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 4教案 北京版 下载本文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1)读出溪流的变化 (2)探讨对“迎”字的理解(交代了作者是逆着溪流上山入洞的。)(这里也暗含着课文的另一条线——溪流) 5.把2、3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感受路上风景的迷人。 (二)游览外洞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看到:山突兀森郁 周围是石壁 感受:高大有气势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外洞的高大。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学校有多少人,集会时占多大面积,想象外洞有多大。) 3.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我们一起去看看。(激发起学生学习孔隙的兴趣) (三)孔隙 1.孔隙给人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轻声读第五自然段,画一画,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孔隙窄小、低矮的。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朝我挤压过来 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3.出示资料:(边放录像边介绍)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惟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 备 注 有“水石奇观”之誉。 4.看过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读出孔隙昏暗、低矮的感觉。 5.将描写孔隙昏暗、低矮的句子与外洞的高大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能够感受到什么?(外洞那么大,孔隙又那么窄、矮,让人感到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6.再读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这个特点描写清楚的? (学习一篇文章,我们不光要让学生知道写了些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这么写。) (用小船的大小、自己的感受、心理活动来说明孔隙的特点) 7.再与描写外洞的段落进行对比,感受一下写法的不同。 外洞:通过数字来直接说明洞的高大 孔隙:借助其他事物描述本事物 (使学生感受到,把一个事物特点写清楚,不仅可以直接来进行描写,还可以间接借助其他事物来描述本事物。为课后的仿写打下基础。) 8.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一段,体会孔隙的特点及描写方法。 备 注 内洞 1.抓住“只能”“小小的”“余外”几个词语感受内洞的黑。 2.看图片加深体会“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内洞这部分。 4.将外洞、孔隙、内洞三部分连起来读一读,感受景色的奇异。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四、总结方法。(3)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用哪些语句把游览的景点连接起来的,画出来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2.我们知道本课是一篇游记,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是一条线索。其实,泉水流经的线路也是一条线索。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山势流下山去。这两条线索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得课文记叙得很有条理。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