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厂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下载本文

JH/ZY-C-01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第13页 共89页 2) 准备好测焦饼中心温度管,带眼炉盖和管帽,测点位置在管内2.3米、3.5米、4.9

米处。

3) 装完煤后,将管分别插入带孔炉盖盖好管帽,插下焦饼中心温度管,使其贴着炉盖,

用黄泥封好炉盖。

4) 装煤后2小时,结焦中期和推焦前半小时测量两边燃烧室横排温度。

5) 推焦前4小时开始测量,每半小时测量一次,推焦前30分钟测量最后一次。测量各

焦饼中心管距炭化室600㎜,1900㎜和3200㎜上、中、下三点温度。

6) 测完焦饼后,推焦前半小时关闭翻板,拉开上升管盖,然后拔出焦饼中心温度管,

垂直放好备用。

7) 在出焦时应观察焦饼的成熟情况,并负责取焦样送化验室做焦质分析,并将原料配

比,装煤比,煤质水分,焦质分析结果,焦饼温度、煤线、焦线等数据按规定记录填写。焦饼中心温度计算公式: T中心=(T机上+T机中+T机下+T焦上+T焦中+T焦下)/6

8) 焦炭推出后,测炭化室墙面温度,测量点上部是火道跨越口处,测量顺序是从上到

下测两面炉墙,上、中、下三点要成一条直线,测点应避开有石墨的地方。 9) 测量结束后,对本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做出结论,并记录上帐,以指示加热制度的

指定或修订。 6.2.3.8 冷却温度的测量

1) 在焦炉正常操作和加热制度稳定的情况下,选择9个相邻的燃烧室,分别在机焦侧,

在标准火道下降气流进行测量。

2) 整个测量过程中禁止改变煤气加热量,烟道吸力,进风口开度以及提前火延长推焦

等现象。

3) 看火孔只许在测量时打开,每次测量后立即盖严,一个人测一个火道温度,机焦侧

全部测完不能超过2个交换。

4) 换向后一分钟测第二次,以后每隔一分钟测一次,直到下次交换前3分钟为止。 5) 将测量数据分别算出9个燃烧室机焦侧换向后每分钟的平均温度和换向后20秒的平

均温度,并算出与20秒的温度之差值。然后画出冷却曲线,确定新的直行温度校正值。

6) 当结焦时间改变1小时以上,并时间较长时,当配煤比变化比较大以及加热制度有

较大变化时,要随时重新测量冷却温度,焦饼中心温度和炉顶空间温度等。 6.2.3.9 W曲线的测量

JH/ZY-C-01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第14页 共89页 1) 装煤后第一个交换开始测量炭化室两侧的燃烧室一排的机侧标准火道和另一排焦侧

标准火道,交换后10分钟开测。 2) 根据测量温度和测量时间,绘出W曲线。 3) 由曲线分析炉体传热和结焦情况。 6.2.3.10蓄热室顶部吸力测量与调节:

1) 选择炉体状况较好,对全炉有充分代表性的做标准蓄热室,一般要求具备以下条件: a) 相应的燃烧系统阻力正常,吸力稳定。 b) 横排温度曲线较好,空气过剩系数正常。 c) 蓄热室无漏火、下火现象。 d) 尽可能位于中部区。

e) 与标准蓄热室有关的炭化室不要处于装煤后初期或推焦前期。

2) 测量过程中,加热制度应保持稳定不变。尽可能在检修期间测调吸力,炉顶看火孔

盖,装煤口盖,上开管盖应关闭。

3) 检查并测量记录,全炉各蓄热室的废气翻板开度,进风口开度,铊杆提起高度,并

注意检查蓄热封墙和废气盘两叉口严密情况。

4) 按仪表规程验好斜型型压计,吹气检查测压管是否畅通,是否严密。 5) 将微压计负端标准蓄热室的测压管,正端接其它蓄热室测压管。

6) 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逐个接通各被测蓄热室的测压管,插管接头四周应严密,

胶管不能折叠。

7) 微压计标出数即各蓄热室与标准蓄热室的压力差,当仪表液柱低于零点表示被测量

的吸力大于标准蓄热室,仪表上液柱高于零点则相反。

8) 上升气流吸力以符合炉温加热正常为准则,机焦侧 蓄热室顶部及力与标准蓄热室顶

部吸力比较,上升气流不得超过±2pa下降气流不得超过±3pa达不到要求分析原因处理,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完好。

9) 全炉吸力测量后,参照温度变化和火焰燃烧,过剩空气系数等情况进行调节,调节

时应考虑上升和下降之间相邻蓄热室之间的吸力的相应关系。

10) 开、关废气翻板调节蓄热室顶部下降气流吸力,调节废气盘进风口尺寸,调整上升

气流蓄热室顶部吸力。 6.2.3.11蓄热室阻力测量

1) 将检验好的微压计正端与蓄热室相连,负端与人烟道测压孔相连,两管垂直于气流

方向同时插入。

JH/ZY-C-01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第15页 共89页 2) 交换后5分钟从交换机端开始测上升,下降时每个蓄热室的小烟道与蓄热室顶部之

间在的压力差P,该压力差即为蓄热室阻力,边疆四个交换测完。 3) 测完做好记录。

6.2.3.12燃烧系统五点压力测量:

1) 按规3台微压计检验准确,并用三通管互相校正,应没有误差或找出差值,并准备

好连接管和插入管。

2) 将两个标准蓄热室机焦侧分别进行,但该炭化室应处结焦中期。

3) 将两台微压计的正端管分别插入两个标准的蓄热室顶部,炉顶微压计正确插入该两

蓄热室同一系统燃烧室同侧的标准测温火道内。

4) 将微压计调好后分别接好各测压管,设专人联系,在换向后5分钟,同时五点开始

测量,测上升气流蓄热室与下降气流蓄热室吸力差,测量完毕,换算出各点压力,绘制成五点压力曲线图,并记录当时的加热制度,注明时间、人员等。 6.2.3.13看火孔压力的测量:

1) 校验好微压剂,准备Dg15mm长150mm下端带盖的铁管以及胶管。 2) 选择加热制度正常,在不出炉或检修时进行测量。

3) 将胶管一端与铁管连好,另一端与斜型压力计的负端相连,检查各接头和胶管严密

不漏,交换后五分钟将交换测完全炉,测完后做好记录。 6.2.3.14炭化室底部压力测量:

1) 事前检查吸力气管正下方的炭化室炉门下部,有无测压孔,何时出焦,并校验好压

力表。

2) 装煤后将Dg15mm长900mm头部末端用石棉绳堵严的铁管插入炭化室内,插入深度为

700mm。

3) 出焦前2小时测量每隔半小时测一次(共测四次),最后一次为推焦前半个小时,测

时派专人看管,不许打开上升管盖,并检查高压氨水是否半严。 4) 将测压用铁条钎子透通,直至黄烟外冒,然后用胶管与测压表相连接。

5) 当集气管压力稳定在规定范围时与炉台联系,上下同时读数,连测三次求平均值。 6) 推焦半小时,变动集气管压力不得少于三次,其中必须有一次使炭化室底部压力为

负值,每变动一次集气管压力上下同时读数三次,当压力低于5pa时,应将集气管压力提高,再使底部压力回5pa,并记录此时集气管压力,即为集气管保持的最低压力。

7) 如人工调节压力时,注意不要将集气管番板关死或全开。

JH/ZY-C-01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第16页 共89页 8) 测完拔出管后,用丝堵堵严炉门测压孔。 9) 整理好测量数据记录上账。 6.2.3.15横管阻力的测量:

1) 每次测完蓄热室顶部吸力后测定一次。

2) 交换后五分钟,开始测量上升气流横管,先读管绝对压力(末端压力),然后再测其

阻力。

3) 测完后,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处理。 6.2.3.16空气过剩系统的测量:

1) 每次测完蓄热室顶部吸力后测完一次。

2) 从上升气流立火道,下降气流废气盘及分烟道分别取样。

3) 取样管分别为Φ15长2.1M,Φ8长250MM,Φ8长1.5M的不锈钢管或铜管。 4) 取样时先将样器内空气赶出用废气冲两次后再取样。

5) 奥氏废气分析仪分析废气中CO2,O2,CO体积百分数用空气过剩系数公式计算出空气

过剩系数α值。 6.2.4调节操作

6.2.4.1更换煤气支管加减旋塞:

1) 在下降气流时进行,准备好消防器材,防毒面具及新加减旋塞。 2) 卸下旧加减旋塞,用棉丝临时堵严煤气支管出口,防止煤气外泄。 3) 清理好法兰盘杂物及旧垫。 4) 迅速换好新垫片及加减旋塞。 5) 检查泄漏状况及旋塞开度是否正确。

6) 改为上升时立即到炉顶检查立火道火焰燃烧是否正常。 7) 做好更换纪录。

6.2.4.2 更换煤气支管孔板。

1) 关闭更换号加减考克,脸不能对着更换位置,松开板盒盖顶螺丝,卸下门拴,打开

小门,抽出旧孔板,测量其直径并和原尺寸核对。

2) 将量好尺寸的新孔板加弹簧夹插正,盖好孔板盒门,上紧螺丝。 3) 打开加减考克试漏,并记录好更换孔板尺寸,日期,更换者。 6.2.4.3 更换煤气喷嘴

1) 将量好尺寸的喷嘴,摆到应更换的立火道小支管旁。

2) 在下降气流中进行,脸部视线应偏斜,卸下小管横向丝堵,用钉子搬子插入旧嘴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