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下载本文

D.且日/年且九十 ..

(《愚公移山》)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总角”“加冠”“豆蔻”三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范仲淹,谥号“文正”,所以《范文正公文集》是用范仲淹的谥号来命名的。 C.乡校指设在乡里的学校。除了教育学生,它也是乡人聚集的文化场所。 D.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 14.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限2处)(2分) 问 先 生 以 所 颂 十 一 人 者 何 人 也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7~21题。(14分)

简单成就非凡

逢锦科

①爱因斯坦当年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年薪为一万六千美元,他主动要求减至三千美元,人们大惑不解。他解释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以创造的原动力!”“简单的生活,无论对身体还是精神,都大有裨益。”爱因斯坦在弥留之际立下遗嘱:不发讣告,不搞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这样,什么名誉、地位,统统都与他无关。可是,又有谁不承认他的盖世贡献、非凡成就呢!

②古人云:“大道至简。”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简单”一些,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可以成就非凡的事业、非凡的人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心灵的简单,可以成就良好的心态。身处一个行色匆匆、变动不居的时代,面对浮躁、功利、奢华、喧嚣,有的人思虑重重,坐卧不宁;有的人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有的人工于算计,患得患失;有的人追名逐利,得陇望蜀。原因就是欲望太多、想得太复杂。庄子说:“其耆(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嗜好和欲望太重的人,他们的心智必然被堵塞得满满的。如此,对人生的领悟力就必然很浅了,就很难时刻保持睿智清醒的头脑。只有净除所有

5

尘滓杂念,使心态始终保持从容达观,才能悟大道、辨是非、明真理,生出智慧,进入清澈澄明的境界,从而时刻保持思想上的想像力、创造力。

④“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处世的简单,可以成就淡泊练达的品格。人是社会的人,是有血有肉的高级动物,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能做到简单处世,是不容易的。有一段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告诉我们,简单是一种经历人生磨难后的大彻大悟,是领略了人生峰回路转后的轻松快意,是剔除一切烦恼而海纳百川的智慧,唯此才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⑤“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是对待名利的简单。人生在世,美貌、权力、财富、名誉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越是刻意追求反而越会为其所累,迷失自己,正所谓“心底无私,寝室安香;追逐名利,终日惊惶”,很难有所作为。相反,简单则是厚积薄发的干事之力、成事之道。自古以来大凡极致简约者,从来不是玩世不恭、随波逐流的平庸无能之辈,而是为理想今天,我们在兰考看到泡桐造福百姓的时候,在大亮山看到森林覆盖荒山的时候,就知道焦裕禄、杨善洲的不简单了!所以说,善养简约之品,必能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干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以入世的精神做事,成就不凡的人生。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①段列举爱因斯坦当年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主动要求减少年薪以及弥留之际立下遗嘱的事例,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④段画线句中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你的积累,给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3分)

6

和事业孜孜以求者。司马迁忍辱负重,默默砥砺,终成《史记》这部不朽巨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22~25题。(17分)

别做被剪掉的树枝

朱泾喜欢弹钢琴。而且,他知道谁钢琴弹得好,就是王老师。母亲说,王老师的钢琴连妈妈也比不上。

朱泾不信地问:“真的?”

母亲点点头。母亲告诉他,跟着王老师血钢琴,一定要认真啊。他点着头,为了能跟随王老师学习,母亲专门带着他去拜访王老师,还给王老师弹奏了一曲钢琴曲《今夜月光如水》。

那是妈妈最擅长的曲子,他小小就开始弹的。

王老师眯着眼,坐在椅子上,一只手轻轻在椅子扶手上打着节拍,结束,睁开眼道:“好啊,孺子可教。”

妈妈听了,一脸的惊喜,忙让他喊老师,给老师鞠躬。 就这样,他成了王老师的弟子。

他想,跟着这样的名师,一定能学出高超的技巧。两个月后,市少年宫就要举行的琴比赛了,他希望,到时自己能一举夺冠。

每天,他都跟着王老师学两个小时的钢琴。

王老师教钢琴很认真,首先要洗净手,也让朱泾洗净手。他告诉朱泾,弹钢琴时,要聚精会神,不要想别的事,一门心事放在手指上。

朱泾听了,连连点点头。这些,母亲都说过的,他懂。

王老师满意地点着头,让他将《今夜月光如水》再弹一遍。他坐在钢琴前,手指翻飞,如蝴蝶一样,一缕琴音飒飒而出,飘荡满室。

弹罢,他望着王老师,心想,王老师一定会夸奖他的。可是,王老师并没有,而是告诉他,他在穿指时,手指还有些不够自然。他想,怎么会啊,自己刚才的曲子很流畅的,和母亲的几乎不相上下了:母亲可是全市有名的钢琴家。

王老师坐下,屏声静气,三指一点,一滴音符滴落,如一滴圆润的露珠,划着五彩光线落下,仿佛就落在朱泾的面前。接着,五指翻飞,来去如风,却又丝毫不乱,一颗颗音符跳跃而出,如一声声鸟鸣滴在树叶上,如一粒粒冰珠落在玉盘中。其中,没有凝滞,没有艰涩,有的是轻云流水,风行水面。

7

最后,王老师双手高高抬起,一切都静止了。

朱泾站在那儿,他有些怀疑,这是自己弹的那支曲子吗?他想,一定是王老师改编了的,加入了自己的指法和领悟。

王老师笑笑,告诉他,他将来指法娴熟,领悟渐深,也会弹出这样效果的。

王老师说,就用《今夜月光如水》做为训练指法的曲子,什么时候练得和自己的一样了,再练别的曲子。

他急了,他来是学习王老师的经典钢琴曲《芭蕉雨声》的,他想到时候凭借此曲,夺取冠军的。 王老师摇头,告诉他,按照自己要求训练。

无奈,他每天训练着那支《今夜月光如水》。窗前,花儿凋谢,芭蕉叶已经展开,映绿室内,可他一直没有学到那支《芭蕉雨声》。

那天,他求王老师,教自己《芭蕉雨声》吧。

王老师不说话,正面对着一棵金桔树。金桔树不大,也就酒杯粗,绿色的叶子如碧玉雕琢,甚至叶脉都沁入绿色。叶面上,散发着淡淡的香味。金桔树的一根树枝,直直标上去,肥嫩粗壮,已经远远超过其它树枝。

王老师叹息一声,拿把剪刀,咔嚓一声,剪掉了这根树枝。他大惊,询问原因,王老师告诉他,这样的树枝,使劲地长,养分都被树枝吸跑,只会长高,不会结果。

他站在那儿,一言不发。

王老师拿了那根枝条看看,摇摇头:“做任何事情,别追求速度。” 他轻轻点点头。

那次市里的竞赛,他没参加,他觉得自己不够格。他坐在窗下,面对窗外芭蕉,一天天连着琴,春雨飘飞,秋阳朗照,从未间断。十五岁那年,市里再次举行钢琴赛。他去了,他一曲《芭蕉雨声》,轰动全场。评委们一直认为,他弹奏此曲技巧、指法,已经不亚于自己的老师。

只有他知道,自己能有今天,是王老师一句话润泽的结果。

他还知道,母亲也是王老师学生,鉴于他求快心理,母亲无奈,将他托付给自己的老师指导。王老师于是弄了棵金桔,想出这么个方法。

22.根据文章内容,把下列故事情节补充完整。(4分)

开端:朱泾随母亲拜访王老师,并弹奏了一曲《今夜月光如水》,得到王老师称赞,从而成为王老师的学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