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讲义 下载本文

本章重点和难点: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的作用,传统语言学;现代语言学;当代语言学

本章难点:传统语言学;现代语言学;当代语言学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 教学手段: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2课时)

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语言的性质:语言是用声音作为形式,用一切事物(意义)作为内容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在交际,思维,心理调节,文化记载等领域用来表达信息的最重要的工具。

2、语言的结构:形式系统结构(语音文字)和内容系统结构(语义);符号系统结构(词语)和语法系统结构(规则)

3、语言的关系:世界的语言分布情况。语言的结构特点类型。语言的历史来源类型。语言的现实地位关系(共同语和非共同语,内语和外语) 4、语言的发展:语言和文字的起源。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语言发展的补偿性。(渐变性和突破性,平衡性和不平衡性的对立关系)。语言的简便化和书面语言的口语化。语言的分化和统一。语言的建设(改革规范教育) 5、语言的教学:一般规律和特点。第一语言的习得与教学。第二语言的习得与教学。文字(特别是汉字等特殊文字)的习得与教学。

6、语言的使用:一般规律和特点。语言使用过程。语言交际的环境因素。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语言交际信息的类型。含义的设计和获得。语言交际策略。语言的艺术化。

二、传统语言学

传统语言学一般指十九世纪以前的语文学和十九世纪以来的历史比较语言学。语文学从音义结合的角度对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结实经典,对人们的言语修养,对语言教学都有很大的作用。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进行历史比较和构拟时,较多注意语音,忽视语义,但所进行的谱系分类至今影响着对亲属语言的研究。这说明传统语言学有很大功绩。二十世纪初叶虽然现代语言学兴起,但传统语言学仍在发展。

1、我国的语文学研究。战国是荀况《正名篇》,稍晚我国第一部语义词典《尔雅》,纪元前后杨雄《方言》,公元一世纪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隋朝陆法言《广韵》,宋朝陈彭年《切韵》,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5

和刘淇《助字辩略》。这些著作研究的重点是文字和书面语言,研究的目的是解释经典和古代文献。根据研究的对象,可分为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个分科,统称为“小学”。

大体上说来,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的训诂学,文字学着重研究字形,音韵学着重研究字音。由于形、音、义关系密切,上述各著作都具有“字典”的性质。又由于共同的目的是解释古代文献,整个“小学”成为经学的附庸。

在古代欧洲和印度,也出现了语文学。也有语法研究。如亚里士多德提出八品词。

2、历史比较语言学。盛行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它主要研究某种语言或各种语言的发展史。历史语言学又叫历时语言学。

根据方言之间或亲属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来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如外国学者曾一度认为粤,闽诸方言是不同的语言,而不是方言,外国学者白保罗,马提索夫认为侗台语,苗瑶语不属于汉藏语系,而应归入南岛语或南亚语。通过历史的比较,划分语言的谱系,施莱歇的语言谱系图是历史语言学研究上的重大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使传统的语文学摆脱了对文献学和历史学的附庸地位,把语言研究建立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并注意到口语的研究。

3、理论语言学流派。自然主义学派,把语言当作自然现象,没有历史,自由增长。浪漫主义学派,以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为代表,分语言为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认为语言是动态的活动,不是静态的活动结果。唯美主义学派,认为语言是精神的表现,把语言学归为美学。观念主义学派,以美国语言学家萨 尔为代表,认为语言的实质是观念,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三、现代语言学

进入二十世纪后,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兴起。

1、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早年从事过印欧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写过《论印欧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后来,他在多年教学和研究中,深感历史比较语言学有其局限性,如:孤立的处理语言单位,忽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共时研究等。他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于1906年和1911年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课程,被成为日内瓦学派。索绪尔于1913年去世,他的学生巴利和薛施蔼根据听课笔记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与1916年出版。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产生。

2、索绪尔的主要理论观点。 (1)区分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

(2)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语言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两方面,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但符号即经约定俗成,在共时体系中是不变的,个人不能改变他。

认为语言体系中各要素相互处于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之中。后来,叶尔

6

姆斯列夫把联想关系称为聚合关系。组合关系就是由两个以上相连续的单位构成的横的线性关系。如词构成词组:语言学的科学性。在话语之外,一些有共同点的词会在人的记忆中联合起来,构成具有各种关系的集合。聚合关系就是语言单位按一定共同点相互联系的纵的潜在关系。如“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构成一种聚合关系;“语言学、语言观、语言论”构成另一种聚合关系。

(3)把语言学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

内部语言学研究语言体系,外部语言学研究语言同社会、民族、政治、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关系。

(4)把语言学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共时就是静态,历时就是演化的。

3、结构语言学

索绪尔是结构语言学的奠基人,结构语言学各流派以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为基础。

(1)布拉格学派

此派创始人是马德修斯,代表人物是特鲁别茨科依,雅科布逊等。其重要特点是把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结合起来,认为语言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功能。他们最突出的成果是音位学研究。布拉格学派发展了索绪尔的理论,如他们认为对语言的共时描写并不排斥语言的历时发展。在语言与言语的问题上,他们也有些独到的见解。 (2)哥本哈根学派

此派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叶尔姆斯列夫强调,在语言共时体系中,只有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才是语言学的对象。叶尔姆斯列夫认为,在此之前的语言学往往把语言研究作为工具,而不是作为目的:把语言看成是符号系统为的是研究人类思维系统和人类心理实质,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制度为的是研究一个民族的特征,把语言看成一种不断变化的现象为的是个人语体变化和人类的变迁。以前的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的物质的,生理的,心理的,逻辑的,社会的,历史的各个方面,惟独没有研究语言本身。关于语言研究的对象,他认为不是实体而是关系。他发现了多种关系,如依存关系,(一致性),决定关系(选择性),共存关系(搭配)。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句子、短语、词都是意义的载体,都是符号。但有些实体并不是意义载体,如音位。他本身不再代替任何东西。因此他认为语言有两个系统,为了无限丰富,无所不可表达,语言必须提供无限的符号,另一方面,为了便于掌握,使用方便,这些无限的符号必须建造在有限的非符号之上(图形)。“用有限的图形去构筑新符号是一切语言的最根本的特征。符号是表达方式与表达内容的综合体,他称之为符号依存关系。把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称之为依存单位。他根据表达方式与表达内容的关系区分不同的语言类。如果表达方式与表达内容完全一致就是双重形式语言。如果表达方式与表达内容必

7

须结合起来成为语言,那就是表示性语言。如果表达内容本身就是语言,那就是元语言,如果表达方式本身就是语言,那就是含蓄性语言。 (3)美国学派

此派奠基人是鲍阿斯(博厄斯),主要代表是布龙菲尔德。他们认为语言学应该描写或的语言事实,而不用语言的历史知识来影响共时描写。所以此派又成描写语言学派。他们重视形式描写,认为阐明语义不是语言学的任务。

博厄斯的主要观点及贡献:出生于德国,大学时期,在一次考察中他发现,人类学不象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属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就是说,对一个社会影响最大的不是地理条件或客观环境,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他很快认识到,语言是打开一种民族文化的钥匙,对了解一种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博厄斯移居美国,这时史密逊学院资助博厄斯组织考察团,对墨西哥以北的美洲印第安土著语进行调查。在近二十年的考察之后,他于1911年编辑出版了《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认为语言只有结构上的区分,没有发达与原始之分。描写了语言学的框架。语言的语音,语言表达的语义范畴,表达语义的语法组合过程。博厄斯并没有留下很高深的理论,但是他奠定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基础。他的基本观点和考查描写语言学的方法,造就了一代语言学家,并影响到几代语言学家。

布龙菲尔德出生于美国的芝加哥190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来在芝加哥大学进修并担任教学工作。《语言论》是一切语言研究者的课本,是科学研究方法的楷模。进一步发展了语音学和音位学的理论。(把音位分为三种;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因为系统。)关于语法形式,他首先区分了自由形式与粘附形式。后半部分讨论了历史语言学中的重大问题。 (4)伦敦学派

此派代表人物是弗斯和哈利迪。其特点是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又称功能结构语言内学派。弗斯一方面受到索绪尔的影响,一方面受到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他主张把语言内放到社会环境中去研究。哈利迪把语言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交际者关系功能和话语功能三种。概念功能就是思维和认识的功能,交际者关系功能表示交际者在谚语环境中的身份及其相互关系。话语功能是形成话语,使语言实现同环境联系的功能。伦敦学派重视功能,但没有离开结构主义。他们认为结构就是语言单位的组合性排列,而体系是语言单位的聚合集。他们根据功能与结构结合的观点,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语法。

4、转换生成语言学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语言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说话,人是怎样学会说话的。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到底是什么?乔姆斯基在研究语言中发现,有许多现象是结构注意语法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所解释不了的。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的观点。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