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作图能力差异思考“因材施教”
双林庆同小学 吴月斐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是教师教学应遵循的必备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更是提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本文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有关学生动手操作作图的知识学习中,分析不同学生的智力、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结合学生的的心理特征及实际教学,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研究策略,实施方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作图 心理 因材施教 教育策略
“因材施教”是宋代朱熹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出来的。而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用自己的实际教学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论。①孔夫子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理论指南,在教育实践中“教人各因其材”,教授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同样学习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但程度不同,能力各异;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同样身通六艺,却各有特长。“因材施教”发展至今除仍在观念上包含上述意义外,有了更新的、更丰富的含义。②“材”增加了“才”的内涵,变成“因?才?施教”,这个“才”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学生的发展水平在纵向上有高低之分;第二,学生的认知模式存在横向差异。两相比较,古代“因材施教”是以不同之教法使学生成为不同之“材”,而现代“因材施教”是以不同之教法使学生具有相同之“才”。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本人今年担任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从本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作图能力上存在着许多的差异。本文将从学生作图能力的表现中,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性格特点,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思考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 让理解能力薄弱的学生学会思考
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作图的含义中,存在着明显的弱势。如:对题意的理解,知识逻辑性的联系,作图的切入点等。而这一部分同学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在理解知识的含义中也有一定的欠缺。要提高这部分同学的理解能力,我觉得最重要的方法在于:思考。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让学生学会思考的教育策略:
1、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于思考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自信心只有很少一部分受遗传因素影响,而环境和教育对个体自信心的形成与增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们在教学中看到一些学生,她们似乎对数学的学习越来越头疼,越来越没有信心。究其原因,这部分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享受不到快乐的收获,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而在教师与家长一味地严格要求甚至是批评教育中,他们学习数学的恐惧感越来越强,于是乎出现了:越想考好,越考不好,越考不好,越痛苦,越焦虑,成绩愈来愈下降的这么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孩子的自信心一层层地被磨灭了。心理学家威廉 . 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心理学家盖兹
也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因此,要想激发孩子们的自信心,教师一定要放下“成绩的标杆”,要从不同的孩子中寻找他们各自的闪光点,去赏识她,鼓励他,慢慢地让她对学习数学有自信心。如我们班的汪某某同学,她在解答“一个村庄到公路之间修一条最近的水泥路”的问题中,不能正确应用“点到直线的长度垂线最短”的知识;在画梯形的高时,若梯形颠倒不能正确区分底与腰;数格子判断不同图形的大小时不能理解“不足一格以半格记”的方法。这些知识在我对她反复的教导中,她还是不能理解,为此面对错误,她也是很痛苦,家长也很气恼一度有放弃的念头。但我发现这个女生的字写得很漂亮,工工整整,每一次作图都很自觉地用尺画线,于是我从她的这个优点着手,表扬她的认真,并在课堂上提倡其他同学向她学习这种认真的态度。而因为我的赏识和表扬,她终究没有放弃,在反复的思考与实践中,她终于懂得了这些知识,在单元测试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还有一位男生,上学期期末考试得了全班最后一名,为此见到我都是低着头的。而当我这学期教学有关作图的知识时,他表现出了不一般的兴趣,拿着作图工具,饶有兴趣地琢磨着。我及时地发现了他的这一改变,并不失时机地鼓励他,表扬他,遇到他能解决的问题时,在课堂上提问他。而当他能迅速地回答出我的问题,博得其他同学诧异的目光后,我再一次强调了他的进步。为此,他原本已经丧失的信心慢慢地重新被拾起,我发现他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多了,作业也认真了很多,在单元测试中更是一举脱掉了“倒数前五”的帽子。为此,我又一再地鼓励他,如今他已经被我推到了“风口浪尖”处,想要不努力不思考都不行了。从这些孩子中,我充分意识到: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他们都渴望被称赞,只要我们老师会发现,善引导,每一个孩子都会乐于挑战,敢于思考。
2、 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思考的有效性
敢于思考,还要善于思考,要从思考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这对于理解能力存在弱势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突破。如我们班的李某某和费某某同学,他们在面对题目时,会开动脑筋,也会试着思考,但得到的很多答案却是错的。如在数角的个数,数图形的个数等题目中,他们往往不能数出准确的数量。究其原因,就是思考的方法不对。因此,在对他们的辅导中,我着重从题目分析的方法入手,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巧。如数角时应先固定一边,依次往下数的方法;数图形时先找出各种图形的特点,分门别类,有次序地进行判断;在他们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利用有效思考他们就能正确地进行解题,自然就能从中获得乐趣,增强了思考的信心。
3、 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
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创设有效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作图的相关知识时,我也充分为学生创造了情境,如教学画垂线时,我创设了“小马过河”的情境;画“梯形的高”中创设了“水井打水”的情境。这一系列情境的设计,增加了学生思考的兴趣,让他们更为主动地参与了思考,体验到知识探索的乐趣。
总之,要增加孩子的理解能力,一定要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只要孩子们敢于思考了,那就会慢慢地学会思考,而一旦学会了思考,并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并会主动
思考。这样,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就慢慢地随之提高了。
二、 让只会单一作图的学生学会变通
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只会单一的进行基本的作图,遇到变式的题目不能找到本质的特点。如下图为班级费某某同学在学习了画垂线和平行线知识后,我单独辅导后的练习(图1)及沈某某同学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画法后的作业(图2):
图(1)(一)
从上述两个孩子的练习中,我觉得他们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学习思维转换的迟钝
动手操作是思维主导行为的一个过程。当以上这些学生在面对上述一些
变式题型的时候,他们无法找到与所学知识的联系,不能从中发现共同的方法。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些学生在操作时胡乱摆弄学习工具,没有依据地进行作图。 2、 学习工具使用的生疏
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工具是陌生的。如今,孩子们从小的玩具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他们对未曾用过的学习工具没有一种特殊的喜好,对于学习工具的把玩并不像我们小时候那么热衷。于是,当孩子们不得不使用三角板、直尺这些学习工具时,他们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根据这些孩子的特点,要想让这部分学生灵活地掌握这一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在观察中,找到不同题型的本质特点
对于这部分学生,若是直接地对他们进行方法的指导,很可能他们只会“依样画葫芦”,不能很好地掌握其本质的知识。因此,我首先让他们对其他同学的作图先进行观察,如不同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如下图1);画平行四边形对应底与高(如图2);和梯形的高的画法。通过观察,让他们找出这些题型作图中的相同点,然后结合作图的方法,转换思维的角度。
图(2)(一)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