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下载本文

(3)孩子提出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4)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5)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6)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7)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己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学生对自己越是尊重,他对你在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就越听得进去,接受得快。如果学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对你的教育和规劝就会充耳不闻。

(8)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发起学生要当一个好人的愿望,实质上是从自豪感、自尊心、劳动的尊严感开始的,而缺少了这一点,学校、学生集体都是不可思议的事。

(9)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

(10)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

9

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六)回顾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什么样的教育家?

1、一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一位世界瞩目的当代教育家; 2、一位只有函授高等师范教育学历、只活了52年(1918—1970)便英年早逝的教育家;

3、一位做了一辈子农村中学校长而不愿做区教育局长、不愿去大城市的教育家;

4、一位参加过卫国战争、身体里长期留着两块弹片的教育家; 5、一位坚持独立思考、不跟风、敢于与权威论争的教育家; 6、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孩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孩子和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7、一位长期不脱离教学、又勤于研究、笔耕、硕果累累的教育家。我们刚才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了解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一起来回顾一下。视频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首先我们来看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的内涵。

(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的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在《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一文中,他又指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

10

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给教

师的建议》471]

他认为现实中教育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其根源就在于人的表现的片面性、畸形的单方面性,在许多学校里,知识的评分成了人的表现的唯一领域,这不但与教育的本质相违背,而且也极为有害于青年的成长。

因此,他告诫学生:“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但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富有的教育者。”[《给教师的建议》472]

现实生活中,知识的评分也成了人的表现的唯一领域,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于是大家都拼了命的往高考独木桥上挤。这也让我想起来辽宁卫视瞭望评辨天下栏目里播出的“高考吊瓶班,治的是啥病”,我们一起去看看。(3分)

1、高考“吊瓶班”的本质是 “教育有病,学生吃药”

有人就说了高考“吊瓶班”的本质是 “教育有病,学生吃药”的确,有道是“人是铁,饭是钢”,假如因为复习而拖垮了身体,高考当然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复习还不忘给健康进补,当然显得很明智。对于“吊瓶班”似乎没有必要进行过度阐释、过分苛

11

责,其背后所透露的功课、健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高考复习“智慧”,倒是更应看到的亮点。没准如此高招,也早已被其他竞争对手奉为秘笈而悄悄效仿了,全国高考班尽成“吊瓶班”,也将指日可待。

有一位网友就说了:高考“吊瓶班”没有一个人考上一本的结果似乎很令人遗憾,但是我却觉得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样的结果才能让那些沉迷于高考的人清醒下来,才能有理由拯救应试教育生的“病”。

是的,高考“吊瓶班”无论有没有人考上一本,都是对应试教育莫大的讽刺。用近乎摧残的方式,只为达到某一目的,如此功利的想法与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相违背。

有网友就说“史上最刻苦吊瓶班”,其实不是学生病了,而是咱们的教育病了,而真要药对其症,这吊瓶其实不应错挂在无辜学生的头上,病得不轻的教育本身恐怕才最需要“挂吊瓶,打点滴.”

当一个社会足够多元化,学生毕业后会有多种不同的方向去实现自身价值,而不只是局限于高学历,这样才会缓解现在越来越偏激的应试教育。可是现在我们的社会还做不到,政府、事业单位等能提供稳定工作的单位,都是把学历当做第一选人的门槛。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招聘学历要求也水涨船高,以前是本科以上,逐渐变研究生、??考生的基本备考目标也从“考本科”变为“考名校”。

人们这种对于孩子未来就业的焦虑,使得应试教育功利化的“病”越来越严重,甚至有向中小学、幼儿园发展的态势。如果这种焦虑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