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期末综合测试题(B)(解析版) 下载本文

期末综合测试题(B)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50分)

1. 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史书记载政府仓库的积蓄可供开销五六十年。与这种局面的形成无关的是( )

A. 改革制度 B. 发展生产 C. 开凿运河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凿是在隋炀帝时期,不是在隋文帝时期,所以C项与隋文帝无关,故选C。

2. 若要为隋炀帝题写墓碑碑文,下列内容不能出现的是( ) A. 创立了科举制度 B. 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C. 实行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D. 统治后期,爆发安史之乱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的,不是在隋炀帝时期,所以D项不能出现。故选D。

3. 1300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材料表明科举制度( ) A.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B. 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C. 为历朝发掘培养了人才 D.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可知,科举制度为历朝历代培养了大量的人才。AB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选C。

4. 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这些现象表明( ) A. 唐太宗比较重视发展生产 B. 唐太宗比较注重整顿吏治

C. 唐太宗比较注重任用贤才和纳谏 D. 唐太宗比较注意减轻人民负担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特别注重任用贤才,材料中他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都体现了唐太宗对人才的重用。ABD项与材料内容涉及的角度不符。故选C。

点睛:关于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知识,需要重点掌握唐太宗采取的治国措施有哪些,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

产生的历史影响等知识。

5. 小明以“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武则天开创科举制度 B. 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C. 唐玄宗时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D. 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题干中的“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不符合史实”等关键信息,由已学知识可知,BCD均符合唐朝历史发展的史实,A项是完善科举制度的表现。故选A。 6. 唐玄宗是对唐朝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君主。以下属于他在位时期的重大史实有( ) ①重视吏治 ②玄奘西行 ③注重文教 ④文成公主入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②玄奘西行和④文成公主入藏是唐太宗时期做出的重要贡献,不是唐玄宗时期,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

7.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A. 藩镇割据 B. 宦官专权 C. 黄巢起义 D. 安史之乱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方镇”是指藩镇,可知反映的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A符合题意;宦官专权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合题意;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人民无法生存,发动了黄巢起义。C不合题意。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D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 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8. 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 ) A. 赵匡胤 B. 赵光义 C. 赵普 D. 石守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相关史实。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五代。五代后期统一趋

势不断加强。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分裂局面,再次使中国实现了大统一。宋朝只是结束了五代。选择答案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9. 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 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B. 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

C. 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D. 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岳飞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因为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0.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②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③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④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11.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历史上,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 ) A.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 B. 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C. 建立元朝 D. 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答案】D

【解析】A项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是唐太宗采取的措施;B项在会宁称帝,建立金是

阿骨打的历史功绩;C项建立元朝是忽必烈的历史功绩;D项 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是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记忆蒙古族著名的首领铁木真经过多年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得出答案。

12. 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发展。以下名词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

A. 澶渊之盟、宣政院 B.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C. 西域都护、中书省 D. 大都、玄奘西行

【答案】B

&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13.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著名的诗人、词人层出不穷。以下每个选项中两人的作品风格相近的是( )

A. 李白、苏轼 B. 辛弃疾、李清照 C. 李白、杜甫 D. 白居易、辛弃疾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李白、苏轼、辛弃疾、都属于豪放派的风格;杜甫属于沉郁顿挫的风格;李清照属于婉约派的代表;白居易属于浪漫主义诗人。故选A。 14. 下列人物在《史记》和《资治通鉴》都能查到的是( ) ①秦始皇 ②汉武帝 ③唐太宗 ④宋太祖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