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习作教学中自由表达与语文基础的关系 下载本文

正确处理习作教学中自由表达与语文基础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 吴立岗教授

一、 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文教学与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

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习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这些要求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 在习作命题上,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写简单的研究性文章。

2. 在习作来源上,除了要求纪实作文外,还要求将想象作文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3. 在习作体裁上,要求不拘形式,淡化文体,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方法。

4. 在习作指导上,无论是立意、构思、用词、造句都要求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5. 在作文评价上,要求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并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合作和相互了解,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现在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努力学习和贯彻这些要求,注重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表达真情实感,注重让学生写想象作文。“新概念作文”的出现就是这一教学思想和实践的代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开创了习作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二、关于作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为什么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此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创造力的培育?这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课程的必然要求;其次也是语文课程理念拓展更新的需要。创造力最本质最重要的含义就是“”新”,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新”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前所未有的,通常将这一层次的创造力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力;第二层次的“新”是对社会某一个特定的群体而言的,而对整个社会来说,可能并没有新意,通常称之为群体比较的创造力;第三层次的“新”是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通常称之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在一定条件下,这三个层次的创造力可以相互转化。小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指第三个层次。一个小学生只要能摆脱常规、经验和现成观察答案的影响,独立思考,以自己或同龄人前所未有的方式解决问题和表情达意,就可以认为他具有创造力。

三、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理念拓展的需要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有情感陶冶、品德修养、

开阔文化视野、发展智力和创造能力等任务。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对语文工具的掌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形成的人文素养统称为“语文素养”,创新精神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文学习具有个体差异性。语文课程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就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应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尊重。第三,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一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第四,语文课程体系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正在进一步拓展,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就作文教学而言,应拓宽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知识领域,使学生能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获取信息,初步会写具有独立见解的研究性文章。

四、近年来作文教学的状况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培育学生创造力的要求也切中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时弊。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抑制学生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文教学定位不准,要求过高。不少教师把小学生的作文当成“文艺创作”,常常用报刊文章、成人作品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内容要“新、奇、巧”,结构要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文字要生动、优美。然而学生的作文则往往显得稚拙、浅显,不那么合乎标准和要求。对此,教师常常恨铁不成钢,把它们批得“体无完肤”,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了作文“高不可攀”的畏惧感,继而谈文色变,渐渐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学生借助于语言文字表达心声的动机受到严重抑制,作文教学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功能也由此大打折扣。

2.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受应试教育的左右,有些教师为了让平时的作文训练契合升学考试作文的要求,就反复进行相关训练。例如,作文的升学考题常常是写“一件事”,教师就反复让学生写《我做了一件好事》。不少学生写不出来,只好凭空编造所谓“五子登科”故事来应付了事(即帮助邻居带孩子、帮助奶奶拎篮子、帮助路人推车子、上交捡来的皮夹子、清洁卫生抹桌子),而且每次都写同样的内容。其实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事不多,做坏事更少,做错事倒有很多。教师不顾及这些,就会间接地“逼使”学生以成人腔说假话、套话、空话。学生不能“我口说我心”,吐露真情实感,他们的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就不能很好地发展,作文缺乏儿童应有的情趣和创见也在情理之中了。

3.作文指导方法机械。现在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习惯用两种方法:一是机械地模仿范文。例如,教过课文《松鼠》后,就要学生按照描写松鼠身体各个部位的顺序来

描写小白兔。二是根据现成提纲作文,即教师根据作文题自己先列出提纲,或者经过集体讨论列出提纲,然后让学生据此写文章。这样,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有了“模式”和“框框”,更有甚者,教师把作文要用的词语全都抄给学生。用这两种方法写出的作文也许看起来“严谨”、“有条理”,但这是教师预先安排好的,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严重压抑了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 4.文体训练的形式单一。不少教师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只让学生写记叙文,把学写记叙文的“为主”变成了“唯一”。应用文和其他各类实用文体(如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启蒙教学都被当作了额外的任务,少教或不教。我们说记叙文自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只教学生写简单的记叙文就不足以反映或表达他们生动、活泼的思想了。他们需要学会运用多种表达形式来反映自身独特的感受,进行简单的状物言志、说事论理。这样做其实对记叙文的教学也是大有益处的。

五、怎样才能有效地在习作教学中培育起学生的创造意识

要在习作中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除了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动机外,还要让学生练就两个基本功,即搜集习作内容的基本功和表达习作内容的基本功。现在有人对自由作文用了个形象的比喻,叫做“你放手,他就飞”。的确,教师不放手,学生的作文是“飞”不起来的。然而是不是教师一放手,学生的作文就一定能“飞”起来?我看并不见得。要能真正“飞起来”,不仅要有“飞”的强烈愿望,还要具备“飞”起来的切实本领。教师的放手只是“飞”的必要条件,而不是“飞”的充分条件。因此,我认为当前的习作教学应该两手抓,一是抓自主拟题、自由作文,二是根据培养基本功的计划,抓好作文训练。在作文训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必须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年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以逐步培养学生智力活动的基本功。具体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不是复述,也不是看图作文和观察作文,而是创造型的想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教师可着重安排系统的童话体作文训练,以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确定表象之间的联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的结构,即培养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教师可着重安排对静物、小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人物的动作、对话、外貌以及事情发生变化的素描训练,以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包括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即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和典型性。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其习作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作文。教师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家庭中人际交往的需要确定各种有趣的主题,让学生写目的明确的记叙文、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第二,必须根据“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切实抓好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功要不要落实?当然要落实,因为它们是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作文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反对的是机械的、枯燥无味的训练,例如,

低年级单纯进行句子训练,中年级单纯进行段落训练。这种训练从心理学来说,”是从目的走向动机“的做法,即教师先提出学生必须达到的目的,再通过说教或惩罚手段让学生形成达到训练目的的低层次动机。我们认为语言的本质特性在于它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只有亲身体验语言的各种交际功能以及它的社会效益,儿童才能自觉地去学习语文和掌握语文。虽然字、词、句、段、篇都是语文表达的单位,但是能够完整地体现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的不是字、词、句、段,而是成篇的文章。因此,我们主张从篇章着手进行语言表达训练,鼓励低、中年级学生写“放胆文”、“观察文”,让他们把文章写开,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产生强烈的作文兴趣,而到作文语言讲评时又以句子和段落作为一个重点,学生就会感到这种语言文字训练能提高表达效果,十分必要。而且联系作文实际,有血有肉,易于理解,收效很快。这种做法就是“从动机走向目的”,符合心理学的规律。对习作训练中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我们一是要敢抓,要理直气壮地抓;二是要会抓,即训练策略上要“从动机走向目的”,在训练项目上要科学,要少而精。我认为我们对句、段、篇基本功的研究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例如,低年级要加强句子训练。句子训练的要求是:1.通顺。即句子成分的指代明确、句子结构完整、句子中词语搭配得当;2.语气连贯。为了达到这两个要求,学生最低限度应该掌握多少种单句的句型,掌握多少种句群的结构,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现在有同志认为必须掌握9种句群结构,即:连续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转折结构、并列结构、主从结构、点面结构、总分结构、概括与具体结构,这对句子训练有很大启发。中年级要进行构段训练。所谓“段”,是介于“句群”和“篇”之间的表现形式。它既不是指退格形式表示的自然段(俗称小节),也不是指结构完整的篇章,而是指能反映某一层独立意思的句群联合体。在形式上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几个自然段,相当于日常讲的“层次”或者“片断”。那么,构段训练应包括哪些内容呢?对此我们也缺乏深入研究。现在有同志把“段”的基本结构归纳成7种形式,即:补充式、连贯式、衬托式、呼应式、交叉式、概括式、比较式。这样的分类是否科学可以讨论,但这种探索对中年级构段训练无疑有重要帮助。高年级要进行初步的谋篇训练。什么叫做“谋篇”呢?“谋篇”就要掌握简单的文体结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主张淡化文体,这是对的。但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小学生还是要以学写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包括写人、记事和状物,而“谋篇”的基本功在于完整地记好一件事。因此,高年级应着重进行简短记叙文(即记“一件事”)的篇章训练。一件事情就其发展过程来说,不外乎“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个阶段。写起文章来往往还要在“起因”前作一些必要的交待,或者追溯既往,或者说明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这可以称作是文章的“开头”或者“引子”。这些,实际上就是简短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四个要素、四个环节),必须让学生掌握。当然,以上这些句群、片断和篇章的结构术语,只要在适当的场合让学生知道,而不必让学生背出。相关技能的训练应采用归纳法,而不用“演绎法”,即要“从动机走向目的”,而不要“从目的走向动机”。

六、原苏联作文教改的经验和教训

从原苏联的作文教学经验看,有许多观点和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提法和思路也是吻合的。例如:

第一,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认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写,谁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几