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为诸候割据以及大夫篡国创造了条件。 2.B. 3.C

【解析】《关雎》本是男女情歌,而儒家对雎鸠的意象作出了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解读,丰富了这首诗 的教化色彩。《诗》在孔子之后逐渐成为“经”,成了承栽儒家正统观念的载体。 4.A.

【解析】汉武帝时期,形成令朝外朝制度,中朝多决策,丞相代表的外朝日益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其权力受到削弱,卷相受制于皇帝的程度大大加强。B项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在“开始”;D项中央集权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 5.C 6.B 7.B

【解析】《丧乱帖》是书圣王羲之的传世作品。从题目图片可以判断该书体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篇首为“羲之”二字;从题干材料的“形断而意连”也可以判断书体特征。 8.D

【解析】“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说明,元代杂剧通俗易懂,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有世俗化和生活化的特征,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

9.A【解析】原本内阁掌握票拟权,先于皇帝作出有关决策再呈交皇帝,一定程度会影响皇帝,密匣制度出 现后,奏折直接呈交皇帝,内阁失去了票拟决策的权力,皇帝完成决策后交付内阁执行,内阁成为承 旨办事的执行机构.故选A,排除D;内阁负责执行,仍可辖理六部,皇帝决策后的奏折仍然需要交付 内阁,旨意并没严格保密,故排除B、C^ 10.D 11.D 12.B

【解析】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均具有反专制的朴素民主思想,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要 汲取上述人物的思想精华;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是《孔子改制考》,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并未否 定君权,谭嗣同的政治理念仍是维新改良,未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 13.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张。他对辛亥革命感到不

- 9 -

满,认为其仅仅完成 了政治革命,但旧社会的思想文化传统则“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因此他希望在思想领域进行彻底的启蒙。

14.C

【解析】选C。明确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说明这场革命参加阶层的广泛性,因而内涵进一步丰 富,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八错^革命指导思想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是改变,但不是根本改变,故B错。D答非所问。15.D 16.A

【解析】材料中的案例说明,对嫌疑人的逮捕不能是私人行为,必须由公民大会授权;审判权也不能是 私权.应是属于公民大会的公权?所以,虽然安提丰最后的下场没有变化,但过程不同、程序不同,就 是非法程序与合法程序的差别。| 17.D【解析】答案为D项。汉森以业余喜剧演员的比喻来描述雅典公民法庭的构成,突出了当时法庭口头发言的重要性,起诉人需像舞台演员那样当焱直接表达,而陪审员对整个案情的了解和判决的唯 一依据是诉讼人的陈述;由于没有律师,法庭内的三种角色直接进行交流,因此在这种状况下,演说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18.D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依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法令出台的整个过程都有公民参与和监督,并最终由公民大会决议并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雅典民主运作方式的公开透明,因此D项正 确。B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雅典法律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非保护平民的利益;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令出台程序的公开透明,与司法审判无关;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令出台程序的公开 造明,并未表明公民参政议政的真实态度。 19.A 20. A

【解析】B的表述过于绝对;C因果倒置,伴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市民权的授予才扩大;扩大市民权的 授予反而会加剧罗马内部的矛盾,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严重危机,戴克里先抛弃共和的外衣,实行 公开的君主统治说明D是错误项。A符合题意。 21.A

【解析】罗马对外不断扩张,必然有更多的涉外事务,专门设置外事大法官处置涉外案件,是对罗马对 外往来的一个有效保障,A项符合题意。变化指的是外事大法官的设置,所以侧重点不是罗马特殊 利益,B项排除.公K,奴异公S.法就捍卫的,属于常量,而非变化,C项错误^万民法最后与公民法 没什么区别是在四百

- 10 -

多年后的罗马帝国时代,212年卡拉卡拉敕令颁布后,D项错误。 22.B

【解析】材料中西塞罗主张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当拥有更优越的政治等级,因此选B。 23.D

【解析】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建筑采用希腊和罗马的风格,是为了“欢快充实”,D项正确。新建筑风格 是受文艺复兴影响而不是宗教改革,也不是受几何学影响,A、B两项错误。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是 借古希腊罗马之名进行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而不是纯粹的复古,C项错误。 24.C 25.D

【解析】英国立法完善王位继承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故选D。材料的主旨 并不是立法限制国王的宗教自由,排除A;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 移到议会,排除B;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是正确的,但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手段,排除C,D项符合题意。 26.C

【解析】材料反映出乔治二世时期的英国内阁受到来自国王的干扰,英国当时未形成国王“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治,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

27.B

【解析】材料中的乔治三世凌驾于议会之上行使权力,属于非法权力。 28.D

【解析】根据“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须遵守,说明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为加强,“本究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之”,说明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体现出美国政体的联邦制原则,故选D; A、B两项都无法全面的反映材料,故排除;材料也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排除G 29.D

【解析】1868的修正案是建立在美国南北战争北方胜利的基础上,更多从维护联邦统一与权威入手,理解材料可以知道,新的修正案重心不在于州权力,而是强调民众首先是联邦人民,州法律不得侵犯联邦法律提供的权益保障,是对州权力的约束,答案选D。

- 11 -

30. C 31.D

【解析】该诉求既反对“国王”、又反对“神父”,综合二者,指的是既反对世俗专制政权又反对宗教专制 权力,符合这一诉求的是启蒙运动。 32.D

二、非选择题

33. (1)共同点:个性自由;反对专制。(4分)

不同点:晚明: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繁荣关系密切;反对名教纲常的禁锢;儒家思想的新发展。(4分)

民初:与现代民主政治及思想相结合;反家族主义、天朝上国思想;冲破传统儒家旧道德的束缚。(4分)

(2) 背景:内忧外患;(2分)西学东渐;(2分)新文化运动兴起。(2分) 意义:有利于个人意识的觉醒(个人的自由与解放或人文主义);(2分)有利于思想的启蒙与解放,弘扬民主、科学精神;(2分)促进生产力(创造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1分)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2分)

34. 示例1 :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现出外儒内法的特征

中国古代帝王宣扬儒家以德治国和仁政爱民的理念,但治国之时经常运用法家手段。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孝廉为标准选官.但武帝也善用法术势驾 驭臣下,汉宣帝多用文法吏,以法家刑名之术驾驭臣属,并且严厉批评柔仁好儒的太子,以上都是外儒内法的表现。

明清时期,理学是官方意识形态,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儒家经义为内容,但是明清两代多有严刑峻法,例如诛族、凌迟,又以特务机构监视臣下,运用各种手段打击臣属,强化专制权力,这也都是外儒内法的体现。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维护统治是历代帝王的根本目的,各派思想皆是手段,外儒内法适应了帝制社会的统治需求。 示例2: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现出内儒外法的特征

- 12 -

中国皇权统治下的律令繁杂而严苛,但多数王朝都以儒家思想作为正统和准则。

从政府行政看,汉武帝时期有着繁多详细的律令,但是司法审判并未完全按照律令执行,体现儒家义理的《春秋》成为超越法律的判决标准,当律令和儒家义理矛盾时,最终以儒家义理为依据,从民间教化看,儒学垄断教育,联系选官,不论何人成为王朝执法者,都是熟读儒学义理的儒生。士大夫更加强调伦理道德而非严刑峻法,对百姓的教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非刑法。

刑法虽然是維护王朝统治的重要手段,但是道德教化是先于刑罚的,内儒外法更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安定。 【评分标准】

论题:4分。所拟论题应体现“儒与法”,只谈儒或法均计2分。

论证:8分。一等(8?6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5?3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2?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覌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迷不清楚。

35. (1)以美国使节团的调查建议为指导方针;以教育法制化取代明治时代的专制教育政策;以推行现代学制为改革的核心措施;通过教育改革来强化日美交流和共识,培养亲美人士;重视历史教育,以考古研究来推翻“皇国”史观。(每点2分,任四点8分)

(2)有利于美国对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造;推动日本教育向现代发达水平靠拢;促进日本战后 经济恢复和快速发展;其带有的意识形态色彩便利了美国实施冷战政策。(一点3分,两点5 分,三点7分)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