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下载本文

苏轼对传统诗学中主“动”的创作论提出异议,倾向于主“静”说。“动”与“静”有各自的效果,但二者实非对立关系。 苏轼在诗中还提出“中”“边”之辨。

苏轼的以佛论诗,极大地影响了宋代诗论的风气。

第三章 江西与反江西以及唐宋之争 教学时间:6课时,第7-9周。 主要内容:

一.江西诗学:

1.“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

黄庭坚好示人以学诗之门径,由此形成江西诗风。他注重作诗的字法句法章法,但对诗歌创作实有其极高的追求。苏轼诗学有似于南禅,而黄庭坚诗学有似于北禅。 2.“参悟”和“活法”

江西末流弊于摹拟,所以吕本中提出“参悟”、“活法”以救之。 吕本中建构“江西”谱系。元代方回将此谱系作进一步完善。 二.反江西派诗学: 1.叶梦得《石林诗话》

叶梦得论诗以“浑然”为最高境界。 2.张戒《岁寒堂诗话》

张戒论诗则以“言志”为本而注重“意味”。 3.陆游的“工夫在诗外”说和杨万里的“风味”说 陆游和杨万里都由江西入,最后则有出于江西。

陆游“工夫在诗外”实切中江西诗风之弊。杨万里“风味”说强调诗歌的内韵,也是

对江西诗风的扬弃。 三.严羽《沧浪诗话》: 1.《沧浪诗话·诗辨》解读

“夫诗有别才”至“谓之单刀直入也”。 2.“兴趣”说的美学内涵

思想史背景分析:道家哲学的形而上取向,对感性和言语的超越,“有”“无”之辨,“言”“意”之辨。

传统趣味理论的历史勾勒。缘起:画论中的“气韵生动”说,以及“南禅”派的艺术取向。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说、宋代意味说的兴起。 “意”“象”之辨下的“兴趣”说批判。 3.“兴趣”说的诗史内涵

严羽诗学的目的:恢复唐音,反对宋调。一是对治在宋代极具影响力的苏黄诗风,反对从“文字”、“才学”中谋求材料,反对以“议论”之“理”来代替诗歌的趣味。二是要恢复盛唐之音的美学风范,建立“风诗正宗论”诗学体系。 4.严羽的影响:

明清时代诗学深受严羽诗学的影响。

继承者:明代的复古思潮:前后七子倡导唐音,从“格调”方面继承严羽诗学。何、李之争的实质。

清代的主唐派诗论:王士祯的“神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

冯班对严羽的批判。清代的主宋派诗学:翁方纲的“肌理”说,以及道咸后宋诗派的主张。

5.概述:现代“唐宋之争”与“一代有一代文学”之关系 现代诗史研究中的唐诗本位观念。

“一代有一代文学”观念的提出与唐宋诗歌的各自命运。

第四章 理学与文学批评 教学时间:5课时,第10-12周。 主要内容:

一.从周敦颐的“文以载道”说到程颐的“作文害道”说: 1.周敦颐的“文以载道”说

“文以载道”之说以“文”为手段,倡导思想性写作,反对唯美写作。但他对艺术修饰的作用评价过低,有重“道”轻“文”的倾向。周敦颐奠定了以道德经纶为大、以文章才艺为小的理学文论思想的基调。 2.程颐的“作文害道”:

周敦颐的重道轻文的倾向,到了程颐进一步演变为“作文害道”之说。他否定审美价值,将文辞之工美与精神之提升对立起来。 美与善的关系第一次恶化。 二.朱熹的理学诗学 1.“文从道中流出”

有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文是文,道是道”,作为本体之“道”与作为现象之“文”,具有“本”“末”之别。其次,“道”与“文”是“体”“用”的关系。即“体”即“用”,“文便道也”。这样,朱熹在本体论的高度上完成了理学对文学的包容。既已在理学上包容了文学,朱熹也就比其他理学家更经常地出入于文学。 2.朱熹的诗经学

朱熹诗经学的主题是“奔淫”说。他反对《小序》。具体内容:其一,提出《风》出民间之说,反对“变风”为贤人所作的观点。其二,提出“变风多是淫乱之诗”的观点,反对《序》的“变风”为“止乎礼义”之说。其四,用惩戒说取代怨刺说。 三.王学的兴起与文学批评: 1.王学的兴起与明代中叶的社会状况

王阳明理学对程朱理学的批评。它的出现,表明了程朱理学的危机,以及市民文化的兴起。王学左派的产生,进一步走向反知识主义、反精英主义倾向。

作为这种倾向的体现,受王学左派思想影响的一些民间文人对民歌、市民文学高度重视,包含着颠覆正统文学的动机。 2.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思想具有异端特征。他是程朱理学的批评者,但不是儒学的批评者。 “童心”说具有反复古的个性主义精神反知识主义倾向。 3.袁宏道的“性灵”说

前后七子的批判者。标举个性,试图在写作中摆脱传统的束缚,却抹去了传统的深度。 清代袁枚对“性灵”说的发扬。

第五章 非主流文学批评(词学、小说学概述) 教学时间:6课时,第12-15周。 主要内容: 一.词学: 1.李清照《论词》

苏轼的以诗为词,冲击传统观念。“本色论”词学由此得到强化。李清照进一步将这种思想加以理论化。“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词论的核心命题,其最重要的内涵是词的创作当以音律为本。 2.传统词学概述

南宋词学的两大内容:南宋的苏辛派与本色派之争;雅化词学的兴起。 清代词学的繁荣。浙西派词学与常州派词学。 二.小说批评: 1.传统小说批评概述:

“小说”的意义。文人小说与市民小说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