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教案要点 - 图文 下载本文

五、行星绕太阳公转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轨道定律):行星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焦点之一。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行星向径在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与时间成正比,即面速度不变。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两行星周期平方之比,等于其距离立方之比: T12/T22=a13/a23 牛顿用万有引力定律,修正了第三定律,T12(M+m1)/ T22(M+m2)= a13/a23

开普勒认为,行星单纯绕太阳中心运动;牛顿认为,行星和太阳都绕它们的共同质心;质心的位置取决于二者的质量比。开普勒廓清了行星轨道的特征,指出了行星怎样运动;获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誉。牛顿解释了行星运动的物理原因,回答了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至此太阳系理论完全确立。

六、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按行星物理性质分类)

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距太阳较近,质量较小,平均密度高,以重物质为主,温度高;

2、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较远,质量大,平均密度低,以轻物质为主,温度低。

七、彗星和流星体

彗星本质上是在偏心率很大的轨道上绕日运行的冰物质。彗星奇特外貌是它通过近日点前后的暂时现象;哈雷彗星;流星体。

13

八、太阳系的起源问题

行星轨道的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星云假说的基本论点:形成太阳系的物质基础是弥散星云;形成太阳系的动力来源是自引力。

意义:“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恩格斯语)

第五节 月球和地月系

一、月球的距离和大小 1、月地平均距离:384 000公里; 2、 半径:1738公里; 3、 质量:地球质量的1/81.3。 二、月球的运动

1、月球绕转地球: (1)、 轨道形状椭圆,偏心率00549;(2)、周期:27.32日(恒星月);(3)、速度:角速度;线速度1公里每秒。 2、月球自转: (1)、与其公转同步(方向相同,周期相等),称同步自转;(2)、大体上只看到相同的半个月面。 三、月相

月相:就是月球的明暗两部分不断变化的状况。

1、月相变化的因素:太阳照射方向;地球观测方向。

方向相反,新月;方向相同,满月;方向垂直,上弦月或下弦月。

2、月相变化周期:29.5306日(朔望日) 3、月相、方位和时刻

月相 距角 太阳出没比较 月出 中天 月落 见月时间

0o 新月 偕日升落 清晨 正午 黄昏 彻夜无月 180o 此起彼落 满月 黄昏 半夜 清晨 通宵见月

上弦月 90o 迟升后落 正午 黄昏 半夜 上半夜西天 下弦月 270o 早升先落 半夜 清晨 正午 下半夜东天

4、月亮愈圆见月时间越长 四、月面的自然条件: (一)、月海,月陆,环形山; 没有大气,没有生命

1、月海:月球上比较阴暗的部分。其实那里没有任何形式的水,而是广阔的平原。较大

14

的月海有10个。分布在月球的东、西部地区。 2、月陆:月球上比较明亮的部分,是月球的高地;

3、环形山:中部低凹,四周凸起的环形地带。现在叫月坑。

4、月球上的山脉:月面上也有连绵的山脉,高度达7000~9000km。 5、月球上的亮线和暗线:

亮线:叫辐射纹,是从大环形山向四周辐射的明亮线条。 暗线:是深陷的裂缝,有如地面上的沟谷,被叫做月谷。

(二)、月面的物理状况 1、月球上有失重现象

2、月球上没有大气、水分,温度日变化剧烈,无生命

3、月球的内部结构及变化:月球并不是一存不变的,月球上的月震和火山爆发时刻改变

其形状。其内部结构与地球相似。 (三)、在月球上看天象

到月球上旅行,不仅会为月面上那迷宫般的环形山脉,飘飘欲仙的失重现象,绝无鸟

语花香的寂静感到新奇,而且在它上面观察天象,日、地、星辰的出出没没,更是别具一格妙不可言。

第三章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的】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运动的规律性和运动产生的后果,为学习下一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求】

了解傅科摆偏转速度公式的推导,视太阳日的长度及变化,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的演示实验,黄道十二宫及来历。理解:恒星日、太阳日、太阴日、恒星年、回归年、近点年、食年、岁差、黄赤交角、黄白交角、恒显星、恒隐星、出没星、恒星周年视差、太阳周年运动、傅科摆偏转速度公式。

关于地球的自转,应掌握:1)地球自转的证明(主要掌握傅科摆证明);2)地球自转的规律:主要掌握自转的周期(三种周期的关系)及自转的速度(方向、速度);3)地球自转的后果:主要掌握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和地球上水平运动的偏向,恒显星、恒隐星、出没星及三种星区的计算。

关于地球的自转,应掌握:1)地球公转的证明:恒星的周年视差、恒星的光行差;2)地球公转的规律: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公转速度;3)公转的后果:恒星的周年视差、太阳周年运动、行星同太阳的会合运动、月球同太阳的会合运动,行星会合周期的计算。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周期、速度、方向、天体的周日运动、地球水平运动的偏向;地球公转的轨

15

道、周期、速度。 【教学难点】

用傅科摆证明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三种周期及其他们的区别、地球自转的速度、不同纬度天体的周日运动,地球水平运动的偏向。地球公转的轨道、周期、速度。恒星的三种星区范围的计算,行星会合周期的计算。 【教学过程和方法】

从寻找地球运动的证据入手,说明地球运动的规律性及其后果。地球的运动缺乏直观性,需要借助教具、录像、动画和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的内容在形式上相同(都是从寻找地球运动的证据到地球运动的规律和后果),可采取类比的方法讲授。关于运动的周期,采用定性和定量计算相结合。充分利用图解法和动画演示法,是教学本部分内容的有效方法。在会合运动部分还要结合第一章天球坐标的内容。 【教学手段】

地球仪、三球球仪、多媒体课件投影演示。 【教学时间】 9课时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的核心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本章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关键是建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空间概念,主要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后果。因此本章内容关键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有关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为使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物质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多利用多媒体和教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使学生从观察入手,步步深入地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极其知识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行灵活多样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一、傅科摆:地球自转的物理证据

(1)特征:摆长,锤重,持续时间长;(2)偏转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3)偏转速度:因纬度而异;?=15?SIN?/时。 二、极移和进动

1、极移就是地球上南北极在地表的移动。极移的原因:是由于平均极的移动造成的。 2、地轴的一种圆锥运动:圆锥轴垂直于轨道平面;圆锥半径23????(黄赤交角);方向向西;速度每年50?;周期25800年。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