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复兴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复兴研究
摘 要:研究选取淮安市东大街为例,探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和复兴问题。目前淮安市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存在很多发展问题,从淮安中心城市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街区改造和复兴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淮安市东大街;问题;改造;复兴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243-02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以浓郁历史文化氛围见长的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窗口,对传承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有重要意义[1]。历史文化街区常位于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地价规律的作用以及经济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的需求,世界各地历史文化街区趋于衰落[2]。这引发城市管理者和城市规划师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激烈争论,进而影响了街区改造的实践。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历史文化街区被认为是破旧不堪的地方,采取强拆态度。70年代以来,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重要性被强化,强调历史文化的重塑。中国学者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复兴理论和实践有如下贡献:第一,在城市规划方面突出街区空间格局和空间肌理的保护,修缮和整治街区内建筑、街道和环境,并引入现代商业[3],解决“原真”与“模仿”之争[4]。第二,将旅游产业与历史文化结合,以文化旅游方式进行保护开发 [5~6]。第三,在研究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表征变迁的同时,更关注全球化与城市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回应[7~8],以及人对街区文化的“体验”、“感知”、“精神”和“怀旧”[9~10]。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驱动下“建筑失控”和“文脉破坏”现象严重,外在趋同使城市竞争力降低[11]。因而,文化力和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受到关注,文化都市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12]。淮安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城市发展的战略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位是“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和知名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彰显和传承城市文化和活跃城市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当前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阶段理应受到关注。本文以淮安市东大街周边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探寻如何改造和复兴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和商业核心的功能。
一、淮安市东大街周边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1.街区历史风貌变迁。淮安市地处京杭大运河与淮河交汇处,是古时连通南北的重要航运“中转站”。元代大运河转向南北,漕运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明清时淮安(古淮阴)兴起成为全国著名的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之一。明代陈瑄总理漕运之前,清江浦(今天的清浦区)是“闲旷之地”,自清江浦河开凿后,这里很快成为“侨民宿贾,巨室鳞次”的通商大埠 [13]。
东大街即位于现在的淮安市清浦区,东接里运河大闸口旁的轮埠路,西连淮海南路。西大街与东大街隔淮海路而望,向西延伸至环城西路,大致平行于漕运河呈东西向分布,整条街道长约为1 500米。20世纪70年代东大街第一次改造,原有的街道空间格局得以保存,街两边建筑多是二层或一层半青砖小瓦梁柱结构的明清式建筑。街上有国营的胜利饭店、东风商场、工人文化宫等淮安最知名的社会交往场所,也有个体经营的特色竹器店、木器店、裁缝店等,这里是90年代之前淮安市最重要商业中心。1997年东大街开始进行第二轮改造,街道被拓宽,现代化建筑取代了传统的明清建筑,此后东大街人气也不复存在。早在“十一五规划”以来,淮安市就开始关注中心城市建设,重视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品位的提升,东大街周边地区发展问题得到淮安市政府的关注。
2.街区的现状及问题。街区交通组织和环境管理不善。东大街地处清浦区旧城,连接着淮海路和承德路两条交通主干道,目前机动车辆通过东大街往来于淮海路和承德路。机动车穿街而过分割了空间,导致街区人气消减。此外,东大街周边车辆停放地点不足,街区俨然成了“停车场”。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被调查者认为频繁往来的车辆不仅有碍于日常生活与经济活动,还对东大街街道地面和文化雕塑造成破坏。另外周边地区土地利用形态复杂,商业、文物古迹、居住、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仓储和小型工厂等混杂,公共服务设施缺乏,街区内环境状况堪忧。 街区商业形态结构单一。现今东大街内商业店铺共计209家,主要经营服饰销售、鞋包销售、美容和餐饮等,其中服饰类和鞋帽经营类店铺占69%左右,并且大多数店铺规模小、商品价格低、品质差,主要销售对象为周边地区中老年人和中低收入人群为主。 二、东大街周边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和复兴建议
1.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明确街区文化特色。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标志性的品牌不仅承载着历史传统,更是成为提升文化价值的基石[14]。在现阶段,地方政府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演变与复兴的主要引导者,应重视地方典型景观和地方文化的重要性。淮安是历史上运河沿线的四大古都,因运河兴而兴衰。东大街的历史文化最突出的个性应该体现在漕运文化;而清之后运河地位下降清江浦衰落,这之后的街区景象则是体现淮阴人农耕背景下民俗文化特点;而当前的文化要体现淮安积极向上的现代城市文化。
2.维护建筑肌理,重塑浓郁历史文化氛围。历史文化街区的本质特征是其历史性,经过时间积淀而形成的历史文化氛围通过街区内的景观,即建筑肌理与建筑风貌得以体现。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街区改建,严重破坏了原有街区的传统建筑风貌,削弱了历史文化氛围。因此,在街道的空间处理上,原有的空间格局可以保留,但要对空间进行压缩而不是放大。在淮安这样的中等城市,相对狭小的空间更利于集聚人气。将富有地方特色的漕运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元素通过沿街建筑、街灯、店牌及装饰和广告牌等细处刻画出来,营造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淮安人对东大街的情感认同。 3.完善基础设施,注重功能完善和管理。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具备历史感的环境空间,同时也是居民的生活空间和关系形态的社会空间。而1997年的东大街改造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一层皮式”的历史风貌保护运动的结果,带有明显急功近利的色彩。东大街在这个时期只是穿了一件华丽外衣,用以展现城市崭新形象,但是忽略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市民生活和交往空间的价值。因此,东大街的改造应该关注街区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和管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实际商业运营的需求,例如配置停车场、加强交通管理和改善店铺内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部基础设施等。 4.丰富街区业态,满足市民多元化现代消费需求。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传统商业街道,其经济活动的复兴是街区复兴的标志。东大街作为淮安市百年老街,应改变以服装鞋帽销售为主的单一业态,扶持或者重新引入一些淮安具有影响力的老字号的品牌店,积极发展餐饮、娱乐、购物和旅游等多种业态,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对社会交往空间的多元化要求。第二,可以积极发展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创意产业,使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第三,应该充分利用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街区与外部空间接近和功能互补条件下,促成整个东大街周边区域协同联动共生共赢的局面。 三、启示
历史文化街区既不是博物馆,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商业街。它是历史传承的载体,更是现实生活的场所,是反映居民生活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复兴应该遵循“人本主义”原则,体现人文关怀。在建筑和坏境的改造方面除了要关注历史价值,还要让居民在情感上认同和依赖街区的存在。
其次,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变迁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变迁的映射,文化变迁是决定街区风貌变迁的主要因素。街区文化不是静态的,应该让整个街区按照现状的建筑特点合理安排富有变化的空间,让空间体现文化变迁的历程。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最主要力量,应当积极培育健康良性的文化发展机制,以促成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第三,街区的改造既要体现文化的变迁历史,同时也要适应新的文化发展的变化需求。从根本上说,经济效益的提升是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最重要的驱动力和表现。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消费文化对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青年为主体的多元消费文化必须得到关注。 参考文献:
[1] Tiesdell S,Oc T,Health T.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张玫英,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26. [2] 甘萌雨,保继刚.旧城中心区城市衰落研究——以广州沿江西区域为例[J].人文地理,2007,(4):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