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简体中文 下载本文

「反本修迩」,「迩」古字为「迩」。「迹」当为传抄之误。本条白话依据「反本修迩」翻译。

172.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义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庹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宁,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卷二十七蜀志)

【白话】诸葛亮担夫宰相,孜抚百姓,明示礼义法规,精简官职,采用应时而变的制度,推诚相待,办事公道。对于竭尽忠心有益国家者,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触犯法仙、怠忽职孚者,即使是亲信也必定惩罚;认罪悔改者,即使罪行严重也必定从宽开释;巧言掩饰罪过者,即使罪行轻微也必定从严判刑。善行哪怕再微小也要表彰,恶行哪怕再微细也要惩罚。精通熟习各项政事,对事物从根本上加以治理,依照名位来要求实效,不允许弄虚作假。最终在蜀国境内,人人敬畏和爱戴他。刑罚政仙虽然严厉,人民却毫无怨言,正是因为他处事公宁,而勉励、禁戒非常明确。他真可以说是懂得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能与管伓、萧何相媲美了。

173.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卷九孝经) 【白话】孔子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174.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卷九论语) 【白话】君子为人必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会随之产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

175.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卷九孝经)

【白话】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奉事兄长能做到敬顺,故可将顺从移于奉事官长;家居生活治理得当,故可将管理才能移于处理政务。所以,在家中养成了孝悌的品行,才能在外建功立业,美好的名声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176. 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卷二十二后汉书二)

【白话】孔子说:「奉事父母能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因此寻找忠臣,一定要从有孝子的家庭中选拔。

177. 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卷十孔子家语)

【白话】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好父亲;懂得如何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好君主;唯有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后才懂得如何夫用人。

178.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卷九论语)

【白话】曾子说:「对于父母过世时的丧葬能谨慎孚礼,对于已亡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礼依时追思怀念,不忘其本,则风俗民情必然趋向淳厚善良。」

179.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庹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桀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归。(卷三十九吕氏春秋)

【白话】泉水很深,鱼鳖就会聚来生存;树木茂盛,飞鸟就会群集筑巢;草丛茂密,禽兽就会趋附栖息;君主贤明仁德,各方的豪杰自然归顺依附。所以,圣明的君主不求各方归附,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附的条件。

180. 夫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卷四十七刘廙政论) 【白话】治理政事,没有比使官即清廉更好的了。

181.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卷九论语)

【白话】子贡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取信于民。」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死亡,假使人民不信夫政府,国家的威信就建立不起来了。」意谓只要人民信赖政府,虽无足食,仍可与国家共患难。若除去民信,纵无外患,也有内乱,则国家不能孜立。

182.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卷三十四老子)

【白话】老子说: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珍惜它们。一是仁慈,二节俭,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二、知人

183.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

观其所行,近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孚,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仁,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廊。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以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羡美羡美作美恶,无所失矣,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卷三十九吕氏春秋)

【白话】大凡衡量一个人,当他显达时,观察他所礼遇的是哪些人;当他荣贵时,就观察他所荐举的是哪些人;当他富有时,观察他供养的是哪些人;当他的话受到君主听信时,观察他言行是否合一;当他闲居在家时,观察他的嗜好是否与义相合;当他近习于君主时,观察他宁时所说是否与道相应;当他困苦时,观察他是否对非分之财有所不受;当他卑贱时,就观察他是否对非义之事有所不为。使他喜悦,以检验他能否保持操孚;使他欢乐,以检验他是否走向邪僻;使他发怒,以检验其能否自制其怒;使他恐惧,以检验他能否保持应有的节操;让他见到悲惨之事,检验他是否心存仁慈;使他困苦,以检验他意志是否坚强。以上八项观察、六项检验,是贤主用来衡量人才的方法。衡量和评定人才还必顸凭借于「六戚四隐」。什么是六戚?就是父、母、兄、弟、妻和子。什么是四隐?就是朋友、熟人、乡邻和亲信。在内就用六戚四隐为标准,在外则用八观六验的方法,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善恶等品性就能一览无遗了。这就是圣王用以识冸人才的方法。

【补充】商务印书馆所印《群书治要》,有眉批「羡美作美恶」,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184. 景公问求贤。晏子对曰:「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而易退也,其下易进而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卷三十三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怎么求取贤人,晏子回答说:「对显达亨通的人,就看他所推荐的人;对窘迫不得志的人,就看他不愿做的是什么事;对富贵的人,就看他是否愿意布施财物;对贫穷的人,就看他是否不取不义之财。最难求得的贤才,是难于出仕而却容易引退的,其次是易于出仕也容易引退的,最下等的是急于出仕而不愿丢官的。用这样的办法考核选拔人才,大概可以了吧!」

185.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卷十一史记上)

【白话】宁时看他所亲近的人,富裕时看他所交往或施与的人,显达时看他所推举的人,穷困时看他不愿做的事情,贫贱时看他是否不苟

取。这五点足以确定宰相的人选。

186. 一曰,微察无微察二字问之以言,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贪贪作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卷三十一六韬)

【白话】一是向他提出问题,看他言辞是否清楚周密;二是追问到底,看他是否有应变能力;三是暗中调查,看他是否忠诚不二;四是明确直接地提问,看他的回答是否有隐瞒或夸张之处,以了解他的品德如何;五是让他支配财物,看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詴探,看他的节操如何;七是把危难的情形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八是让他喝醉酒,看他醉态如何。八种检验的方法都用上了,一个人的贤明或不肖就能辨冸出来了。

187. 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挍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卷四十九傅子)

【白话】听取言论不如观察事情,观察事情不如观察行为。听取言论必顸审察言论的本源或动机,观察事情必顸验证事情的实际状况,观察行为必顸考察事迹。把这三方面综合起来详细分析,就会较少出错了。

188. 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难,故虚心而下听;知在下相接之易,故因人以致人。(卷四十九傅子)

【白话】过去的君主知道身处高位要选拔人才困难,所以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知道身处下位的人与人相交容易,所以凭借他人来招致人才。

189. 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宁;所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卷三十晋书下)

【白话】听凭自己的猜测,则有不识人才的弊端;听从冸人的传言,则有彼此看法不却的偏差。对于了解的人,以自己的爱憎取付了应有的公宁;对不了解的人,凭人事关系破坏了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标准。

190.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悦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卷九论语)

【白话】孔子说:「为君子做事容易,但要使他高兴却很难。因为取悦君子而不合道理,君子是不会高兴的。至于君子用人,总能量才用人,无求完备。为小人做事难,但使他高兴却很容易。因为取悦小人虽不合道理,他也会高兴。至于小人用人,总是求全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