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2 褶皱特征表
产状 延伸 序编性枢纽走两翼夹号 号 质 两翼产状 长度 向 角 SE翼走向:N530-570 S40倾向:E NE倾角:1 321 向斜 0-170NW走 N190-260E 倾向NE,倾角0-260 SE翼走向S210—770W 背2 322 >120 倾向:SE 斜 倾角5-210 NW 背3 323 <120 斜 9
9
二.地层
本井田分别被第三、四系地层所覆盖,钻孔及井巷实际揭露的地层由老至新有:奥陶系、石炭系、二选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现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一) 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
由灰—深灰色,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组成,结构均匀,致密坚硬,含头足类动物化石。最大厚度400m,与上露石碳系中统本溪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石炭系(C) 1. 中统本溪群(C2)
下部为紫红色铁铝质泥岩,局部为灰白色铝土岩;中部为中细粒石英砂岩和灰白色铝土质泥岩;中夹1-2层薄层状灰岩;上部为深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富含植物根部化石,具菱铁质鲕粒和黄铁矿晶体。厚度为14.48-48.43m,平均为31.82m,与上覆太原群呈整合接触。 2. 上统太原群(C3)
是一套由灰色砂岩、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和灰岩,煤层组成的海陆交互相地层。含九层生物灰岩,其中L1、L4、L5、L6、L7、L8、L9直接压煤。灰岩中含海百合茎、蜒科、珊瑚、腕足类等海洋动物化石,据严岩性特征可分四段:
10
10
底部煤段:由一11、一21、一22煤层,间夹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L1灰岩组成,其中一11煤层大部分可采,一22煤局部可采。 下部灰岩段:由L2、L3、L4及其间的泥岩砂质泥岩和细粒砂岩组成,该三层灰岩发育紧凑,组合特征明显。
中部碎屑岩段:由深灰—灰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灰色铝质泥岩、L5、L6灰岩及薄煤层组成,碎屑岩矿物成分多变,沉积环境不稳定。
上部灰岩段:由L7、L8、L9灰岩及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铁质泥岩、硅质泥岩、粉砂岩、中细粒砂岩和薄煤层组成。L7、L8、L9灰岩底版常有浅海洋黑色泥岩一层,以富含大量海洋动物化石为特征。
L2 、L8发育较好,厚度大且层位稳定,常含透镜状和串珠状燧石结核。L2一般厚6.20~10.03m,平均8.32m,L8一般厚1.00~7.00m平均3.19m。
本群砂质泥岩和泥岩中含羊齿、芦木植物化石,本群以一11
煤底版与下伏本溪群分界。本群厚度101.64~135.07m,平均118.97m,与上覆二系山西组呈整合接触。 (三)二迭系(P) 1.下统山西组( P11)
11
11
由灰褐色、灰色砂岩、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所组成。砂岩为中、粗粒结构,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常含白云母片及煤屑,含黑褐色菱铁质结核,上部砂岩中多含棕云母片,以钙质胶结为主。根据沉积旋回本组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含煤段:下部以S9砂岩底面与下伏太原群地层分界。S9
砂岩为灰—深灰色,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泥质胶结,含大量不规则黑色泥岩包裹体和少量黄铁矿结核,具波状层理其厚度不稳定,常相变为砂质泥岩。上部为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二0、二1、二2等煤层组成,二0、二2煤层厚度不稳定,常相变尖灭,不可采。二1煤层位于第一含煤段中部属全区可采厚煤层。
第二含煤段:下部为大占砂岩(S10)、为灰、深灰色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硅泥质胶结含泥质团块,具斜层理、层面含炭质、间夹薄层泥岩。上部为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夹二3煤层,该煤层厚度不稳定,不可采。
第三含煤段:其下部为二层香炭砂岩(S11),为褐灰—深灰色中、细粒长石英砂岩,该砂岩在区内普遍发育,是一良好标志层。上部为深灰—灰褐色泥岩及砂质泥岩,局部为炭质泥岩,具水平层理,含植物化石,夹二14和二42两层煤,均不可采。 上部砂岩段:下部为头层香炭砂岩,为褐灰色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含大量暗色岩屑,长石多呈褐瑟具斜层理,层面含炭质及大
1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