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周末作业12 下载本文

城南校区九年级语文校本练习(周末作业12)

设计:史泉华 审核:孟巧玲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千里之行, 。 (《老子》)

(2) ,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 (3)随风潜入夜, 。 (杜甫《春夜喜雨》) (4)三军可夺帅也, 。 (《论语》)

(5)满面尘灰烟火色, 。 (白居易《卖炭翁 》) (6)风烟俱净, 。 (吴均《与朱元思书》) (7)学然后知不足, 。 (《论语》) (8)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9)学习了“叶”专题,你对“叶文化”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了解?请写出一联含“叶”的古诗句: ,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

等待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只有学会等待,才能捕捉到幸运女神转瞬即逝的微笑。等待,让.你混沌的心灵变得澄净; ;等待,让你zhì嫩的肩膀变得坚实……等待的日子里,我们的心中要燃亮一盏灯——奋斗目标。咬定目标,契而不舍地等待,终会让梦想开出徇烂的花朵。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积淀 zhì嫩 .(2)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3)参照画波浪线语句,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语意连贯,句式一致。(2分) 等待,让你混沌的心灵变得澄净;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面对H7N9禽流感的侵袭,保持阳光心态非常重要,做到积极应对而不恐慌。 ..

B.每天去学校途中,我都和一位清洁工人面面相觑,两人俨然成了“忘年交”。 ....C.如果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终究会遭遇灭顶之灾,这绝非危言耸听。 ....D.缺少心灵沟通的两个人,哪怕近在咫尺,也会产生交流障碍。 ....

4.下列各选项中,语言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一些电视媒体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B.也许每个人的“中国梦”不尽相同,而且共同的一定是国泰民安、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公平正义。

C.围绕“2014年建成国家生态县”这一目标,建湖城乡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D.怎样才能避免MH37O飞机上的中国乘客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批示。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对于我们,家何尝不是一只船?

1

①尽管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而和谐的船上,我们不会感到陌生和忐忑。

②因此,面对莫测的人世,拥有家这艘“良舟”,莫测的命运会变得不复可怕。 ③船的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

④这艘船虽然小,却要载着我们渡过漫漫的岁月长河。 A.②④③① B.①④②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6.名著阅读。(5分)

(1)叛徒__带领特务窜到乡下,__不幸被捕。在狱中,她受尽折磨,特务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 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2)请谈谈你对“红岩”二字的理解?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红岩”精神?

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各种媒体上经常可见“绯闻”一词,①许多人甚至一些著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把“绯”读为“fěi”,其实“绯”的正确读音是“fēi”

材料二:②有人对某中学高二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全班共45人,其中39人认为“绯闻”的“绯”读“fěi”6人认为读“fēi”;前者还认为“绯”是多音字,在“绯闻”中读“fěi”,在“绯红”中则应读“fēi”。

材料三:调查结果还显示,③学生对“绯闻”的认知来自平时收看电视、网络及广播的娱乐节目,而“绯红”一词则是通过正式的课堂学习获得的。

材料四: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绯闻”一词常被误写成“诽闻”。如“④编造同事诽闻被判3000元。”(注:“诽”读“fěi”,意思是说别人的坏话。) ⑴从第二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⑵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绯”字读错的原因有几条?

⑶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纠正这种错误?

⑷在上述材料的画横线句中还有两处语病,请指出错处序号并改正。

二、阅读与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5分)

渊明图 唐 寅 满地风霜菊绽金,醉来还弄不弦琴。 南山多少悠悠意,千载无人会此心。

2

8.诗歌首句描写“菊花”,为什么要写“满地风霜”?(2分)

9.陶渊明在《饮酒》中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请结合这里的“真意”,探究唐寅诗中“千载无人会此心”里“此心”的内涵。(3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7分)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

①②

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选自刘庆义《宣验记》) [乙文注释]①侨:寄居。②嘉:赞美,嘉奖。 10.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汝之不惠 (2)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便入水濡羽 (4)然尝侨是山 ..

11.下列各句中的“之”与“汝心之固”中的“之”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飞而洒之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C.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蔽林间窥之(《黔之驴》) (3分) ..

1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4分)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13.甲文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乙文中,“鹦鹉灭火”启示我们 。(4分) 14.甲文和乙文的结尾都带有神话色彩,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共同作用?(2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14分)

知足就是幸福 陈乃举

①没有谁不向往幸福。可幸福是什么呢?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回答。

②其实,幸福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舒畅的体验或感受;说它复杂,是因为促使人们能够体验或感受到生活的舒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以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知足就是幸福;不知足,不会幸福。

③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密纳小学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在作文里写道:“我们可以喝上干净的清水了,饭也好吃了,原有的厕所也将拆除重建,还可用水来冲洗,我们不再闻臭味了,我们更幸福了……”能够喝上干净水,不再闻臭味,孩子们知足了,所以感到幸福。

3

④《三月风》杂志曾报道过,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自恃自己条件好,“走遍了中国科学院的直属单位”,“竟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心意的工作”,于是他自杀了。我们在感到震惊和为他惋惜之余,自然想到:他是不是不知足,欲望太高了?

⑤人就怕“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欲望太多太高,实现不了,便会觉得不幸福,甚至为此而痛苦。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我们不能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之,但面对太多太多的诱惑,如果奢望过高,一旦被太多的难题所累,便会深陷烦恼之中,甚至失去理智,干些不明智的蠢事。有的人之所以觉得不幸福,不是他拥有的太少,而是期望得到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们要调低自己的欲望底线,摒弃浮华,拒绝诱惑,以“知足常乐”平常心对待生活。唯此,才会享受到人生的幸福。

⑥知足是一种生活智慧,知足就是幸福。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太多的不知足蒙蔽了心智,老觉得不如别人或社会亏欠他,自然不会拥有快乐和幸福。古人云:“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为什么要“知足”呢?因为人的情况是变化的,不如意事常八九,一时知足不行,要持续知足方能终身不辱。“知止”,是说当止则止,不能得寸进尺,而且要“常止”,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经得住诱惑,管得住自己,唯“常止”方能终身无险。

⑦提倡知足,并不是让人不思进取。个人利欲和事业上的进取心是两回事。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懂得取舍,以知足的态度对待利欲,以不知足的态度对待事业,该坚持的就坚持,

该放弃的就放弃,那我们就会永远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在事业上取得更加绚丽的成就。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5.上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16.文章第③④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其论述角度有何不同?(4分)

17.请简析第⑥段的论证过程。(4分)

18.有人认为,第⑦段删去不影响全文的论述,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说说你的看法。(3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3题。(19分)

村庄的四季 雷晓婉

①有时候,当因生活而麻木的心之触角,伸向遥远的记忆时,脑海里,便会出现这样一幅场景:一条河流从村子中央流过,河水童话般清亮无比,连鱼儿的触须都看得清清楚楚,芳草萋萋,羊群雪白,少年的歌声穿越桑林,冲向云霄,村子周围的庄稼茂盛得近乎疯狂……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就会莫名其妙地温暖起来。

②啊,故乡,童年的故乡,遥远的梦想,忆及总会有美好的东西纷至沓来。关于故乡的味道,四季中,不同的味道,开始进入渴望的鼻腔。

③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活泼地照在村子上空,这个时候,乡亲们开始做春耕的准备了。整个村子,已经被或白或红的槐花包围,甜丝丝的香气,氤氲着村庄里的甜蜜气氛,空气里,流淌着美好的气息。周围的养蜂人总愿跋山涉水,赶来这个小山村让蜜蜂采蜜,酿出的槐花蜜,油亮暗红,一扯一根线,质量好极了。嗡嗡嗡的蜜蜂,怒放的槐花,原来春天的故乡,招蜂引蝶、流蜜溢香。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