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因素的制约
环境和教育是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它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成为现实,同时制约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情景再现 我国北宋时期,江西金溪县方仲永天资过人,5岁能作诗,而且是“指物作诗立就”,周围的人都很惊奇,并称赞他,其父也认为他是天才,就天天带他到四乡去表演,并从中取利,从此再也不让他学习了,等到12、13岁时,其诗已很平淡了,以后人们就再也听不到他的名字了。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则取决于学前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如果脱离了社会环境,那么即便遗传提供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变成现实。方仲永离开了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教育,尽管他有良好的天赋,但也不能成才。
环境是指儿童体外一切能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自然环境提供儿童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如空气、阳光、水分、养料等。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家庭状况、社会气氛、受教育状况等等。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影响的学前教育,也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导作用。
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作用。儿童所处的生活条件是千差万别的,受教育的条件也非常不同,其心理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儿童的社会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普遍感到,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反应快,有主见,智力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前辈人童年期的智力。
知识链接 心理学家曾用同卵双生子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对孪生姐妹在18个月时分开抚养,姐姐生活在一个边远地区,仅受过两年的正式学校教育,妹妹在一个物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且读完专科学校。当她35岁接受测验时,妹妹的智商比姐姐高34分之多。事实说明,分开教养的同卵双生子,尽管她们的遗传素质相同,但环境和教育发生变化,她们的智力就会产生差异。
可见,在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正常的前提下,决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是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
目前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家庭、学前教育机构和大众传媒。 (一)家庭
本章开头的案例中的主人公轩轩,原本拥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出身,
25
拥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加之,他们为轩轩所创造的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并为她培养了多门兴趣爱好,小小年纪,能弹会唱,以及绘画、棋艺样样在行的她为何会沦落到沉迷于网络游戏世界,弹琴唱歌等爱好于她而言,已失去其意义的地步呢?究其根源,显然,父母的离异是造成此番局面的根本缘由之一。由此可见,家庭因素在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家庭是学前儿童社会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职业和文化水平、社会关系及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其中家庭教育起的作用最大,如,家长的儿童价值观、对孩子的期望、家庭教育方式等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一些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有问题的教养方式,常常导致儿童学业不良、品德偏差或行为异常,而且还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还有一些研究证明家长抚养行为、亲子互动、家庭环境质量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气质与性格也受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是其人生的奠基石,家庭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学前教育机构
这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规则和组织制度而形成的对儿童实现早期教育的机构。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其心理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学前教育机构是一种特殊的人造社会环境,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儿童进入婴幼儿期后,不再仅仅受家庭的影响,与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关系以及同伴的关系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主要部分。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里所接触的老师或同伴,所开展的游戏、活动等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必须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儿童为主体,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各种实践活动游戏中,促使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优化这个环境,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环境中最重要的课题,也是当务之急。
(三)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学前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目前学前儿童接触最多的媒介有电视、报纸、广播、录音带、字书、杂志、电影、电子游戏机、录像带、计算机、网络等,尤其是对电视与网络的接触更是突出。学前儿童喜欢模仿,大众传媒中人物的言行容易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从而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起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玩过暴力游戏的儿童,在与同伴相处时,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倾向,如与老师争执,或喜欢集群打架。这是每个学前儿童父母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三、学前儿童自身活动因素的制约
活动是学前儿童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的主要途径,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课程,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通过活动,儿童不仅
26
认识到更多更广的事物,逐步掌握某些知识技能,而且能逐步体会到人对事物的态度,使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能得到发展。因此,幼儿园活动开展如何,直接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学前儿童自身活动也是制约其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前儿童自身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活动和对人的活动,具体表现形式有操作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劳动活动、模仿活动和交往活动。
学前儿童喜欢摆弄各种各样的物体,在摆放物体的活动过程中,认识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和功能。同时,通过对粘土、颜料、沙子、水和积木等的操作,可以发展其观察力、好奇心和积极的创造性,从而形成和发展认识能力,可见,对物的操作活动使学前儿童的心理获得了有意义的发展。
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学前期儿童活动的主要形式。学前儿童通过玩“开汽车”、“警察捉小偷”、“医院游戏”等活动,既使其心理过程的有意性逐步增强,想象和思维迅速发展,又使其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增强,道德品质和遵守行为规则的习惯逐步形成。
学习也是学前儿童积极参加的另一种活动。幼儿园学习的主要活动包括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体育教育活动、语言教育活动和艺术教育活动“五大领域”。在这些活动中,学前儿童掌握基本知识和简单技能,既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好,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形成了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前儿童的劳动主要包括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具体服务劳动。通过劳动活动,能培养学前儿童简单的劳动技能,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同时也促进其心理的发展。
模仿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一种活动方式,通过模仿活动学前儿童学习操作物体的技能,认识事物的特点,逐步积累心理经验。
学前儿童心理从来就是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学前儿童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发展社会性,同时也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
由此可见,活动是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学前儿童的心理就是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发展的。
情景再现 宝宝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授。在宝宝4岁的时候,有人说,遗传了这么优秀的基因,宝宝以后一定也会非常优秀。也有人说,宝宝以后的发展关键还要看父母的教育,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和遗传没有什么关系。听到这些说法,宝宝的爸爸妈妈私下嘀咕,环境和遗传对于宝宝大约是一半对一半吧。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比较复杂,各种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学前儿童的影响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在学前儿童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生理成熟、环境与教育所起的作用极为重要,而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是通过学前儿童自身的活动而实现的。作
27
为自然物质前提的遗传和生理成熟和作为决定因素的环境和教育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制约着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要对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作具体的和综合的分析,避免片面否认或夸大某一方面的作用。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
历史上有很多学者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进行过研究,由于他们所信奉的学术观点不同,所从事的研究侧重不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
一、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成熟势力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格塞尔(Arnold Lucius Gesell 1880-1961)。格塞尔和他的同事从事极为广泛详细的婴幼儿神经运动发展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成熟势力说是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格塞尔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和大量研究,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即成熟和学习。在格塞尔看来,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是有规律,有顺序的一种发展模式。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格塞尔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取决于个体的成熟程度,而个体的成熟取决于基因规定的顺序。格塞尔认为在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成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格塞尔认为,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学习并不是主要原因,学习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学习作为一种和外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只是对发展起着一种促进作用。只有当个体成熟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成熟。教育和训练只有在儿童生理成熟的基础上进行才能看到其效果,否则只会徒劳无获。格塞尔的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楼梯”(见第二节),就是对这一观点很有力的佐证。
(二)发展的原则
格塞尔经过大量的观察发现,无论是胎儿时期或是出生后的成长,总是遵循一个从头到脚的方向(头尾法则)、从近到远的方向(中心法则)进行,即发展具有方向性。但儿童心理发展不是呈直线状的,而是呈上下波动势。也就是说,在某些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质量较高,而另一个阶段,发展质量有所下降,发展具有波动性。
(三)育儿观点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