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方法(1) 下载本文

一、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要求: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中考说明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 ①、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②、找准说明对象,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③、理解文章、段落的结构特点,把握文章、段落的说明顺序。 ④、给文段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⑤、辨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⑦、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⑧、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⑨、联系生活实际,解说文章中的说明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再表达”。 ⑩、注意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 ⑾、注意从文章中捕捉重要信息。 2、巩固说明方法的含义,类型。 3、提高生辨别说明方法的能力。

4、提高生能说出说明方法的作用的能力。 5、让生掌握说明方法的标志性语言。

6、生能正确区分:下定义与作诠释 作比较与打比方 二、重难点:

重点:能辨别说明方法。 难点: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出示一段文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是“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三)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云出月,长虹饮涧”。 1、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指名生答: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

2、师点评后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复习说明方法的辨别及其表达作用 (二)师生复习活动

1、指名生回答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分类别) (师生共同完成)

2、指导学生复习筑固这些说明方法的含义。

3、怎样才能记住这些方法呢? 为了便于记忆??,我把它们编成了口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是怎样的口诀。(师出示口诀)

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

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 摹(状貌)、(作) 诠(释)、画(图表)

4、出示例句让学生判断主要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判断理由。 (1)、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 (2)、细胞液是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 (3)、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

(4)、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一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过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大豆所需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5)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6)、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 (7)、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8)、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9)、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5、由生回答引出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出示内容。 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

列数字: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区别)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

(区别于逻辑解释中的主次罗列<一><二><三><四 >) 作比较:也、而、相当于、较??

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大部分是:什么是什么 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打比方:像,仿佛、是?? 引资料:引用,标记是引号。 配图表 摹状貌等

6、在这些说明方法中,有两种容易弄混淆,那么怎么区分它们呢?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①出示例句

a、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下定义) 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

c、另一种叫异样,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作诠释) ②生判断方法。 ③师解析如何区分。

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说明统筹方法的概念,可以变为: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是统筹方法。 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是谬误了,因为并不是所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内容没有解说“异养”的本质特征,只说明部分范围,因而是作诠释。 ④得出判断规律。

下定义与作诠释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表述。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则往往侧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交换位置。 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 作诠释不能这样

做练习题:语文书(九年级下)第18课,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

7、我们知道了如何辨析说明方法,那么它们在具体的语段中起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继续来复习。

实际上每种说明方法的作用都可以用一些固定的词语来加以解说,都有一定的规律。具体如下:

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下定义:能够科学地、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使说明更加严密。

列图表:能够直观地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明了的认识,便于比较和记忆、理解。

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更生动,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真切、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例十分清楚(条例清晰)

打比方: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列数字: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得更具体、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 作诠释:能通俗的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1)出示例句,生练习。

分析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a、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b、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蜇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c、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d、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e、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

f、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

(2)抽生回答,师作分析点评。 作用分析:

a、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b、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作用分析:

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作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地印象。 d、作用分析:

这里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唐朝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更有说服力。 e、作用分析:

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的语言准确的概括了“克隆”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f、作用分析:

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具体准确的说明了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8、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说明方法的类型,容易混淆的2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做诠释)还有他们的作用,希望同学们下去以后再记一下,以巩固我们的所学知识。 9、出示练习题,生自由做,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说明文阅读练习1,2)

说明文 说明方法

1.事物牵涉的面广、内容较多,如商品简介、旅游景点简介、书籍简介、介绍事物的制作过程、操作流程等,因此本课教学处理的重难点应放在介绍事物的方法教师应通过各种形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大量的信息的基础上,学会整理信息,按一定的顺序表达出来口语表达教师的作用重在“导”,训练要想顺利进行并收到实效,一要教给学生方法,二要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三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四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2.导入建议 情景导入

画面一:(商场里)

顾客:我想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不知道怎么选? 导购员:让我给你介绍一款吧——引出笔记本电脑的介绍 画面二:(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

招聘单位:请你介绍一下你的学习生活和所学的专业 案例导入

如:“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由图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产生视觉的冲击再配以下介绍

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3.过程建议

①给出具体范例,师生共同分析,了解介绍事物的要求、方法(语言简洁、准确、通俗;抓住事物特征;按一定的顺序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