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全册 下载本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类整理,整理清楚有关线与角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分类整理的能力。

通过分类整理,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的复习方法。 2. 教学重点:

复习线与角的知识点,并进行分类整理,学会一些简单的复习方法。 3. 教学难点:

能对线与角的知识进行分类,熟练角的度量。 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内容。[设计意图: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1.脑筋急转弯

什么放大镜永远放不大? 2.引入复习内容,板书课题。

(二)知识再现。(找出学过的知识)[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知识, 唤起学生回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个总体的感知] 1. 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 2.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三)小组合作,整理知识。(分类整理,找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在分类的过程中,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1.怎样将这些零乱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2.小组交流,对知识进行整理。师巡视,进行辅导。

3.小组汇报,展示学生整理结果。[设计意图:想呈现整理知识方法的多样化.由于时间关系,只展示了两个小组方法,有个小组是光分的线,找出了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练习巩固(找出容易出错的题)

1.当医生,给小动物看病。(课件出示题目)[ 设计意图;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2.学生之间找出自已容易出错的题目,交换做一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本单元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也使练习形式多样化] 3.展示有代表性的题目,大家一起解答。 (五)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复习方法,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出示本节课复习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复习过程,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复习方法.]

2.完善板书。(根据点的名称的不同对”线与角”的知识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呈现分类标准的多样化]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内容,教学内容为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复习课”作为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成”的独特功能。《圆柱与圆锥》的复习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意在通过回顾梳理,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更加系统、牢固地掌握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并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自主归纳、合作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整理、概括的能力。 3、在复习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为:知识的归纳整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概括为以下三句话:归纳整理,以学生为主。巩固知识,以练习为主。拓展提高,以思维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这里我出示生活中的油桶和沙堆的图片,并提问“用数学的眼光来看这两幅图片,能发现什么?”学生很容易的从这两幅图中抽象出圆柱和圆锥的样子,并能回想到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接着我让学生感觉知识很杂乱,引导学生了解归纳整理知识的必要性,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系统整理。这个环节当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表格上整理出《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然后进行展示与汇报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知识的结构不断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第三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我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练习题,既巩固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

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只有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才能使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和内化。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从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部分对本节内容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圆锥的体积》这部分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第38至43页的教学内容,也是小学几何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 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圆锥体积公式,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3)情感与价值: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数量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 二、说教法

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练习法、比较法、发现法结合,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

与教学的全过程。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练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1、实验转化法。

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2、尝试练习法。

本节课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抛出问题:什么是体积?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你还记得它们的体积怎么求吗?这样通过问题与学生形成对话,从而对旧知进行回顾。 (2)、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圆锥,它有什么特点呢?它的各个部分都用哪些字母来表示。 (这样对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2、引入新知

出示幻灯片,你看到了什么?(幻灯片上有圆锥形谷堆)

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来探究一下。这样大的一个谷堆它的体积是多少呢? 板书:圆锥的体积 师提问生猜想: (1)、圆锥与我们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 (2)、猜想一下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关系吗? 3、验证猜想

(本环节教学是本节几何课成败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尽量给学生有对象可说,有问题可想,有步骤可循,让学生都能主动的操作、观察、比较、发现)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这里安排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 用空圆锥向等底等高的空圆柱中倒沙子。 我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

(1)用空圆锥装满沙,倒进空圆柱中,可以倒几次?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结论:

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板书) 你能用实验说明“圆锥的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 实验二 用空圆锥向不等底或者是不等高的空圆柱中倒沙子。 师问:你发现了什么?

再次强调,只有在等底等高的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4、巩固练习

出示例题1,学生自己动手计算,然后小组间相互交流,最后教师讲解并校对结果,老师要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5、提问如果已知圆锥的高和底面半径(或直径、周长),怎样求圆锥的 体积呢?强调要先求圆锥底面积,再求圆锥的体积。

6、出示练习,学生自己动手,小组交流后,老师校对结果。

(这两个环节让学生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也使学生领悟知识的意义)

7、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使知识简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