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3. 震旦纪南沱组,岩性为冰碛泥岩和冰碛砾岩,颜色为灰黑色,无明显层
理现象。砾石强度高,下部有页理化现象。
4. 震旦纪陡山沱组,陡山沱组“一白”,岩性为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岩
层较薄,与下部南沱组为整合接触,倾向 256°,倾角35°。 5. 震旦纪陡山沱组,陡山沱组“二黑”,主要为页岩和泥灰岩,层理非常
发育,存在泥质夹层,有碳化现象,有结核。
6. 震旦纪灯影组,与下部陡山沱组整合接触。下部为陡山沱组“三白”,
岩性为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四黑”,碎石条带硅质岩。上部灯影组为灰黑色厚层白云岩。岩层厚,倾向225°,倾角87°。 7. 上部为灯影组含水层,为灰黑色厚层白云岩,下部为陡山沱“四黑”,
黑色薄层含粘土硅质岩,为整合接触,有溶蚀现象发育。
8. 和尚洞,上部为灯影组含水层,灰黑色厚层白云岩,下部为陡山沱组“四
黑”,黑色薄层含粘土硅质岩,为整合接触,有溶蚀现象发育。岩壁颜色为黄色,灰白色,黑色,左壁倾向43°,倾角87°,右壁倾向223°,倾角88°。
路线二:茅坪港——九畹溪大桥——屈原镇
.
精品文档
1. 林检站——岩浆岩与变质岩的分界点
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地层向西倾斜,倾角较缓。变质岩为崆岭群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绿泥石片岩,以片麻岩为主,主要为变晶和变余结构,造岩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定向排列,与岩浆岩主要为侵入接触,有穿插关系。岩层风化程度一般,无层面。
2.杉木西桥——观察滑坡。
此处为顺层滑坡,规模大致为宽42米,高30米,坡度大约40°。该处岩石主要为变质岩,有定向排列的片麻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绿泥石片岩,岩层较薄,整体由于马路开挖而造成坡角增大,产生了岩层的浅层蠕动变形,从而导致了边坡失衡下滑。
3.变质岩,岩石颜色为灰白,黑,青,黄色。该处岩体由于构造挤压后形
成定向排列的片麻岩,白色为岩浆侵入,主要成分是石英。
4. 九曲脑中桥点。
该点主要是变质岩,同时也是变质岩的结束。上部岩体全风化,岩石破碎;下部岩体强风化,岩石敲打声沉闷,岩层接触为角度不整合。 5. 莲沱组砖红色砂岩。 6. 南沱组冰碛。
.
精品文档
该点为冰碛泥岩和砾岩,岩体颜色深黑色,比较破碎,分化程度一般。该处砂质岩岩层厚度薄,莲沱组厚度为30——40米。 7 .陡山沱一白。
该处岩体主要是白云质灰岩,岩层产状很陡,有断层接触。在岩体顶部有倒转向斜,岩石泥质含量高,夹有页岩。 9. 陡山沱二黑
岩层产状较缓,底部硅质含量高,形成碳化页岩,岩体中含有围棋子结核,中部岩层层理清晰,后期由于挤压作用,岩体破粹,成薄层状,存在两组垂直的节理面。 10. 陡山沱三白
岩石为白云质灰岩,岩层较薄,质软 11. 陡山沱组四黑与灯影组的过渡段
两者为整合接触,产状缓,厚层白云岩有黄色的风化层,约3cm,用锤 敲打声音清脆,可判断风化程度弱。薄层为黑色泥质条带层,灯影组为 含水层。产状倾向345°,倾角81°。
12. 水井沱组——震旦纪结束,寒武纪开始 岩性为局部碳化的薄层灰岩夹页岩,局部出现碳化现象。岩家河组为形成
的一个过度段,岩家河组厚度较薄,其中含有生物群化石,可以跨越两代。
底部有锅底头结核,该结核中钙质含量约为20%,硅质含量约为60%。 该岩体对面有一平行于河坡的陡崖,上段岩性是泥质岩,为区域性相对隔
水层,与之对应的相对含水层是天河板组;中段为厚层白云质灰岩;下段为碎屑岩。岩层产状倾向225°,倾角12°,为整合接触。 13.石牌组和天河板组分界点
.
精品文档
岩层为厚层石灰岩,岩层较厚,完整性好 14.石龙洞组地层——棕岩头隧道
微晶白云岩,岩层较厚,属于寒武纪下统,与天河板组为整合接触 15.覃家庙组——棕岩头隧道
薄层灰岩,中间夹有泥质岩,与下部石龙洞组整合接触,寒武纪上统。 16.三游洞组
寒武纪上统,岩性为白云质灰岩,有叠层石,层间有泥质岩,存在沉积间断。岩层产状右侧倾向336°,倾角72°,左侧倾向130°,倾角76°. 17.奥陶纪
寒武纪和奥陶纪在此分界,此处为奥陶纪灰岩,泥质含量高,海相沉积,由于历史上海进海退,造成了泥裂构造,称为瘤状灰岩;上方山坡可以观察到笔石化石。 18,志留纪——屈原故里
19.此处为志留纪粉砂质页岩,硬度小,由于降水、地下水的渗透,使其表面呈类似铁锈的土黄色,风化程度高,敲开后其断面为灰绿色;伴生构造,有两组竖直方向的构造面,与岩层面接近垂直。岩层产状倾向297°,倾角19.5°。
路线三:沿泗溪河至泗溪公园
1. 花岗岩——公路上第一点
花岗岩的倾向239°,倾角为21°。 2. 莲沱组——公路上第一点
莲沱组岩性为紫红色石英砂岩,倾向202°,倾角为24°,中厚层含有石英砂岩,有粉砂质夹层(厚度约为5cm)。用锤敲打声音沉闷,回弹度小,风化程度高。往倾向前行20m左右,岩层逐渐变为棕色和暗红色,岩层厚,粉砂质夹层3cm~5cm,出现垂直于层面的裂隙,与下方花岗岩为沉积接触。 3. 南沱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