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复习上(笔记整理) 下载本文

第一章古代文学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古罗马文学是继承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是沟通古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之间的桥梁。古罗马文学为欧洲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古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基本内容: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①在神话的故事中,讲到天地的开辟,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神的日常生活等。

②英雄传说是古希腊人在幻想中追忆远古社会生活和部落中杰出人物时创造出来的。英雄实是部落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因受人们的崇拜而被神化,如伊阿宋取金羊毛、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奥德修斯等。 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1)、想象力极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eg:阿波罗的爱情故事、法厄同驾太阳马车的故事、潘多拉盒子的故事 (2)、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头有尾,娓娓道来,动听感人。eg:宙斯和伊俄的故事、哈得斯的婚姻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3)、哲理性强。希腊神话既富情趣,又极深刻,是早期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许多故事寓意丰富,发人深思。如:不和的金苹果的故事、希绪弗斯的故事、安泰俄斯的故事等。 古希腊神话的价值和影响。(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是后世创作的源泉。) (1)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赫西俄德、绝大部分悲剧、大量美术和雕塑作品都以它为素材。 (2)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吉尔《埃涅阿斯记》大量取材,奥维德《变形记》则或全面转述。 (3)、它是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原型。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达芬奇、普桑、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直至当代。

二、古希腊文学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什么特点?

(1)第一时期 :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史称“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第二时期 :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 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时期,史称“大移民时代”,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3)第三时期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 希腊奴隶制发展全盛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散文和文学理论

(4)第四时期 :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 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三、古罗马古罗马文学的地位、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主要成就?

地位: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戏剧和散文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是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的中介和桥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点:具有理性精神、集体意识和庄严崇高的气质,精神与情感世界相对贫乏,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与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 成就:(1)共和时期:(公元前240~公元前30年) 埃纽斯“罗马文学之父” 喜剧首先繁荣,代表作家普劳图斯《双生子》、《一坛黄金》,喜剧诗人有泰伦斯《婆母》 (2)黄金时期:(公元前100~公元17年) 西塞罗 卢克来修《论自然》, “三大诗人”:维吉尔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奥维德《变形记》 贺拉斯《诗艺》(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寓教于乐) (3)白银时期:(公元17~130年) 长篇小说有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长篇小说;普鲁塔克的散文《希腊罗马名人传》;卢肯的史诗《法萨利亚》 《埃涅阿斯纪》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整个罗马文学的顶峰之作。史诗的主题是描述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歌颂罗马的光荣。《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半部分写漂泊,与《奥德赛》相似;后半部分写战争,与《伊利亚特》雷同。但它又不是对荷马史诗的简单仿作,而是有着鲜

1

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荷马史诗(民间史诗)

1、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诵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也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最伟大的作品,是叙事诗典范。

《伊利昂记》写的是战争,突出“阿咯琉斯的愤怒”。《奥德修记》写主人公在战争后的漂泊、还乡和复仇,突出海上冒险行为。主要人物的名字希腊主将阿咯琉斯,木马计的设计者奥德修斯,希腊统帅阿伽门农、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

(一)荷马史诗的艺术技巧:

1、 剪裁巧妙,结构完整,史诗没有平铺直叙十年的故事,而是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

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2、 擅长人物性格的刻画,人物性格通常具有复合和层次分明的特点。

3、 叙述明晰、快捷、生动灵活中不失沉稳和庄重。程式语言的运用虽一定程度上阻碍诗人迅捷流畅的表达,

但它点出了被修饰者的身份、特征、背景,也有助于突出作品的凝重、宏伟和肃穆的品味。例如孩子是“年幼无知的”大海常是“深蓝色的”。

4、 史诗辞章华丽、妙语迭出,比喻象征俯拾皆是。 (二)、思想价值

1、表现了古希腊人以个体为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

2、表现了古希腊人的哲学观和人文意识(充满神学色彩的古朴的哲学观;神挑起战争,决定战争的胜负,人应当敬畏神明;人相信命运但不屈从命运;敬畏神明,但不做神明的奴隶)

3、表现了古希腊文化中的悲观意识(命运的力量是强大的,根源是神秘的,即使是神也难以摆脱命运的捉弄) 四、伊索寓言:相传作者是古希腊奴隶伊索,主要表现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情感,是他们的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在艺术上,善于运用拟人手法,把动物赋予人的性格,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狼和小羊》、《狐狸与葡萄》、《农夫和蛇》等。 五、古希腊戏剧(悲喜剧)

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 “悲剧之父”—《波斯人》《俄瑞斯忒亚》《阿迦门农》《奠酒人》《报仇神》《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 “戏剧艺术中的荷马”——《俄底浦斯王》(十全十美的悲剧) 欧里庇得斯: “舞台上的哲学家”——《特洛伊妇女》《美狄亚》

同:①题材多取材于神话 ②主题反映民主斗争 ③主人公是神或英雄

④以人与命运的冲突作为悲剧冲突 ⑤艺术构成是戏剧成分与歌队合唱的抒情成分 ⑥都描写具体人物形象,给人深刻印象 异:(1)命运观:埃斯库罗斯的命运观是命运支配一切;

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是不可抗拒的,但可以疑合理性; 欧里庇得斯认为命运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2)创作上:埃斯库罗斯在创作上,剧本人物的神性多于人性,其风格是悲壮、雄浑、自豪而又充满信心,创造了“三联剧”,增加第二名演员。

索福克勒斯在创作上,剧本人物是理想化的人性,其风格是悲愤、迷惘、上下求索,突破形式增加第三名

2

演员。

欧里庇得斯在创作上,剧本人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其风格是悲痛、憎恨和寻找出路,创造单本剧人物无限制。

《普罗米修斯》三联剧是埃斯库罗斯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作品。包括《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

《俄瑞斯忒亚》三联剧标志着埃斯库罗斯在戏剧创作上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也可以说是古希腊戏剧中一部最成功的代表作。它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古希腊三联剧。故事以阿耳戈斯国王阿特柔斯家族世仇为背景。

三大悲剧家比较

悲剧诗人 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得斯 悲剧类型 英雄悲剧 命运悲剧 家庭悲剧 悲剧人物 神 理想人 普通人 悲剧冲突 神与神 人与命运 人与人 命运观 命运由神掌握 可以抗拒 命运由人掌握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俄底浦斯王》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该剧主要通过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表现了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因而被称为是典型的“命运悲剧”;该剧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精妙的结构上,亚里斯多德将它尊为悲剧的典范。

(一)主题:这部悲剧描写了人的意志和命运的冲突。表现了善良刚毅的英雄,在和邪恶命运的搏斗中遭到不可避免的毁灭,歌颂了具有独立意志的人的刚强坚毅的斗争精神,反映了当时奴隶主民主派的思想特征。

(二)主人公形象分析

1)、俄狄浦斯是个悲剧人物。他 竭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 但最终失败了。 2)、俄狄浦斯是个英雄人物。在精神上他不是弱者而是强者。 在邪恶命运面前,总是努力抗争,而不是消极顺从,并且敢于面对现实,勇于自我惩罚。 《俄狄浦斯王》的结构艺术:

1)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于忒拜系统的英雄传说。该剧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精妙的结构上。这一点可与《伊利亚特》相比,因此诗人被称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2)故事题材非常错综复杂,但诗人以高度的概括把问题集中在忒拜王宫前,在很短时间内把矛盾层层揭示出来并加以解决。诗人在俄狄浦斯追查凶手时,利用剧中人物对话,把整个剧情剥丝抽茧。

3)剧中通过陆续上场的五个人物交代了五个关键性情节:克瑞翁带来预言,忒瑞西阿斯被迫说出凶手的名字,伊俄卡斯忒劝慰国王时泄露老王被杀地点,科林索斯使者说明俄狄浦斯不是科林索斯王后亲生,老王仆人证明他曾把婴儿俄狄浦斯交给一个牧羊人(即眼前的这个使者)。

4)悲剧的地点、时间和人物处理简明扼要,反映出诗人在题材的剪裁与提炼上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

(三)《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精妙的结构

1)、对素材高度浓缩,所以情节集中,凝练紧凑。 2)、倒溯式的戏剧结构:从结到解,层层剥皮,环环紧扣,浑然一体。

3.欧里庇得斯对希腊悲剧发展的主要贡献是写实手法和心理刻画,是“问题剧”的创始者,《美狄亚》最早为妇女鸣不平,故事取材于神话。(表现事在人为)逆转和悬念的运用:

1)逆转:剧情向着与观众设想的相反方向发展,引发他们浓厚的兴趣,这种艺术手段就叫“逆转”。

2)悬念:作者对矛盾冲突的根源不预做交代,造成观众关心事态发展,关心人物命运的浓厚兴趣和紧张的期待心理,产生这种强烈效果的艺术手法就叫“悬念”。

古希腊喜剧

3

起源:酒神祭祀活动最后的狂欢游行。 类型:西西里喜剧和阿提卡喜剧

阶段:旧喜剧 代表:阿里斯托芬 《鸟》(乌托邦喜剧典范)、《阿卡奈人》、《蛙》、《云》、《骑士》 中喜剧 阿里斯托芬《公民大会妇女》、《财神》 新喜剧 米南德《恨世者》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一、中世纪文化和文学的主要特点

1、基督教思想主宰着中世纪文化。故有教会文学。 2、随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国家的形成,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成为中世纪文学的基本主题。表现在英雄史诗中。 3、中世纪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特定阶层的文学,比如骑士文学、市民(城市)文学。 二、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征

(1)各种异质文化的交融,使得文学反映生活的面极大地拓展。

(2)艺术形式有长足进步,以诗歌为主,作品变得静雅和完善,叙述作品结构布局和技巧运用达到自觉。 (3)表现手法上,寓意、象征、梦幻、哲理、现实描写、浪漫抒情乃至运用动物故事等都流行一时。 (4)文学的情感动能趋于自觉和强化,各类复杂的心理得到成功描写。 三、中世纪文学基本类型:

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的文学作品。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等。文学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城市文学:又名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反映新兴市民阶级思想情趣的文学。它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讽刺封建贵族和宗教僧侣的专横、贪婪、愚蠢和伪善,表现市民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艺术风格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城市文学体裁众多,有韵文故事、市民抒情诗、市民戏剧和长篇叙事诗等。法国的长篇叙事诗《列那狐传奇》的成就最为突出,长诗《玫瑰传奇》也颇有声誉。

英雄史诗:是从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早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是氏族社会末期各部落的民间集体创作,代表作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是欧洲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史诗,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的《英雄国》、冰岛的《埃达》和《萨迦》。后期英雄史诗是封建社会确立的作品,主题是爱国主义,代表作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死》、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古罗斯《伊戈尔远征纪》

骑士文学:盛行于11至13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巩固和繁荣时期,以法国的成就最高。其基本内容是描写骑士的爱情和他们的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有骑士抒情诗和叙事诗两种。代表作分别为《破晓歌》、《特里斯丹和伊瑟》。

谣曲:是一种故事性诗歌,它是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而来的,体裁宽泛,有的咏唱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有的传唱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大多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一组歌唱侠盗罗宾汉的谣曲“罗宾汉谣曲”。

温柔新体诗:对普罗旺斯抒情诗和西西里爱情诗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它抒发对崇高爱情的强烈渴望,对诗人爱恋的女子的热烈赞美,站在市民阶层里的诗人切身体验的感情出发予以细致真切的描写。但丁的《新生》是温柔新体诗的代表作。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

4

四、但丁《神曲》

(一)思想意义:1、字面意义:亡灵的境遇

2、寓言意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一部用梦幻文学的形式写成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很强的作品。通过诗人游历三界的过程,表现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道德净化到达理想的境界,透露出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曙光,传达了作者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

3、哲理意义:一个人在迷惘和错误中只有经过各种磨难的考验,才能使灵魂净化,走向新生,走向真善美的境界。诗人神游三界的旅程恰是一个人的精神不断升华,达到真善美的心路历程。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只有经历过苦难的考验才能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现实的的此岸世界走向理想的彼岸世界,所以说,神曲也是人曲。 ( 二)恩格斯的意思是说:但丁世界观中有新旧两种思想并存。所以《神曲》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神曲》表现了关怀人类命运,热爱现世生活,谴责邪恶势力,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要求,透露出新时代人文主义的曙光,表现了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思想特征。

另一方面,在《神曲》中,他又把虔诚的基督徒送上天堂,把异教徒打入地狱,把改造社会的理想寄托在道德的自我完善和贤明君主的身上,加上艺术方面的烦琐哲学和形式主义,又反映了他的封建意识、宗教神学观念和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这都表现了他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的特点。 具体表现:1、崇尚理性和知识,但又将信仰和爱置于理性和知识之上。

2、赞美真挚的爱情,同时恪守封建伦理。

3、揭露教会的腐败和堕落,但不反对基督教。

4、批判封建君主的贪婪、残暴,但又不从根本上反对封建制度,甚至寄希望于贤明君主。 所以说:《神曲》既是中世纪文学的总结,又是资本主义新思想、新文学的萌芽。因此,但丁和他的《神曲》,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神曲》也是“二希”文化的融合 宗教信仰和人间智慧的融合 天国审判和人间审判的融合 精神之爱和世俗之爱的融合 救赎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性的结合 识记:《神曲》包括《地狱》、《炼狱》和《天堂》3部。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中世纪神学体系的框架,展示了人类经过迷惘和错误,在信仰(贝娅特丽丝)和理性(维吉尔)的指引下,经过苦难和考验走向光明与至善的历程。

但丁是处在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他的世界观的矛盾反映在:

(1)在对待知识和理性方面。但丁却将 维吉尔选为他幻游地狱和炼狱的向导,隐喻理性和知识。而把贝亚特丽丝作为游历天堂的向导,说明诗人认为信仰和爱高于理想和知识。

(2)在对待爱情方面。一方面对禁欲主义有所否定(同情保罗和弗朗齐斯卡的恋情),但另一方面又按照教会的道德标准将他们作为淫罪犯放在地狱里受罚。

(3)在爱国主义方面。一方面赞扬法利那塔的英雄气概和爱国行为,但又把他作为异教徒打入地狱。 (4)在对待教皇方面。书中在普尼腓斯八世当政时就宣布他一定要入地狱,但又对他在阿那受到的污辱表示愤慨。这些都说明,但丁还没有完全脱离宗教的桎梏。 (三)《神曲》的艺术特色:

(1)梦幻与写实的交融。虽以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诗人的灵魂在理性和爱的指导下幻游三界达到至善境界的经历,有浓厚的宗教幻想色彩,但作品也同时反应了当时尖锐复杂的党派斗争,反映了教皇和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5

(2)工整与协调的结构。《神曲》分为3部,“地狱”、“炼狱”和“天堂”,每部33歌,加上“序曲”共100部。

(3)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狮(强暴)、豹(淫欲)、狼(贪婪) (4)运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

《论俗语》是最早的一部关于语言和诗律的专著;《飨宴》意大利第一部用俗语写成的学术论著,《论帝制》是一部政治论著,雪莱曾把但丁尊称为“第一个宗教改革者”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4—17世纪)

一、文艺复兴含义: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旗帜,在思想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二、人文主义其思想的基本内容是: a.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性反对神性;

b.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以现世幸福反对来世思想; c.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d.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三、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有:

首先,在思想内容上,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反封建反教会,抨击封建割据,歌颂国家民族统一,表现人文主义理想。其次,在创作方法上,主要采用现实主义;题材上,文学形式丰富多样,抒情诗、叙事诗、十四行诗、小说、戏剧等。第三,在文学发展上,形成民族文学,各民族采用本民族语言写作。 四.人文主义文学的分期

1、早期:14世纪初~15世纪中叶(意大利、英国)<以原欲为武器> 2、中期:15世纪下半叶~16世纪上半叶(法国)<展现人的巨人风采> 3、晚期: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西班牙、英国)<关注人的本质问题>

四个主要国家:意大利是文艺复兴文学的发源地。西班牙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戏剧。法国人文主义文学有两种倾向。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文学的高峰。 各国的发展: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佛罗伦萨三杰:但丁、彼得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 <法国>法国人文主义主义文学显著特点:贵族和平民

龙沙为代表“七星诗社”贵族代表 拉伯雷《巨人传》 平民代表 蒙田《随笔集》 欧洲近代散文创始人

七星诗社:“七星诗社”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有七位诗人组成宗旨是

6

研究和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学,革新法国是个。具有浓重的贵族倾向,他们肯定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反对禁欲主义,注重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但却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艺术上追求典雅的风格。以龙沙为代表,他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 <西班牙>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洛卜·德·维加《羊泉村》“西班牙戏剧之父”

流浪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的西班牙。其基本特征是从思想倾向上

说,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无业游民,作者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从取材方面看,基本上取材现实生活;从结构上看,以主人公的活动为线索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代表作是无名氏的《小癞子》。<英国> <英国> 14S 最早的作家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英国诗歌之父” 15s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幻想小说著作空想主义 16埃蒙斯·斯宾塞 长诗《仙后》

大学才子派: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颇有创新。代表人物李利、基德《西班牙的悲剧》、格林和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六、薄伽丘《十日谈》

(一)的思想内容:某城7个年轻女子和3个男青年,为了逃避瘟疫,来到乡间别墅,用轮流讲故事来消磨时光,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住了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全书贯穿着反对腐败的罗马教廷,反对禁欲主义,宣扬现世幸福,以及要求祖国统一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艺术特色:

1、框形结构,把100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

2、第一次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广泛地反映了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现实。 3、运用讽刺、幽默与对比等手法,故事情节生动,细节描写真实。

4、在现实主义形象的画廊中较早地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5、采用了佛罗伦萨方言写成,精练生动,俏皮通俗,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 七、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一)堂吉诃德的艺术形象

这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他既是个荒诞不经的梦想家,又是个真理和正义的捍卫者;有时他可笑可怜,有

时他崇高伟大;既是一个喜剧性的人物,又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既是疯子,又是个智者。

1、堂吉诃德是一个滑稽可笑的疯子,一个执迷不悟的主观主义者,一个荒诞不经的梦想家,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喜剧性小丑。

Eg1:出走的动机;准备的过程;滑稽的形象 Eg2: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敌群;深山发疯

2、堂吉诃德也是一个可敬可爱、可歌可泣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一个真理和正义的捍卫者。他既可笑又可爱,既可亲又可敬,既可歌可泣,又可悲可叹。

可笑:把幻觉当现实 可悲:英雄生不逢时,无用武之处 可怜:受人捉弄 可爱:忠诚、柔情的痴心汉 可亲:平等观念

7

可敬:坚持正义,嫉恶如仇,信仰真理,毫不动摇,铁骨铮铮,抱打不平 3、既是骑士道的鼓吹者和捍卫者,又是人文主义的追求者和传播者。

堂吉诃德:耽于幻想,脱离现实,但出于善良的动机,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锄强扶弱,伸张正义),行为荒唐鲁莽但表现出为了维护真理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的人物。

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第一,一方面他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为荒唐、鲁莽,不会吸取教训。如把风车想象成巨人,被风车摔倒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的诡计。第二,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第三,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二)堂吉诃德的艺术特点

1、欧洲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 1)虚构和真实的结合

2)有了情节和整体框架,重视人物性格塑造

2、结构特点:“节外生枝,线上打结”。全书有个主要线索:主仆二人,出游经历,其中穿插故事。 3、语言特色:大量使用下层人民的语言

1)对下层语言的加工提炼。Eg:“我可不是那种肚子吃饱,撒腿就跑的人。” 2)广泛使用谚语,约有220句之多。Eg:“找到线头,就能解开线团。” 4、戏拟、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的运用 戏拟:通篇是对骑士小说的戏拟

对比:堂吉诃德和桑丘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

5、多层次的叙事手法,建构了一个由不同人物组成的叙事场,使不同的叙事层次之间充满了歧义和张力,造成了作品的不确定性。 6、“元小说”的性质。

《堂吉诃德》戏拟骑士小说,给了骑士小说致命一击; 《堂吉诃德》中存在很多对小说创作的思考。如:作者让小说中的人物谈论《堂吉诃德》的出版和影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一部关于小说如何构成的小说,如何创作小说的小说。

(三)堂吉诃德的现实意义:

1、 他的愚蠢可笑启示我们:凡是脱离现实、主观臆断,一味沉浸在个人幻想的世界里,无视现实,必将遭人嗤笑。对于自己的幻梦,越是执迷不悟,真诚无私地追求,越严肃越显得滑稽,越认真越觉得可笑。 2、堂吉诃德一心捍卫真理和正义,为了理想执著追求,他的行动又时时刻刻震撼着我们的灵魂。堂吉诃德的现实意义在于如果我们排除他行动的疯癫,他就是一个具有崇高人格的智者和理想主义者。他身上的这种捍卫真理和正义,为了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今日的世俗功利主义观念中,我们不是也把许多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看做疯子和傻子了吗? (四)桑丘·潘沙:西班牙农民的典型形象。桑丘·潘沙虽然狭隘蠢笨,胆小怕事,甚至自私贪财,但是并不可厌,更多地表现了淳朴憨厚,聪明灵活和不乏才能的特点,是一个讲求实际、颇为幽默可爱的人物。作为堂吉诃德的对立面。桑丘代表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者。

8

八、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一)哈姆雷特形象

1、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2、他具有忧郁和思考的精神状态

3、他是一个意识到重任在身而又无力胜任的悲剧典型

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极富艺术魅力的典型。他追怀理想又对现实的丑恶感到失望甚至悲观;向往人性的善又深信人自身有恶的渊薮;想重整乾坤又因人性之恶的深重而感到回天无力;觉得人生无意义又对死后世界充满恐惧;爱奥菲利亚和母亲乔特鲁德,又怨恨她们的“脆弱”,等等,这一系列的内心冲突描写既显示了主人公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又展示出其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

(二)哈姆雷特拖延复仇:

歌德认为延宕是因为哈姆雷特性格软弱,意志力不强,难以承担如此重大的复仇任务;柯勒律治认为哈姆雷特过分耽于思考;叔本华认为延宕与哈姆雷特的厌世主义有关;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延宕的原因;还有人认为哈姆雷特所面对的恶势力过于强大,他不能胜任“重整乾坤”的重任。

1、三重打击改变了哈姆雷特对人的认识,关于人的理想的陨落,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重大改变。 2、价值观改变以后的哈姆雷特又陷入“生存还是毁灭”的哲学问题的探讨中。

3、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使哈姆雷特陷入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之中,成了一个深沉的怀疑主义者,在复仇问题上拖延了时机。

(三)《哈姆雷特》的艺术成就:

1、“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是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著名命题,福斯泰夫是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的重要人物,作者以这一个人物的活动为中心,组成一个广阔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从而赋予了该剧以深刻的思想内容。 2、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往往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形成多种冲突,在《哈姆雷特》剧中,哈姆雷特的复仇是主线,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是副线。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3、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

莎士比亚的喜剧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剧作中的人物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的。 4、语言丰富多彩,个性化

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形象化的特点。他的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而且和人物所处环境相衬,还善于使用恰当比喻、双关语、反语。

“莎士比亚化”——这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它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①广阔的社会背景。(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人物的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②情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打破古希腊单一的线索,打破了悲喜剧的界限) ③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不是千人一面,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

④语言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化、形象化特征。(哈清醒是典雅的语言,装疯时晦涩难懂的语言)

9

7、试以一个剧本为例,谈谈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哈姆雷特在艺术上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第一,在人物塑造上,哈姆雷特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深度。(1)莎士比亚的悲剧以描写人及人的自然本性为核心,在戏剧冲突的结构上表现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理智、信念与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这就构成了内与外双重矛盾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的外在冲突在冲突在根本上有起因于人的内在精神与心理因素的差异性,并且,外在冲突最终又是为展示心灵服务的,因此,莎士比亚的悲剧在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上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是一个极富艺术魅力的典型,这种魅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依赖于形象心里蕴含的丰富性。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是随着为父复仇的戏剧情节桌布展开并激化的,而复仇的外在冲突又逐渐让位于内心冲突,从而揭示出犹豫延宕的本质特性。(2)出于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莎士比亚十分善于运用内心独白这一手段,哈姆雷特在这方面历来受人称道。哈姆雷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十分准确的传达出了他此时的矛盾心态,是他犹豫延宕性格的一个典型例证,这样的独白哲理性强,富有艺术感染力,向来为人们反复吟诵。(3)为了使人物形象达到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莎士比亚还成功地把对比手法用于人物塑造。哈姆雷特形象众多,作者突出人物个性的手法主要是对比。且不说正、反人物之间的对比,即使是在同一类人物之间,对比色彩也很浓。 第二、在情节结构上,哈姆雷特突出表现出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特色。莎士比亚戏剧情节一般都是多层次多。《哈姆雷特》有三条复仇线:第一条是丹麦王子即作品中的主人翁哈姆雷特为父报仇,这是主线;两条副线,第一条是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为父报仇,第二条副线是大臣拨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为父报仇。这三条情节线构成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互成对比,激化矛盾,扣人心弦,共同表现全剧的主题。线索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或平行发展或交错推进,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第三,在创作方法上,哈姆雷特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重性。作者在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的同时,也融汇进了浪漫主义元素,从而使剧作的内容和形势更为和谐统一,色彩更为丰满诱人。另外,通过想象而构成的一幕幕奇特怪异的场景,更是引人注目、动人心弦充满浪漫诡谲的色调,莎士比亚的悲剧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而迷人的魅力,其根源就在这里。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一、17S的文学类型:

古典主义文学:17S欧洲主要文学思潮,形成繁荣于法国,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 基本特征:

1、政治上:拥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

2、哲学上:崇尚理性,强调感情服从理智,个人利益让位于国家利益;

3、文学上:学习古代,奉古希腊、古罗马为典范,遵守规则。在形式上、语言上强调严整、典雅。对戏剧而言,恪守“三一律”。

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第一,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第二,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第三,尖锐地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第四,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

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第一,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第二,有一套严格的艺术

10

规范和标准。第三,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第四,人物塑造类型化.

三一律——古典主义戏剧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形式加以规范化,形成一整套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艺术规范,“三一律”就是其中主要的规则之一。所谓“三一律”,是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内完成。

悲剧代表作家:高乃依地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熙德》是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和奠基之作。其他作品《贺拉斯》、《西拿》、《波里厄克特》、《费得尔》 拉辛 古典悲剧第二代表。《安德罗玛克》

拉封丹 《寓言诗》使寓言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布瓦洛 《诗的艺术》提出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成为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 喜剧代表作家:莫里哀《吝啬鬼》(阿尔巴贡是“守财奴”“吝啬鬼”形象,前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后有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伪君子》(答尔丢夫,绝妙的铺垫“最伟大最好的开场”) 巴洛克文学:巴洛克本意是不合规则的意思,原指一种过分雕琢华丽的建筑,巴洛克风格后来影响到艺术、文学领域。巴洛克文学在内容上具有宗教神秘色彩,悲观虚无情调,艺术上刻意雕琢,追求奇异,形成一种辞藻华丽,浮艳夸饰的风格。代表作家是贡戈拉。

16S下半叶产生,17s上半叶盛行。起源于西班牙 代表作家作品 <意大利>马里诺《阿多尼斯》“马里诺诗体”;<西班牙>贡戈拉“贡戈拉主义”

清教徒文学:17S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革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清教徒反对国教铺张豪华的宗教仪式和贵族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敌视戏剧娱乐提倡勤俭节约,以积累资本。他们以《圣经》为斗争思想武器,以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和班扬的《天路历程》

五、莫里哀《伪君子》 (一)《伪君子》的基本内容

1、情节梗概 《伪君子》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的代表作,塑造了伪君子答尔丢夫的典型,旨在揭露教会的伪善和危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民主倾向。

2、思想意义: 这部喜剧通过假信士破坏婚姻﹑追逐妇女?霸占财产和欲置救命恩人于死地的恶劣行

为,塑造了伪君子达尔丢夫的著名典型,集中讽刺了封建教会的伪善自私,深刻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 三、主人公形象分析:

达尔丢夫是一个宗教骗子的典型形象,其主要特征是“伪善”。他伪装圣洁但贪吃贪喝、贪财好色;道貌岸然但本质丑陋;假话说尽,坏事做绝。莫里哀主要从三个层次上刻画这个典型: ① 贪吃贪喝:表面看是苦行苦修的苦修士,实则贪图吃喝、贪图享受;

② 贪财好色:假装视钱财如粪土,实则是侵吞他人家产的大骗子;表面看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实则是追求女性的色情狂;

③ 精于政治陷害:口称帮人解困,实则是置人于死地的大恶棍。 四、《伪君子》的艺术成就:

1、它是“古典主义”的典型作品,严格遵守“三一律”。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歌颂贤明君主;哲学上:崇尚理性原则,批判个人情欲;艺术上:追求艺术完美,恪守三一律。 2、艺术结构严谨而完整: 三个环节,一条主线。 第1、2幕:主人公上场前的准备; 第3、4幕:主人公上场后的表演; 第5幕:主人公的大暴露和结局。

11

一条主线:揭露一个伪善的恶棍。 3、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十分精彩:

次要人物白尔柰耳太太的出场;重要人物奥尔恭的出场;主人公达尔丢夫的出场。 4、“突转”艺术的运用。

例:达尔丢夫调戏奥尔恭的续妻欧米尔被达米斯发现,达米斯直接指出,而达尔丢夫却巧妙对付过去。 5、喜剧中加入了悲剧的因素、闹剧的场面。 民间闹剧:打耳光、隔墙偷听、桌下计。

悲剧:几乎家败人亡。这些使作品即有滑稽戏谑的的情趣又扣人心弦。

五、为什么说古典主义文学是对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反拨: 继承:

①在思想上,肯定爱情自由、反封建教会的主题在古典主义作品中随处可见; ②在创作方法上,运用现实主义手法;

③在艺术形式上,古典主义戏剧与文艺复兴戏剧也是一脉相承的。 反拨:

①在思想上,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否定一切秩序的倾向;

②在创作方法上,人文主义作家们各行其是的创作,使得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于是,古典主义的崇尚理性以及艺术上的规范化便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了,戏剧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恪守“三一律”。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一、启蒙运动:是继17世纪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资产阶级兴起的更为激烈广泛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人民反封建斗争日益高涨的历史条件下,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的影响下,是为资产阶级革命作舆论准备的思想革命运动,思想核心是“理性崇拜”,主要阵地在法国。

二.启蒙运动文学特征:(18世纪文学的特征)

(1)启蒙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 (2)以是资产阶级和平民为描写与歌颂对象 (3)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

(4)平等地看待各种文体,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

(5)采用多种艺术手法,虚构出具有“自然理性”的“外方人”的视角观察,借以批判社会的丑恶和不合理的本质。

(6)启蒙作家的创作意图是宣扬启蒙思想,他们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

三、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1)18世纪的英国文学非常繁荣,古典主义文学在世纪初期势力强大,一直到18世纪中叶,英国产生了感伤

主义文学。

笛福现实主义小说代表《鲁宾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 “一个真正的资产者”(恩格斯);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亨利.菲尔丁,英国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代表作《汤姆·琼斯》 理查生小说时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先驱

12

理查逊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帕米拉》、《克拉丽莎》 斯泰恩伤感主义文学小说代表作家《感伤的旅行》

歌尔德斯密斯长篇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和长诗《荒村》成就更高的感伤主义名作。

感伤主义文学: 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其特点是对现实主义的不满,崇尚感情,留恋过去,着力描写个人内心感受和不幸遭遇,情调哀伤。体裁多采用哀歌、游记体、书信体小说等。它被称为前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的先声。

墓园诗派:英国感伤主义在诗歌领域里的代表,由格雷的《墓园挽歌》得名,代表作家还有汤姆和杨格,这一诗派情调更为消沉。

戏剧方面:歌尔德斯密斯的喜剧《屈身求爱》是18S英国戏剧的杰作,谢立敦把英国戏剧推向高峰《造谣学校》

(2)18世纪的法国,已经沦为专门为封建宫廷歌功颂德的古典主义文学长期流行于社会的上层的文坛,但大

胆揭露社会黑暗的文学在世纪之初便广泛流传于人民之中。法国启蒙文学是在资产阶级积极酝酿革命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所以批判力最强,最富于民主战斗精神。 孟德斯鸠 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首创哲理小说,理想的社会模式“穴居人”; 伏尔泰 哲理小说《老实人》,理想世界“黄金国”、《中国孤儿》; 卢梭 自传体小说《忏悔录》、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亲吻神学》、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依丝》

狄德罗 《当好人还是坏人》为现代话剧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对话体《拉摩的侄儿》马克思恩格斯称“辩证法的杰作”,《百科全书》的主编。 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 哲理小说: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并不注重对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多方面内容,将叙事、抒情、议论、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论辩性和战斗性。代表作有伏尔泰的《老实人》等。

(3)德国启蒙文学创造了近代民族文学,突出个性反叛任务,唤醒民众觉醒,反对分裂,力图通过建立民族文学文化、民族文学来实现民族统一。

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80年代发生在德国的一场文学运动。一大群文学青年,在英法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抑,要求个性解放。他们崇高天才和叛逆,推崇自然和自我,提倡民族风格。他们的理论旗手是赫尔德尔,代表作品有席勒的《强盗》、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这一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

莱辛 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汉堡剧评》把德国文学引向正确的发展轨道,使德国民族文学终于形成。《萨拉·萨姆逊小姐》是德国也是欧洲文学中第一部市民悲剧。

席勒《阴谋与爱情》德国市民悲剧的代表作。

歌德 德国近代抒情诗创始人《五月之歌》、《野玫瑰》、历史剧《葛兹·封·伯利欣根》、《少年维特之烦恼》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的文学作品 《西东合集》、《中德四季晨昏吟咏》 ,晚年作品:《亲与力》、《诗与真》、《威廉·麦斯特》欧洲18世纪新型成长小说、教育小说。代表作品《浮士德》。

18世纪80年代后德国进入古典文学时期 (4)意大利哥尔尼多《女店主》

(5)俄国古典主义文学和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罗蒙诺索夫,感伤主义代表 卡拉姆津 四、卢梭《新爱洛伊丝》、《爱弥儿》

13

五、歌德《浮士德》 (一)人物形象:

1、浮士德:这是一个象征性形象。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求之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个人欲求和现实所迷惑,而是一次又一次勇敢超越了自我,不断走向新生活。

(1)歌德的象征;

(2)德国知识分子的象征;

(3)西方资产阶级的象征; (4)整个人类精神的象征。

代表一种积极进取精神,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性格特征: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闻过则改,始终努力向上、向善。

“浮士德精神”:积极乐观、奋发进取,自强不息、永不满足,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 2、魔鬼靡菲斯特:如果说,浮士德是个肯定性精神的象征,那么,靡菲斯特就是个否定性精神的象征。 (1)他是中世纪的恶魔形象,是否定的精灵、丑恶的化身。

(2)但是,辩证地来看,他又不是纯粹否定和消极的形象,他也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力的一部分,常想使坏,反成就善行。” (二)《浮士德》的美学特征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2、结构宏伟; 3、寓意深刻;

3、象征化的艺术构思。

(三)思想:1、作品通过浮士德这一象征性形象,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0多年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过程;否定了脱离实际的知识追求,低级庸俗的官能享乐,狭隘自私的爱情生活,追求古典美的艺术幻想,和为封建王朝服务的政治企图;肯定了以集体劳动、改造自然、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强调了不断追求、勇于实践的积极意义。被称作是一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精神发展史的艺术总结。

2、这部作品还表现了歌德所理解的独特的世界万物发展过程以及矛盾运动形式。 (至善)上帝

浮士德一生的发展 (至恶)魔鬼

3、作品通过浮士德五个阶段的悲剧展示了歌德对人类精神发展规律及人的本质的哲学式理解。 知识悲剧 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 艺术悲剧 事业悲剧 (四).《浮士德》的基本情节:

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身追求,五幕悲剧。 一生追求,五幕悲剧: 知识的追求/知识的悲剧; 感官的追求/爱情的悲剧; 权势的追求/从政的悲剧; 美的追求/寻美的悲剧; 事业的追求/事业的悲剧。

14

(五)浮士德和梅非斯特的辨证关系:

梅非斯特在诗剧《浮士德》中是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出现的,是“作恶造善力之一体”。他主观作恶,客观作善,是对浮士德形象的补充。他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的过程,客观上起着推动的作用:他把浮士德引入尘世,主要目的是要诱惑浮士德堕落,实际上却帮助他摆脱了阴暗的书斋,投身于社会实践;他多次诱惑浮士德作恶,客观上却使浮士德从错误和挫折中猛醒,向更高的境界迈进,他忠实地完成了天帝赋予他的使命:鞭策人们精神中的懈怠和贪图安逸的惰性,激发人们更加努力。

总之,梅非斯特和浮士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浮士德满足之日就是身亡之时。特别是浮士德之死,说明对真理的追求不应该有止境,满足必然停止,停止就意味着死亡。矛盾永远存在,矛盾解决之日就是事物死亡。所以,进取不能满足。天帝最后接浮士德上天,既说明善一定战胜恶,也说明恶反过来可以推动善。正是在梅非斯特推动下,才造成浮士德不断追求,所以梅非斯特和浮士德体现了善恶相反相成的关系。

第六章19世纪文学(一)浪漫主义文学(1789——1830)

产生于18s末繁荣于19s上半叶 一、浪漫主义思想特点:

1、强调创作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2、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4、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 艺术特征:

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重视对民间文学以及长篇小说的创造 惯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 忧郁感伤为主要情调

二、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四:

① 抒发强烈主观感情;② 热烈追求生活理想; ③ 着力描绘自然景色;④ 喜欢采用夸张对比手法。 三、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浪漫主义运动最早发端于英国和德国

1789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发表了《抒情歌谣集》,这就是英国浪漫主义兴起的标志。 浪漫主义理论策源地在德国,施莱尔兄弟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重要的理论家。 欧洲浪漫主义发展:

第一个浪潮,法国浪漫派的先驱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 第二个浪潮从拜伦开始,还有雪莱和济慈。 第三个浪潮发生在法国雨果为代表。

<英>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彭斯、布莱克是浪漫主义前驱 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是“湖畔派”,代表:华兹华斯、骚塞、柯勒律治 高峰:拜伦 雪莱

司各特:欧洲历史小说创始人 湖畔派

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被称为“湖畔派”三诗人,即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曾隐居

15

于英国西北部湖区,由此得名;他们的诗作一般远离社会斗争,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或自然风景,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常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法>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代表: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

雨果《欧也妮》标志着浪漫主义战胜古典主义 代表作《悲惨的世界》、《巴黎圣母院》 乔治·桑《魔沼》 缪塞

凡尔纳 科幻小说之父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俄>茹科夫斯基“俄国抒情诗人” 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 <东欧>

<美>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代表: 爱默生 梭罗

欧文“美国文学之父”

爱伦·波《乌鸦》最早的推理小说 后期浪漫主义文学代表:霍桑《红字》

惠特曼《草叶集》 美国现代诗和现代文学的鼻祖 麦尔维尔《白鲸》 <德>浪漫主义发源地

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耶拿派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 海德尔堡浪漫派格林兄弟。 柏林派霍夫曼 四、华兹华斯

五、拜伦

何谓“拜伦式英雄”?

主要指拜伦在他的东方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 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 事为题材的作品:《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巴里西纳》《科林斯的围攻》。叙事诗中的主人公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但由于他们的抗争缺乏明确的目标,主人公的结局往往是失败或死亡。这些人物是拜伦创造的,而且在这些人物身上也体现了诗人本人的一些气质和特点,所以就被文学史家称为“拜伦式英雄。” 1、《唐璜》的内容:

唐璜原型:唐璜本是一个传说中的浪荡子,在莫里哀的喜剧、莫扎特的歌剧都出现过。他勾引西班牙司令的女儿,又在决斗中将司令刺死,进而戏弄司令的石像,最后被打入地狱。

拜伦的改造:把花花公子唐璜改造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的热血青年。他在16岁爱上了一个少妇,事败被迫离家远航,经历了海上风险,死里逃生。在海岛上和海盗的女儿相爱。被海盗卖为奴隶,到了土耳其苏丹后宫。因不愿阉割出逃,参加俄军攻打土耳其,成为俄军英雄。他来到彼得堡,成为女皇叶卡捷琳娜的宠臣。最后作为俄国的外交使节派往英国,活跃于上流社会。作品未完成,诗人参加希腊革命而牺牲。 2、《唐璜》的思想价值:

①鞭挞虚伪道德,赞美纯洁人性;②揭示人性的丑恶;

③颂扬纯洁爱情;④讽刺欧洲各国可笑之处,反对压迫,歌颂自由。

16

3、《唐璜》的审美价值:

①激情的抒情和议论。 ②诙谐的讽刺,亦庄亦谐。 ③夹叙夹议的风格与意大利八行三韵体的完美结合。

4.唐璜形象:他英俊、骄傲、胆大,心灵和性格上没有特别出众的品质。他①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也不忧郁。他随波逐流、听天由命,没有反抗和积极进取精神。他不是位浪漫主义的英雄,事实上他只是个普通的贵族青年。他那②不为道德、教条束缚的自然天性,在曲折恋爱冒险中起着讽刺虚伪道德的重要作用。跟海蒂的恋爱反映出追求纯真爱情的思想。唐璜的经验、智慧和生活态度,融汇着当时的时代特征。

雨果(1802——1885)

主要内容: (一)“《〈克伦威尔〉序言》”与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创作和审美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大自然中美与丑并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善并存,黑暗光明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肯定和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审美意义。“丑”在艺术创作中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强烈的美丑对照,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就可使艺术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戏剧《欧那尼》的创作和演出: 1、情节梗概 思想意义:这部戏是以唐娜·莎尔小姐为中心的三男一女的爱情故事,歌颂了欧那尼的反抗精神,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反映了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法国青年渴望自由独立的心声。

3、艺术成就:这部戏一反古典主义的惯例,打破“三一律”的束缚,采用传奇手法,把悲、喜剧相结合,让美与丑相对照。这种大胆革新,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使观众耳目一新,深受大家欢迎。 《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和“美丑对照原则”的表现: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其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环境描写色彩鲜明,人物形象极富夸张,时代背景色彩浓烈,心理刻画细腻传神。作者多方面运用了美丑对照方法,既有外貌美丑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此外,下层和上层两个社会,两个王朝和两个国王,两个法庭和两种审判,都有美丑对照的意义。

①人物自身对照:敲钟人伽西莫多————主教克洛德。 ②人物之间对照:敲钟人伽西莫多————主教克洛德。

③两种阶级关系对照:路易十一王朝————“奇迹王朝”(乞丐王国)。 5.《巴黎圣母院》的主题思想:

《巴黎圣母院》通过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奇丑人物敲钟人伽西莫多和副主教克洛德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王权和教会势力对善良无辜者的残害,揭示了在禁欲主义的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 (1).爱斯梅拉尔达是作者理想中“人性美”的象征:

①酷爱自由、纯洁善良、富于同情心。②热情天真。③品格坚贞,宁死不屈。

17

(2).敲钟人伽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善”的象征:

①富于正义感、富于感情。②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3).副主教克洛德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

①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②作者通过这样一个以“严肃和贞洁”著称的人物形象,对宗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全面的否定。

3、艺术特点:

(1)辐射式的结构; 以爱斯美腊达为圆心,联系起了许多人物:卡西莫多、格兰古瓦、克洛德· 弗罗洛、孚比斯、居迪尔。

(2)对照手法的运用;美丑对照:“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人物形象塑造:心灵的美与丑、形体的美与丑。 情节内容、场景安排:两个国王、两个王朝、两个法庭、巴黎圣母院内、外。

6.《悲惨世界》创作目的:

雨果在《悲惨世界》“作者序”里说他写这本书是因为“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20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小说原名是“受苦的人们”,清楚地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7.《悲惨世界》主题内容:

小说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控诉,谴责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小说的主题是宣扬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理想。 分析《悲惨世界》的思想内容

关注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控诉、批判贫富不均的社会,否定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宣扬仁慈、博爱思想。小说中压倒一切和贯穿全书的乃是仁慈、博爱才能拯救社会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的通过冉阿让的形象以及恶人最终受到报应表现出来。 19、分析《悲惨世界》的艺术特点

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二、心理描写十分精彩; 三、对照原则的充分运用。

综观《悲惨世界》,战役、起义是全景式描绘,雄奇浩瀚;家庭生活、风俗场景工笔写照,色彩斑斓;人物内心的斗争和变化,写来丝丝入扣,这一切给小说以包罗万象的瑰奇雄伟气势,连雨果自己也不禁惊叹说:“这部作品是一座大山。”《悲惨世界》获得这个评语是非常确切的。

五、对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探讨: 1、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 早期《巴黎圣母院》: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呼唤人性的解放。

18

中期《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关注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控诉、批判贫富不均的社会,否定资

产阶级的法律制度,宣扬仁慈、博爱思想。 晚期《九三年》:主张用爱来消弭恨,用爱解放全人类。 第四节普希金

第七章19世纪文学(二)(1830——1871)

一、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

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三、现实主义在各国的发展: <法>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司汤达《红与黑》标志现实主义文学形成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现实主义最高成就 梅里美《嘉尔曼》 小仲马《茶花女》 都德《小东西》《周一故事集》(《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无产阶级文学(巴黎公社文学)代表:鲍狄埃《国际歌》 路易斯·米雪儿“红色圣女”《红石竹花》 <英>

狄更斯《名利场》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安 妮·勃朗特《阿格尼斯格雷》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

后期: 柯南道尔 世界侦探小说之父 《福尔摩斯探案集》 哈代 萧伯纳 <德>

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维尔特“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北欧>

丹麦 安徒生

挪威 易卜生 《玩偶之家》

<俄>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果戈里“自然派”

冈察洛夫《奧勃洛摩夫》 屠格涅夫

车尔尼雪夫斯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 <美>废奴文学

19

比彻斯托夫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

乡土小说 布勒特·哈特《咆哮营的幸运儿》

美国文学之父 马克吐温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作家

四、司汤达《红与黑》 1、思想内容:

作品通过平民青年于连和两个上流女子的感情纠葛,塑造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个人奋斗道路、反抗反动统治的悲剧典型。描绘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灭亡前的恐惧和垂死挣扎,批判了日益得势的资产阶级的看风使舵和惟利是图,揭露了他们互相勾结又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真实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国的革命形势和社会面貌。 2、于连的形象:

① 虚伪与正直:他出身平民,有英雄主义思想。但却不得不披上黑色道袍走教士的道路。因为拿破仑时代已经过去,不能立功于战场,便当上教士,然而他并未放弃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思想,并未放弃对拿破仑的疯狂崇拜。他是精神上的拿破仑,身穿道袍的拿破仑。他短促的一生,就是在拿破仑英雄主义思想指导下。顽强进行个人奋斗的一生。

②自卑与自尊:自卑与自尊这对矛盾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纠结在于连身上。基于贫苦、地位的低贱,他常常自卑,而自卑又激起强烈的自尊。自尊心使得他不容他人对其人格的侵犯,往往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易受伤害。 ③雄心与野心:虽然出身平民,但却不甘于这样的地位。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相比,于连是有雄心壮志的。他最嫉恨自己的怯懦,最欣赏自己的勇敢。他把情人当敌人,把情场当战场,把恋爱当成战斗。与其说作家在写爱情,不如说是通过爱情写雄心;与其说是写恋爱史,不如说写他和上流社会顽强周旋的搏斗史,写于连野心不断膨胀的整个过程。

④ 反抗与妥协:于连性格具有反抗性,也具有妥协性。在那种社会里,教会、贵族、大资产阶级势力强大,占统治地位,下层平民要踏进上流社会,必须走妥协的道路。或者说,于连的妥协是反抗性的特殊表现。所以说,于连是一个反抗性和妥协性的矛盾统一体。 单一性的性格元素:

① 强烈的自我意识:于连一生的奋斗都在寻找自我、确立自我; ② 热爱民主、平等; ③ 仁慈善良; ④ 极度敏感;

总结:于连实际上是人类群体中个人奋斗者的一个象征符号。 3、《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1、出色的人物塑造; 2、开放式结构; 3、精彩的心理描写。

①外部描写心灵化。 ②内心独白。

③内心独白有其心理层次。能展现心灵变化的过程.

《红与黑》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主人公于连身上,即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恋爱观和拿破仑的个人英雄主义。而且,作者是用赞赏态度、渲染的笔调去描写的,所以,读者很容易受到感染,应当提高我们的批判能力。至于于连恋爱中采用的具体行为和手段,更不该去模仿,否则,不是疯子,就是傻瓜。 五、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是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总集。全部作品分成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人间喜剧》用“编年史的方式”,完整地反映了巴尔扎克的时代,1、描写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2、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3、描写了一幕幕惨剧,这些惨剧围绕着争夺金钱而展开。4、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

20

(一)《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1、它反映了整个历史时代。2、巴尔扎克严格遵循真实地再现现实的原则,暴露社会的丑恶和黑暗。3、人物典型化个性化,通过典型去反映现实4、发挥环境对人物的决定性作用,环境既是人物的活动舞台,又是产生人物的思想和行动的基础;5、严格而缜密地的观察力;6、他十分注意滑稽丑怪的人物和社会现象,看到表面与本质之间存在一致和矛盾,也看出其中蕴含的美学意义。 (二)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形象。 (三)欧也妮形象的悲剧意义。

(四)《高老头》

(1)、思想意义:揭露了资本主义初期的金钱罪恶,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人与人关系的冷酷无情;展现了封建贵族的日趋没落,资产阶级的上升得势,人际之间金钱关系在法国 逐渐确立的总趋势;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生动图画。 (2)《高老头》的艺术特征:

1、典型环境:环绕并促使典型人物行动的、反映时代本质特征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2、典型性格:巴尔扎克善于抓住人物个性中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描写。如高老头的父爱、伏脱冷的练达,贝姨的嫉妒等等。

3、人物再现: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往往在不同作品中重复出现,多部作品形成一个社会的整体,带 有立体性特点,这种手法为巴尔扎克所独创。拉斯蒂涅在《驴皮记》、《高老头》、《纽沁根银行》中性格不断变化。毕安训、伏脱冷等反复出现。

(3)高老头形象:高老头是资本主义初期社会中一个父爱的悲剧典型。 ① 他是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他靠政治投机和粮食投机发家致富。

② 他是一个“父爱的基督”。高老头是个发迹不久的暴发户,头脑深处还残留着封建性质的、温情脉脉的父女关系。他看不到资本主义的家庭关系也是一种金钱关系。被女儿(不自觉地)榨干了钱财而成为失败者。高老头的悲剧结局,反映了封建思想残余,在金钱威力的扫荡之下,在家庭这快最后的阵地上,遭到了彻底失败。

③ 他是金钱关系的牺牲品:高老头既是金钱关系的体现者,也是金钱关系的受害者。作家以高老头的父爱,反衬出体现在两个女儿身上的金钱罪恶。表现出金钱腐蚀人心,败坏道德。纯洁的父女之情,被金钱关系玷污了,亵渎了。有钱就有情,无钱就无情。高老头的临终哭嚎,是一篇对金钱罪恶的血泪控诉书,是一篇讨伐金钱罪恶的愤激的檄文!

(4)高老头“父爱”悲剧的社会意义: ①高老头的父爱是是封建宗法制社会的父爱,是变态的父爱的典型(爱的性质)。

②高老头爱女儿是真诚的,但他只懂得用金钱培养女儿对父亲的爱(爱的方式),使她们成为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者,使自己成为拜金主义的牺牲品。

③他的悲剧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他的悲剧是一个通晓资产阶级生意经却不通晓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资产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社会现象的反映。 ④高老头的父爱反衬出女儿的无情无义,反衬出社会的残忍冷酷。有力地控诉了金钱败坏道德、腐蚀社会的罪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化,特别是家庭关系金钱化的可悲现象。 (5)分析拉斯蒂涅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拉斯蒂涅是《人间喜剧》中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在《高老头》中,受到了人生三课的教育,由一个没落的贵族子弟腐化成资产阶级野心家的过程。

21

① 拉斯蒂涅是外省的贵族子弟,英俊有为,头脑清醒,聪明伶俐。他到巴黎上大学,雄心勃勃的他曾想通过

勤奋努力争取一番功名。但是经过鲍赛昂夫人亲自教拉斯蒂涅读“人生这部分”,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地对付社会和个人的伎俩。伏脱冷是拉斯蒂涅的又一人生导师。他用赤裸裸的语言剖析社会的本质:“清白诚实是一无用处的。” 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最后完成了拉斯蒂涅的社会教育。当他埋葬了高老头后,也埋掉了他的最后一点人性。

② 意义:拉斯蒂涅的形象反映了作品的两大主题,一是贵族阶级无可奈何的衰亡;二是金钱的罪恶和金钱对

人性的腐蚀。

11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分析: 相同点:

(1)都是19世纪法国波旁王朝时期个人反抗社会的典型。

(2)都接受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哲学和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腐朽人生观。

于连曾熟读拿破仑、卢梭等人的著作,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但他并不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他天真地以为靠个人奋斗就能获得成功。为了向上爬,他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

拉斯蒂涅有三位“人生的导师”鲍赛昂夫人、伏脱冷,高老头。他到巴黎之初曾想通过勤奋努力争取一番功名。但是,三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相:有钱便有一切。于是,他决心走另一条路: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 不同点:

(1)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

于连出生于平民阶层,备受压抑,反抗是其性格的主导面。拉斯蒂涅出生于贵族。 (2)反抗的方式不同。

于连曾经以占有贵夫人和贵族小姐作为报复来争取与贵族的平等,显示出平民的阶级意识和抗争精神。法庭上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发出了愤怒的谴责,表明他还未曾丧失平民的良知,最后为了维护平民的尊严,他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

拉斯蒂涅则放弃了贵族的传统观念,开始走一条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道路,即贵族向资产阶级转化。通过追求一个巴黎女人来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他接受了鲍赛昂夫人“毫不留情地打击别人,把男男女女当马骑”和伏脱冷“不是靠天才就是靠腐败”的思想灌输,因此他能够爬到社会的顶端也是社会环境的使然。 (3)价值取向不同。

于连追求的是一个平民能够生存,能够飞黄腾达,他希望拿破仑时代的再次到来,但是,那个时代毕竟已经过去,于连的梦想永远也不会实现。

拉斯蒂涅一开始曾想通过勤奋学习来争取一番功名,但是他很快发觉这是脱离实际的空想。于是他彻底接受了资产阶级肮脏腐朽的人生观。

22

(4)最后结局不同。

于连昂然走上断头台,以大无畏的举动维护了平民阶级的尊严,并向贵族资产阶级发出了最后的抗议。 拉斯蒂涅顺应了社会的潮流,最后官至副国务秘书。 (5)典型形象的意义不同。

于连反映了封建时代小资产阶级青年反抗封建等级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拉斯蒂涅形象反映了作品的两大主题:一是贵族阶级无可奈何的衰亡;二是金钱的罪恶和金钱对人性的腐蚀。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二、思想: 《 简·爱 》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自尊、自爱、追求独立、自由的新女性。这个故事向世人证明:财富、姿色、门第只是外在的东西,女性可以依靠智慧、修养、尊严、美德赢得爱情和幸福。 三、人物形象分析。

1、简?爱这一人物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她勤奋好学、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具有顽强的意志,热烈地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对爱情无比的忠贞和执着,是19世纪中叶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位新女性。

2 、强烈的反抗性和叛逆性是简?爱这一人物的主要特征。她的一生充满了顽强的反抗,不管对手多么强大,她从不屈服,她的反抗让所有对手震慑,反抗已经成为她的一种生存信念。正是这些特点才使得这一形象格外动人。

3、但是读者也应看到简·爱并不完全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新女性,在她的身上也有着许多时代的烙印和传统的因素。 例如:简·爱的自尊恰恰来自于她内心深处强烈的自卑。她始终对以相貌、财富、权势取人的社会价值观耿耿于怀,难以平淡对之。另外作为世俗社会叛逆者的简·爱在是否和罗切斯特结婚的问题上表现出无法突破世俗观念的束缚。当然,简爱需要一个梳理自己的情感、认识自我的过程,我们不可以过分地苛责一百多年前的女性。 四 、艺术成就:

1、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建构了女性个人叙述声音的权威。 2、结构松散,情节上颠覆了传统的“灰姑娘模式”。 3、作品中有意识地使用了象征手法。

戴维·洛奇指出夏洛蒂作品中“火”与“水”的中心意象交替出现,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火:感情、欲望、非理性的情感。

4、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成功。凶狠的舅妈 伪善的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仁慈的坦普尔小姐 骄横的英格拉姆小姐 ;虚荣的小阿黛勒 ; 信仰宗教的海伦 5、语言简洁、生动、贴切,感情充沛。 6、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

五、简答题(30题)

2、、中世纪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 3、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征。 4、中世纪英雄史诗的分类

答:一类是中世纪早期的英雄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形成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主要作品有:《贝奥武甫》、《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等。另一类是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社会确立时代的艺术作品。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等。 6、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文化上的深刻动因。

23

答:首先,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中的进步作品,骑士文学中的非宗教因素都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精神的变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在十三世纪前后的欧洲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文化形态的胚胎和因子。 第三,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被重新发现。

9、简述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阶段及各阶段文学的基本特点

答:1、发源时期(14世纪初—15世纪中叶)主要成就在意大利和英国 特点:强调个性解放和享受世俗生活

2、发展时期(15世纪下半叶—16世纪下半叶)主要成就在法国 特点:描绘巨人形象,展示巨人的思想和行动

3、成熟时期(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主要成就在西班牙和英国

特点:关注人自身的矛盾,对由于人性的弱点所造成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探讨成为文学的基本任务。 12、拉伯雷长篇小说《巨人传》的思想内容。

答:《巨人传》表面看来滑稽荒诞,甚至流于粗野鄙俗,实际却是一部十分严肃而深邃的作品。

首先,作者用象征手法塑造了两个无论在躯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高大雄硕的巨人典型。这是欧洲近代文学中,人的形象首次顶天立地屹立在神的面前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其次,小说通过两个巨人的见闻,无情地批判了封建国家的黑暗与罪恶,嘲笑和揭露了封建教会的虚伪和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腐朽。

最后,小说也提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理想。卡冈都亚为酬谢约翰修士而修建的“德廉美修道院”,是资产阶级理想社会的模型。

14、莎士比亚创作的分期及各阶段的作品基调

答:第一时期(1590—1600)历史剧、喜剧和诗歌时期,作品基调乐观、激越、明朗。

第二时期(1601—1607)悲剧、悲喜剧时期,作品基调沉郁、悲怆、愤激。 第三时期(1608—1612)传奇剧时期,作品基调高妙远逸、圣洁至纯。 15、莎士比亚喜剧的风格特征 19、莫里哀对喜剧艺术的贡献

答:首先,莫里哀懂得并不是人物生理上的缺陷使人发笑,而是某中怪癖、某种恶习令人发笑。

其次,莫里哀善于从情节和场景中制造笑料。

第三,经常利用地位颠倒和意料不到的逆转来产生喜剧效果。 第四,莫里哀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他擅长用舞台动作制造笑的效果。 第五,语言的笑料同样丰富多彩。 22、卢梭创作的艺术特色。

24

答:一,在返回自然的思想指导下,突破了古典主义乃至大多数启蒙作家的“理性”框架,讴歌大自然,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写进作品,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

二,对人性作了深入的挖掘,他认为古希腊神庙前“你要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应是哲学家和文学家首要关注的

问题。

三,作品充满激情,能将激情融化到表达思想中,进行富有逻辑的思考。 四,具有演说家的风格,善于以定义的方式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文笔细腻准确。 27、华兹华斯诗歌的特点

答:语言极度纯粹;思想感情明智而强烈;每个诗行、诗节都既有独到之处又有力量;完全忠实于自然界中的形象;沉思中饱含同情,深刻而精致的思想里带有感伤;想象力丰富。

总的来说,华兹华斯的诗风是:不尚奇幻,以其宁静的沉思和富于想象力的风格写得真挚自然,亲切质朴,

既注重自然的可感性而着意捕捉细节,又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掘感情宝藏,以取得新鲜感和奇特的效果。 38、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华兹华斯的诗论涉及了哪些问题?

答:第一、关于诗歌的题材问题。第二、关于诗歌的语言问题。第三、关于诗歌的本质问题。最后,华兹华斯在《序言》中还对诗人的特殊才能作了解释。 29、拜伦诗歌艺术的显著特征。

答:一是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二是辛辣的讽刺性。

30、雨果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表现 答:第一,雨果是运用对照手法的大师。

第二,雨果善于塑造下层人物的形象。

第三,雨果力图以史诗的气魄和规模去再现社会和历史。 第四, 情节的传奇性。 第五,雨果注重心理描写。

第五, 雨果善于将无生命或非人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 六、论述题(20题)

12、为什么说《新爱洛依丝》是一部有别于以往爱情小说的作品?

一、首先是因为它的反封建意义。它是一曲争取不到爱情自由、被封建门第观念葬送爱情理想的悲歌。 二、卢梭对爱情的热烈讴歌,也是以往小说中不曾有过的。 三、对大自然的赞颂是小说的又一重大特点。

四、它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一部哲理小说,其中包含了卢梭的主要思想。

25

为什么说《新爱洛依丝》是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小说?

第一,它具有反封建意义,它是一去争取不到爱情自由、被封建门第观念葬送的爱情理想的悲歌。第二,卢梭对爱情的热烈讴歌,也是以往的小说中不曾有过的。卢梭认为爱情和道德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调和、可以相容的。两位主人公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爱美德,这是一种崭新的道德,与违反人行的旧道德相反,它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又爱他人,尊重他人。第三,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得又一个重大特点,也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卢梭写出了大自然对人们心灵产生的影响。第四,《新爱洛伊丝》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一部哲理小说,其中包含了卢梭的重要思想,无论是教育观点、文艺观点、农村经济、社会平等的思想、宗教观点,还是园艺、决斗、自杀,小说都有多触及,甚至进行长篇议论。

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次如此感人至深的把爱情当作人类高尚情操来歌颂。第一次饱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古典主义文学描写感情是为了谴责感情,而这里却是为了肯定它、抒发它、讴歌它。

20、堂吉诃德与阿Q的形象对比

主题:《堂吉诃德》中出现了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人物形象: 阿Q正传

主题:暴露了国民的劣根性,批判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表现了鲁迅先生在当时对革命的认识,即革命对个人而言,要解决社会地位、婚姻、生计问题;对社会而言,要解决政权问题。

人物形象: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人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就想“投降革命党”,希望从此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的弱点。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同时,由于人类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的病态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