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全册 下载本文

《数的认识》说课稿

【说教材】

《数的认识》是北师大六年级下册41-42页的内容。《数的认识》是六年级总复习的第一个课时,也是整个总复习的起始。教材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习过的各种数,并且运用图等方式来构建知识网络。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特点,我确定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在具体情境中,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

2、进一步理解自然数、小数、分数、负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来表示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建立知识网络。 【说教法】

引导学生自我回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存的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通过学生对数的多样化的不同分类中,使学生自主建立数的结构网络,然后让学生重新去品味知识,归纳要点,理清每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达到了深化知识学习的目的。我在复习过程中,为学生勾勒一个完整的“数”的网络,渗透总复习的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复习中构建一个有序的复习思维框架。 【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活动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本节课尝试建立“建构知识系统”的自主学习模式。既“复习数的产生,揭示课题——回顾整理,开展活动——内化反思,构建网络——练习巩固,发展数感”,借助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流程】

根据我对教材的研究以及对教材重难点、学生情况等方面的思考,我给大家说说本节课教学流程的设计:

模块一:复习数的产生,揭示课题。 模块二:回顾整理,开展活动

这个环节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就本节课而言,知识点多且零散,弄不好会“一盘散沙”。经过思考,用“数轴”作为载体,围绕以下问题:数轴上有什么数?你知道这些数的哪些知识?让学生自主复习。这个时候孩子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被调动起来了,我也充分的放手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整理中更好的温故而知新,构建数概念的知识网络。由此把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力图为学生勾勒一个完整的“数”的网络,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总复习的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复习中构建一个有序的复习思维框架。。 模块三:内化反思,构建网络

与孩子们商讨:回顾一下,通过刚才的复习,如果让你对这些数来进行分类的话,你会怎么分?还是有什么调整?对比书上和你们的整理图,你有什么疑问?运用对比、辨析,书上的树状整理图,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一次拓展。

模块四:练习巩固,拓展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个数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和价值。

整堂课,我力求体现:由一个问题的解决而逐步引发出新的问题,始终围绕问题去研究,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攀升。注重小组的合作学习,鼓励孩子们进行有深度的思考。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交流、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整理复习方法。让构建一个有序复习思维框架的过程,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 一、把握教材、目标定位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导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创设情境法,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索”的教法,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因此,按小学生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观察、感悟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出示教学目标

1. 观察比较: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谁的体积些大?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与一个圆柱体实物比较谁的体积大些?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这一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读目标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二)学习新课,实施教学目标 1.设疑:

要判断圆柱体积的大小,究竟哪个大?哪个小?到底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思考。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如何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并让学生上台操作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体。

教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演示给学生看以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不变)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动过程。并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 运用。

出示算一算: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试一试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三)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圆的半径是3厘米,高4厘米。 (2)底面积4.5平方米,高3米。

(3)底面圆的直径是6分米,高是8分米。 (4)底面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2.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 = S × h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图示式板书,这样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两个形体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便于学生对于公式记忆和理解。以上是我《圆柱的体积》的说课设计,谢谢大家!

《正比例》说课稿

教学内容:《正比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19—p21的内容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一)说教材

教材在六年级上册安排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我们仔细分析教材,并与其他教材作了比较,发现北师大版教材对正比例内容的安排有以下一些特点:

1、教材对正比例这部分内容作了早期孕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