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一个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的故事。

据记载,“狼孩”刚被发现时是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走。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早上三点钟,她们象狼似的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期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主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只是在一年以后,当阿玛拉死的时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六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她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四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

34

句简单的话,七年后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了几句话。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也不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方向前进时,死去了。据狼孩的喂养者估计,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

【本章小结】

发展是儿童心理成长的核心体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学前儿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发展的连续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方向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往往是以年龄为标志,年龄特征是指学前儿童在发展的每个阶段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学前儿童自身活动三大因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制约着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有: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和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思考练习】 一、名词解释 1.遗传素质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3.年龄特征 二、问答题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

2.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起作用的? 3.研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的主要理论与代表人物有哪些?

4.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三、事例分析

基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女孩。她的母亲双目失明,丧失了哺育孩子的基本能力;她的父亲讨厌她,虐待她。基尼自婴儿期起就几乎没听到过说话,更不用说有人教她说话了,除了哥哥匆匆地、沉默地给她送些食物外,可以说,基尼生活在一间被完全隔绝的小房里。她严重营养不良,胳臂和腿都不能伸直,不知道如何咀嚼,安静得令人害怕,没有明显的喜怒表情。基尼在3岁时得以被发现并送到了医院。最初几个月,基尼的智商得分只相当于1岁的正常婴儿。多方面的重视使她受到了特殊的精心照顾。尽管如此,直到13岁时,她都没有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不能进行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据调查分析,基尼的缺陷不是天生的。

35

根据上述事例,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基尼的缺陷说明了什么?

(2)小基尼在精心的教育下,仍不能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这说明了什么的影响作用?

【实践活动】

1.选定一个学前儿童,具体调查分析制约其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2.观察幼儿园小、中、大班各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比较并分析其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