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含答案) 下载本文

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把自己比作“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种,现存18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其代表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探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代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进行残酷的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和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巧识文]

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金代剧本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既有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严格的体制,形式上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杂剧具有以下特点:

(1)戏剧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两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

(2)在音乐上,杂剧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宫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子分许多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如课文中的“正宫端正好”,“正宫”是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

(3)在角色分工上,杂剧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在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4)杂剧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组成。曲词是有严格韵律的新诗体。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有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科介”即“科范”,规定主要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等。

[整体·感知]

《窦娥冤》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暴露了封建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和民众的倒悬,歌颂了窦娥善良的心灵和抗争精神。

[文脉·梳理]

①蔡婆讨账,卢医害命;张家逼婚,窦娥争理。 ②蔡婆患病,窦娥进汤;驴儿下毒,昏官逼供。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折”,回答下面问题。 1.从【赚煞】这段唱词看,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窦娥头脑清醒,洞察问题深刻,表现了明于义理、坚持操守的美好品德和不屈从于胁迫、勇于抗争的精神。

二、阅读课文“第二折”,回答下面问题。

2.【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三支曲子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三支曲子写公堂上窦娥受刑的场面,如狼似虎的差役打得窦娥皮开肉绽,惨不忍睹。三支曲子揭露了元代吏治的黑暗和贪官污吏残害人民的罪行。

三、阅读课文“第三折”,回答下面问题。

3.【滚绣球】一曲是怎样一步步展现窦娥的反抗精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窦娥先强抑悲愤,接着质疑,天地本应公正,“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再接下来痛陈现实,愤怒指责天道不公,使“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荒谬污浊的现实,压抑的悲愤,冲天的怨气,彻底摧毁了她敬天畏地的心理。“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严厉的质问,是愤怒的火焰,烧毁了先前质疑的胆怯。一个怒气冲天的反抗者形象凸现出来了。既然天地如此不公,那么随着感情与认识的发展,窦娥就必然勇敢地站起来,向人们大声呼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4.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细节表现了窦娥刚烈中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从而激起了人们对她的深切同情。

5.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她每一桩誓愿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目的: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使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作用:三桩誓愿,层层深入,表现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把全剧推向高潮;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话题·互动]

话题:窦娥临刑前“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誓愿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人说这表现了封建迷信的思想,这些情节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对此,你是否同

意这种观点?

学生甲:不同意。三桩誓愿体现作家的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大胆的想象,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虽然违背常理,却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盼望伸张正义,惩治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美好愿望。

学生乙:同意。窦娥把惩治邪恶的希望,寄托在“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种灾害性天气上,也就是说,关汉卿把惩治人间邪恶的希望寄托在自然界的更大邪恶上,而不是寄托在正义和公理上。这种以恶抗恶、以暴制暴的思想,具有较为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体现了一种封建迷信的思想,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不同意。窦娥临刑时发下的三桩誓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使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表现了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想象的艺术手法

《窦娥冤》运用丰富的想象,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