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菜共生 下载本文

Vvv 池。

1.3 饲养管理

试验期间投喂正大鲤鱼颗粒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主养品种存塘量的3%~5%,每天投喂三次,根据天气、鱼类摄食情况适当调整投喂量。试验期间不换水,适当补充因渗漏和蒸发损失的水量。每个池塘配备叶轮式增氧机一台(功率3 kw),一般情况下晴天中午开启1~2 h,夜间根据鱼类活动适时开启增氧机。

1.4 水蕹菜苗种培育

5月下旬将选择好的水蕹菜种子经日晒后用温水浸种催芽,待大部分种子露白时,在事先准备好的池埂闲置地土培育苗。采用撒播的方式,均匀撒好种子后,覆盖约2 cm厚的细土,然后覆盖地膜,待开始出苗时剪开小口透风,防止幼苗晒伤,等幼苗基本出齐时揭去地膜并定时浇水。

1.5 水蕹菜浮床的构建与设置

浮床包括3个部分:用于支撑的框架和支架、用于植入水蕹菜的定植体和布置于框架底部的遮阳网。框架选用不易渗水的竹竿(直径1 cm~3 cm),起到支撑、稳定浮床、和固定定植体的作用,定植体选用直径1.5 cm的聚氯乙烯管。框架底部布置遮阳网的目的是为了支撑水蕹菜浮使其保持在水面上和防止养殖鱼类摄食水蕹菜根部。浮床大小为4 m×1.5 m,支架间距即水蕹菜移栽时的行距,保持在20 cm左右,定植体间距即水蕹菜株距,保持在10 cm左右。浮床成本约为4元/m2。

7月初苗种长至15 cm左右时便可移栽至浮床。选择气温较低的傍晚移栽水蕹菜,将土培苗种根部土壤洗净后插入定植体中,以根部完全浸没于水中为宜,每个定植体中根据植株大小插入1~2株。1#和2#池塘水蕹菜浮床覆盖率分别为5%和10%,浮床按池塘南北走向呈长条形排列,浮床间用绳索连接,两端用绳索固定在池埂上,根据需要便于移动。3#池塘不设置水蕹菜浮床。

1.6 水样采集与指标测定

1.6.1 水质分析水样采集及测定

7月初浮床布置完毕时进行第一次采样,此后每10天采集一次,至9月中旬结束,共采集8次。采样在早上9点左右进行,用采水器在池塘四角选定的4

14

Vvv 个点各采集水面下50 cm处水样2 L混合后取一定量为一个样。按照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89)固定水样后在实验室测定相关指标,测定的水质指标及方法见表2.1。在采样的同时,同萨氏盘现场测定透明度,用便携式水质监测仪(YSI Professional Plus,USA)现场测定水温、溶解氧(DO)、电导率、pH。

表2.1 测定的水质指标及方法

Tab. 2.1 The items and methods of water quality indexes 项目(Items) 总氮(TN) 总磷(TP) 化学需氧量(COD) 硝酸盐氮(NO3--N) 亚硝酸盐氮(NO2--N) 氨氮(NH4+-N)

测定方法(Analytics methods)

GB 11894-89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GB 11893-89 钼酸盐分光光度法 GB 11892-89 酸性高锰酸钾法 GB/T 7380-87 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

GB 7493-87 分光光度法

HJ 535-2009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1.6.2 浮游生物水样采集及测定

采样时间和次数同水质分析水样的采集。浮游生物采样、计数及种类鉴定按《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进行[81]。用采水器在池塘四角选定的4个采样点各采集1 L后混合均匀,取1 L混合水样用于浮游植物分析,将3 L混合水样经浮游生物过滤网过滤后移入水样瓶中用于枝角类和桡足类分析,原生动物和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水样与浮游植物共用,将采集的水样用鲁哥氏液固定、沉淀浓缩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浮游生物多样性按以下公式[82]计算:

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i?1nninilog2 NN Pielou均匀度指数J =H/HmaX

其中:ni为第i种的密度,N为总密度(ind/L),n为总种类数,HmaX为log2n。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用Excel进行图表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TN、TP含量、透明度、

浮游植物密度等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试验结果的差异显著性。

15

Vvv 2 结果与分析

2.1 池塘水体理化指标的变化

2.1.1水温、DO、pH值、电导率及透明度的变化

池塘水体理化指标见表2.2。试验期间各塘水温介于22.9~26.3℃之间,平均值为21.5℃,经分析可知各塘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1#和2#池塘水体DO含量在浮床布置后总体呈升高趋势,而3#池塘水体DO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监测期间两口试验塘水体DO含量均高于对照塘,但差异不显著(P>0.05)。浮床对水体pH值有一定影响,但与对照塘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各塘水体电导率在试验期间变化不明显,各塘间差异不显著(P>0.05)。池塘水体透明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悬浮物、藻类、泥沙及残饵等,两口试验塘水体透明度自浮床布置后显著高于对照塘(P<0.05),待试验结束时仍高于对照塘,分别比对照塘高30.1%和31.8%。

表2.2 试验期间各塘水体理化指标

Tab. 2.2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icators of pond water during the test

水温/(℃) DO/(mg/L)

pH

电导率/(ms/cm) 透明度/(cm)

1# 24.9±0.8 3.16±0.31 7.68±0.09 0.775±0.009 22.7±2.6a

2# 25.1±1.0

3.38±0.46 7.65±0.16 0.774±0.014 24.3±2.5a

3# 25.5±0.7

2.89±0.58 7.81±0.12 0.769±0.024 18.6±1.8b

注:同行水平肩标有不同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标有相同字母或者未标者表示差异

不显著(P>0.05)。

2.1.2 水蕹菜浮床对氮的影响

养殖水体中的氮主要以NH4+-N、NO3--N、NO2--N和TN的形式存在。试验期间各塘水体NH4+-N、NO3--N、NO2--N和TN含量变化情况见图2.1-2.4。

从图2.1可以看出,浮床的设置对1#和2#池塘水体NH4+-N含量影响较明显,试验前期其含量显著下降,从试验中期开始又有所升高,3#池塘则基本呈升高趋势,且1#和2#池塘水体NH4+-N含量平均值显著低于3#池塘(P<0.05)。1#池塘水体NH4+-N含量从2.04 mg/L降至1.02 mg/L,浮床水蕹菜对NH4+-N的最大去除率为50.0%,2#池塘NH4+-N含量从2.13 mg/L降至0.89 mg/L,最大去除率为58.2%。

16

Vvv 2.52NH4+-N(mg/L)1.510.507月5日7月15日7月25日8月4日8月14日8月24日9月3日9月13日1#2#3#日期

图2.1 各塘水体NH4+-N含量变化

Fig. 2.1 The variation in concentrations of ammonia nitrogen in different ponds

从图2.2可以看出,试验塘水体NO3--N含量在浮床设置后呈下降趋势,试验中后期由缓慢升高,对照塘则持续升高。试验期间1#、2#和3#池塘水体NO3--N含量均值分别为0.096 mg/L、0.092 mg/L和0.149 mg/L,试验塘对照塘差异显著(P<0.05)。与水蕹菜浮床未设置时相比,1#池塘水体NO3--N的最大去除率为17.9%、2#池塘为34.8%,NO3--N去除率随浮床覆盖率的增加而增加。

0.250.2NO3--N(mg/L)0.150.11#2#3#0.0507月5日7月15日7月25日8月4日8月14日8月24日9月3日9月13日日期

图2.2 各塘水体NO3--N含量变化

Fig. 2.2 The variation in concentrations of nitrate nitrogen in different ponds

如图2.3所示,试验期间1#池塘水体NO2--N含量在0.024~0.041 mg/L之间变化,并呈逐渐降低趋势,均值为0.031 mg/L;2#池塘NO2--N含量变化范围为0.018~0.039 mg/L,总体呈下降趋势,均值0.027 mg/L;而3#池塘NO2--N含量基本一直在升高,均值为0.048 mg/L,显著高于1#和2#池塘(P<0.05)。与水蕹菜浮床设置前相比,水蕹菜对1#池塘水体NO2--N的最大去除率为41.5%、2#池塘为53.8%。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