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类病害讲稿 下载本文

小麦全蚀病 Wheat Take-all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70年代初小麦全蚀病在山东烟台严重发生,而今已扩展到西北、华北、华东等地,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症状

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病苗矮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在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壳。

病原

禾顶囊壳Gaeumannomyces gramims (Sacc.)Arx et Olivier,属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自然条件下仅产生有性态。

病菌的匍匐菌丝粗壮,粟褐色,有隔。老化菌丝多呈锐角分枝,分枝处主枝与侧枝各形成一隔膜,呈现“∧”形。匍匐菌丝3~4根聚集在一起,在寄主根茎和叶鞘表面形成网纹,在根部多与根轴平行生长。多数简单附着枝聚生,形成菌核状菌丝垫。子囊壳黑色,球形或梨形,顶部有一稍弯的颈。子囊无色,棍棒状,子囊内有8个平行排列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线状稍弯曲,有3~8个模隔膜。

病菌生长温度范围3~33℃。子囊形成适温20℃左右,14℃以下不利于子囊壳和子囊孢子产生。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0~25℃。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12~18℃。病菌生长发育要求较高的空气和土壤相对湿度,相对湿度80%~90%为适宜条件,低于50%则生长减慢,也不易产生子囊壳。子囊壳的形成需要光照,以室内散射光较好,光照过强不利于子囊壳产生。

Walker(1975)根据病菌附着枝的形态及病原菌的致病性将禾顶囊壳划分为3个变种,即:小麦变种G. graminis var. tritici Walker,禾谷变种G. graminis var. graminis Arx et Oliver和燕麦变种G. graminis var. avenae (E.M.Turner)Dennis。我国小麦全蚀病菌主要为小麦变种,禾谷变种只在湖北标样上发现,尚未发现燕麦变种。

病菌除危害小麦外,还能危害大麦、黑麦、玉米、谷子、燕麦等禾木科作物及禾木科杂草。3个变种的寄生范围有一定区别,小麦变种寄主范围较广,不侵染燕麦,能侵

21

染高梁根但不造成发病。

病害循环

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存活于未熟腐有机肥中的病残体也可作为初侵染源。上述各类初侵染源中以病残体上的菌丝作用最大。小麦全蚀病菌为土壤寄居菌,病原在土壤中存活1~5年不等,一般轮作可使病害减轻。

传播:是一种土传病害,施用带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粪肥也可传播病害。田间浇水、翻耕犁耙等导致病菌在较近距离的扩散。将病残体混入种子或将收集的种子夹杂物混入土壤能够引起发病。

病害自然衰退现象:小麦全蚀病是迄今为止明显产生自然衰退的病害。所谓“全蚀病自然衰退”(Take-all Decline, TAD)即是指全蚀病田连作小麦或大麦,当病害发展到高峰后,在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情况下,病害自然减少的现象。小麦全蚀病产生自然衰退的先决条件有两个,一是连作,二是危害达到高峰,二者缺一不可。关于全蚀病自然衰退的原因,有不同的假说。一般认为与土壤中的颉抗微生物有关,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ens)是重要类群,自然界中假单胞杆菌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或含营养丰富的根系表面,细菌在根系损伤部位生长繁殖,其分泌的抗生素(吩嗪—1—羟酸)可抑制全蚀病菌。

发病条件

耕作措施:小麦-玉米-小麦连作有利于土壤中病原菌积累,病害逐年加重,合理耕作能减轻发病。实施免耕或少耕,降低土壤的通气性,能减轻发病。早播较适期迟播发病重。

营养条件:土壤中严重缺磷或氮磷比例失调可加重全蚀病危害。施用磷肥能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减轻发病,减少白穗,保产作用明显。

土壤性质及温湿度:沙土保肥水能力差,利于发病。黏重土壤,病害较轻。偏碱性土壤发病重于中性或偏酸土壤。冬麦区冬季温暖、晚秋早春多雨发病重。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

品种抗病性: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抗全蚀病的品种。

病害控制

1.保护无病区 无病区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不用病区麦秸作包装材料外运。从病区调进种子要严格检验,播前用0.1%甲基硫菌灵浸种10min,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22

2.平衡施肥 增施有机底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每hm2施用腐熟有机肥10万kg左右。无机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土壤速效磷达0.06%、全氮含量0.07%、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蚀病发展缓慢;速效磷含量低于0.01%发病重。

3.自然衰退现象的利用 对全蚀病衰退的麦田或即将衰退的麦田,要推行小麦两作或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以维持土壤颉抗菌的防病作用。

4.药剂防治 用12%三唑醇WP按种子重量0.02%~0.03%拌种(a.i),防病效果均好。2.5%适乐时种衣剂按1:1000包衣处理,对小麦全蚀病有一定防效。

23

小麦黑穗(粉)病 Wheat Smuts

小麦黑穗(粉)病包括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秆黑粉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 小麦腥黑穗病在世界各国麦区均有发生。我国主要是光腥黑穗和网腥黑穗。其中光腥黑穗病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各省,网腥黑穗病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中和西南各省,矮腥黑穗病和印度腥黑穗病在我国尚未发生,是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对象。腥黑穗病菌孢子因含有毒物质三甲胺,使面粉不能食用。如将混有大量菌瘿和孢子的麦粒作饲料,会引起家禽和牲畜中毒。

症状

小麦散黑穗病:系统性侵染病害。起初,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抽穗后不久,薄膜破裂,黑粉飞散,剩下穗轴。一般病株比健株提早几天抽穗。 小麦腥黑穗病:病穗短直,颜色较健穗深,初为灰绿色,后变灰黄色,病粒较健粒短而胖,因而颖片略开裂,露出部分的病粒(称菌瘿),初为暗绿色,后变灰黑色,如用手指微压,则易破裂,内有黑色粉末(即病菌的冬孢子)。菌瘿因含有挥发性三甲胺,有鱼腥气味,所以称“腥黑穗病”。 小麦秆黑粉病:病斑初淡灰色条纹,逐渐隆起,转深灰色,最后寄主表皮破裂,露出黑粉(冬孢子)。病株显著矮小,分蘖增多,病叶卷曲,病穗很难抽出,多不结实,甚至全株枯死。

病原

小麦散黑穗病菌:有性态为散黑粉菌Ustilago nuda(Jons)Rostr,属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麦穗上黑粉为冬孢子,冬孢子略呈球形或近球形,浅黄色至茶褐色,半边颜色较淡,表面生有微细突起,直径为5~9μm。

小麦腥黑穗病菌:网腥黑粉菌Tilletia caries (DC) Tul、光腥黑粉菌Tilletia

foetida (Wajjr) Liro。网腥黑粉菌的冬孢子多为球形或近球形,褐色至深褐色,孢子表面有网纹。光腥黑粉菌的冬孢子圆形,卵圆形和椭圆形,淡褐色至青褐色,孢子表面光滑,无网纹。

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时,先产生不分隔的管状担子,其顶端产生成束的长柱形担孢子,通常4~12个,单核。不同性别( + 或 - )的担孢子在担子上常结合成“H”形,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丝。

小麦网腥黑粉菌和光腥黑粉菌的寄主有小麦、黑麦和多种禾草。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